科室: 腫瘤科 主任醫師 熊露

  人“吃五穀生百病”,很多人即使沒有生大病,也會有小病小痛,有的小病無需吃藥,扛一扛自己就會好,但有的病卻不能拖,因為拖久了可能會變成癌症。

  六種小病雖不致命但長期不治久拖成癌

  1、乳腺囊性增生

  有統計顯示,約95%以上的女性都會有乳腺增生,一般來說,乳腺增生並不會惡變成乳腺癌,但如果乳腺增生嚴重,並伴發了囊腫,則應該警惕了。

  乳腺增生包括腺體小葉增生、囊性增生和乳管囊性擴張並乳管內乳頭狀增生等病理形態。一般來說,腺體小葉增生如果沒有症狀,應該是屬於生理性的乳腺增生,不需特殊處理可自行消退。但如果是囊性增生,則存在癌變風險。乳腺囊性增生,屬於病理性變化,很多症狀跟乳癌相似,一般手摸不到,檢查時會發現囊泡或空泡。據統計,有腺瘤樣增生而長期不愈者,大約有20%的可能性發生惡變,而囊性乳腺增生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機率是健康人的4倍。

  因此,體檢發現乳腺增生後,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哪一類乳腺增生。如果你患有乳腺囊性增生,一定要定期做乳腺檢查,患者需每隔2-3個月到醫院複查,以便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能存在的乳腺癌。

  如何防乳預腺增生?

  為了降低該病的發生率,從“性”的角度上來講,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⑴要適時婚育。要提倡晚婚晚育,但不宜過遲。女性最好28歲結婚,30歲前生育,過晚生育也不利優生。

  ⑵要做好避孕。因為懷孕6周時,胚胎絨毛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會刺激乳腺增生。若做人流,增生的乳腺組織不易萎縮,更難恢復原狀,這就容易形成小葉增生了。

  ⑶房事有規律。乳房對女性講,不僅是哺乳器官,同時也是性器官。性生活時,乳房會發生週期性變化:處於性興奮期時,乳房靜脈充血,乳房增大、豐滿;性持續期時,乳暈充血,乳頭勃起;性高潮時,這些變化也達頂峰;性高潮後,乳暈充血迅速消退,一刻鐘後增大的乳房逐漸恢復原狀。

  乳房的這些反應,對乳腺功能是一種調節。如果長期缺乏性活動,就會缺少這種生理性調節,便容易誘發乳腺小葉增生和乳腺癌的發生。所以,夫妻之間應進行規則的性生活。

  ⑷要進行母乳餵養。母乳餵養能降低乳腺增生和乳腺癌的發病率。

  3、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是指在甲狀腺內的腫塊,其病因和性別、年齡、頸部放射線照射史等因素有關。一般情況下,甲狀腺結節只有10%以下可能是惡性,但也不能忽略治療。

  絕大多數的甲狀腺良性結節不需要治療,只有當出現結節直徑大於5毫米、患者年齡在30歲以下、單發、短期快速生長及壓迫周圍器官等情況時需要進行診斷治療。其中,要特別注意,單個甲狀腺結節為惡性的機率較高,如果發現單個甲狀腺結節,更應該及時就醫。

  甲狀腺結節的高發,與不良生活習慣、精神緊張、壓力過大等因素密不可分,與體檢裝置越來越先進讓疾病無處可藏也關係密切。

  臨床上,兒童時期有過頸部X光射線照射史的人,以及家族中有甲狀腺疾病的,都是高危人群。這類人群建議體檢時加做甲狀腺B超,如果沒有結節,一年查一次。如果發現有甲狀腺結節,3個月到半年複查一次,或者直接細針穿刺。

  如何預防甲狀腺結節?

  由於甲狀腺結節的出現與自身免疫能力、遺傳因素、長期碘攝入過多或者不足、放射線因素、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狀態等有一定關係。所以,預防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注意飲食有節、作息規律,情緒上儘可能平和穩定,為自己身體健康、免疫力增加打下基礎。到醫院就診檢查時,注意遵從醫囑進行相應的射線防護。而一旦發現患有甲狀腺疾病應到醫院進行積極、正規的治療。

  3、胃腸道息肉

  胃腸道息肉是指在胃腸道因粘膜慢性炎症引起的區域性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樣病變,主要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

  事實上,很多胃腸道癌症都是由息肉演變而來的,而且息肉體積越大,癌變的機率也越大。有調查顯示,結腸息肉患者患結腸癌的機率比一般人群要高3-5倍。

  關於腸息肉有兩點是可以明確的:

  ⑴臨床上,約九成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的;

  ⑵息肉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需要通過腸鏡或外科手術,做活檢或摘除息肉所獲得的組織標本,做病理甄別來診斷。

  “就目前來看,多發的息肉癌變的機率比單發的要高;腺瘤性的息肉越密集、數目越多,越容易癌變;年紀越大,癌變的機率越高。”陳醫師說,所以,如果發現有胃腸道息肉,一定要及時治療,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另外,常年高脂肪飲食;久坐、缺乏運動;膳食纖維攝入不足;不按時排便或習慣性便祕;吸菸、嗜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會增加癌變風險。

  如何早期發現腸息肉?建議45週歲以上患者應定期做一個腸鏡,若生活中出現腸道的任何不適,更應及時諮詢專科醫生。

  4、慢性潰瘍性疾病

  口腔潰瘍和胃潰瘍是很常見的“小病”,很多人常常都不當回事,特別是口腔潰瘍,可能藥都不會吃。但是大家要注意了,慢性潰瘍如果長期存在,是有可能發生癌變的。

  同一處口腔潰瘍如果長時間(超過1個月)不好,則可能和口腔癌有關,而胃潰瘍如果不及時治療,反覆發作,發生癌變的可能性也很高。所以,大家不要覺得潰瘍是小病,一定要及時治療。

  ⑴口腔潰瘍長期難愈,須謹防口腔癌發生。

  口腔潰瘍是比較常見的病狀,病程一般不超過兩個星期。如果發生燒灼感、疼痛等症狀遷延不愈超過兩週仍不見好轉者,則應格外警惕。因為口腔癌常表現為潰瘍的形式,四周邊緣隆起,中央凹凸不平,並有壞死組織覆蓋,疼痛明顯。

  另外,正常口腔黏膜為粉紅色,如果口腔內突然出現黏膜紅斑、水腫和顆粒狀肉芽等,則意味著黏膜表皮細胞發生了變化。尤其是白斑,它是被認為口腔癌的癌前病變。

  ⑵胃潰瘍有5%左右發生癌變,近年來有增高趨勢。

  據我國文獻報道,5%左右的胃潰瘍可以發生癌變,這個數字近年有增高趨勢。如患者出現疼痛不定時發作或持續性隱痛,服抗潰瘍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反覆嘔血、有持續性黑便或柏油樣大便、大便潛血試驗持續呈陽性等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做胃鏡和病理切片檢查。

  ⑶潰瘍性結腸炎更易癌變。

  潰瘍性結腸炎雖然不屬於癌前病變,但是卻與癌症的關係比較密切。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被普遍認為與惡性腫瘤的風險增加相關。雖然每年死於腸癌的患者逐步上升,但是很多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卻沒有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以為吃點消炎藥就能好,治標卻不治本,最終導致病情反覆發作由輕變重,甚至久治不愈,最終癌變,留下終生遺憾。

  中西醫結合尤其是中藥腸療等治療方法都能比較好地控制這種疾病,複發率相對更低,希望引起患者高度重視,別把炎症拖成癌症。

  5、糖尿病

  有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患乳腺癌、子宮內膜癌、胰腺癌、肝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等癌症的機率比非糖尿病病人都高。其中,肝癌風險比非糖尿病人高3倍,胰腺癌風險則高8倍。

  以胰腺癌為例。一直以來,糖尿病與胰腺癌之間的關係長期被人們所忽視,很多糖尿病患者認為這是杞人憂天。

  臨床中我們發現,糖尿病患者較非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危險增加約80%;一半以上的胰腺癌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高達1%的新發糖尿病患者在3年內被診斷出胰腺癌。可以看出,糖尿病與胰腺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它既可以是胰腺癌的早期表現,也可以是促進胰腺癌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雖說胰腺癌的發病風險隨著糖尿病持續時間的延長而逐漸降低,但長病程糖尿病仍是胰腺癌的獨立危險因素。

  中老年人突發糖尿病(尤其沒有糖家族史的),或者糖尿病患者伴有上腹脹痛、腰背痛、食慾不振、面板或鞏膜黃染等症狀,或口渴、多尿等糖尿病症狀突然加重,或者血糖波動比較大,出現難以控制的高血糖,或者血糖一直控制良好者,出現不明原因的高血糖,警惕是否有患胰腺癌的可能。

  如何預防糖尿病?推薦紅洋蔥,它可以起到抗癌、預防糖尿病以及心臟病的作用。加拿大圭爾夫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近來的最新研究就表明了這一點,而因為此研究的結果,科學家甚至會在將來利用紅洋蔥來製作抗癌藥物。

  6、肝炎

  世衛組織全球肝炎規劃主任赫恩夏爾指出,肝炎是全球面臨的主要疾病之一。基於2015年資料,《2017年全球肝炎報告》顯示,全球約有3.25億人染有慢性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其中2.57億人染有乙肝病毒,7100萬人染有丙肝病毒。赫恩夏爾表示,如果這些肝炎病人無法得到救治,他們將面臨長期致命的疾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

  雖然肝炎不一定會發展成肝癌,但肝炎確實是肝癌的主要誘因之一。因此,肝炎患者一定要積極治療。專家表示,慢性肝炎的早期抗病毒治療對預防肝硬化和肝癌有很重要的意義。如果家族中有肝炎患者,更要做好肝炎預防工作,包括預防母嬰傳播和血液傳播,同時還要接種相關疫苗。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