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胃腸外科 副主任醫師 練磊

  你是否還在為腸鏡報告上的“息肉”擔驚受怕?你是否還在疑惑這個“息肉”到底是什麼?是腫瘤嗎?需要治療嗎?今天這篇文章就帶我們走進腸道息肉,讓我們一起來揭開腸道息肉神祕的面紗。

  首先什麼是腸道息肉?

  腸道息肉就是我們腸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變,通俗地說,就是腸道上長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息肉一般都較小,細長彎曲,形狀不規則,一端遊離或兩端附著在腸壁上而中間懸空,呈橋樣。在未確定其病理性質之前統稱為息肉,明確病理性質後則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診斷學名稱,如結腸管狀腺瘤、直腸原位癌、結腸炎性息肉等。

  好好的腸子為什麼就長了息肉呢?平常已經很注意規律的飲食了,還會長息肉嗎?那會不會有些人比較容易長腸道息肉,需要特別注意的呢?

  確實是有的,高危人群包括: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長期吃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以及油炸食品者;年齡大於50歲。此外,坐的時間越長,患腸息肉的風險也越高。建議這幾類人每年做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及時發現有癌變傾向的結腸腺瘤。在結直腸癌高發的歐美國家,從50歲開始,就推薦所有人每年對自然排出的糞便做隱血檢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結腸鏡檢查,及早發現。

  息肉會發生癌變嗎?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個前提,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發生癌變。一般而言,我們會將腸道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腫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會發生癌變,主要包括:

  1、幼年性息肉:常見於幼兒,大多在10歲以下。常發生直腸內,呈圓球形,多為單發,病理特徵為大小不等的瀦留性囊腔,是一種錯構瘤。

  2、炎性息肉:又稱假性息肉。是大腸黏膜的潰瘍在癒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常見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腸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腺瘤性息肉可分為三種類型,即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多見。

  息肉惡變成為癌需要多久?

  從發病年齡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腸癌早5~10年。據Morson在1976年發表的腺瘤到癌發展理論認為,這個時間約為10年。但據最新的一些文獻報道,從腺瘤性息肉發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0年。另外腺瘤息肉癌變與其大小、形態和病理型別有關。廣基腺瘤的癌變率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變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結構中絨毛狀成分越多,癌變的可能性越大。從腺瘤向癌轉變的具體機制尚不清,但從分子生物學角度看,大腸粘膜細胞中癌基因(如APC基因、K-ras基因等)與抑癌基因多種突變的累積形成了病理改變的生物學基礎。還有些特殊型別的腺瘤性息肉:扁平息肉和側向發育型息肉。

  指平坦或輕微隆起於大腸黏膜表面的腺瘤,其腺瘤成分的厚度不超過周圍正常黏膜的兩倍。據研究報道,扁平腺瘤伴有重度異型增生的比例超過一般的隆起性息肉。故一般認為,扁平腺瘤是易癌變的腺瘤型別。p53和p21在扁平腺瘤中的異常表達情況,提示大腸小扁平腺瘤的生物學行為與大腸息肉樣腺瘤有較大區別。大腸息肉樣腺瘤體積越大,其惡性趨勢越明顯。但扁平腺瘤有可能在早期即可惡變成為平坦型早期大腸癌。

  指源於結腸黏膜的一類平坦隆起型病變,極少侵犯腸壁深層,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側向淺表擴散,亦稱匍行性腫瘤和癌前病變。生長初期因其與周圍黏膜無明顯差別,黏膜表面只可見稍充血、粗糙或小顆粒狀隆起,故內鏡下常易漏診。但用靛胭脂或美藍黏膜染色後可有助提高診斷率。有動態研究表明,其良性病變可在3年內發展為進展期大腸癌,故早期診斷並治療LST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生風險。

  那麼,如果發現了息肉,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一般會根據腸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無併發症和病理性質決定治療方案:

  1、小息肉一般在行結腸鏡檢查時予以摘除並送病理檢查;

  2、直徑>3cm的腺瘤,尤其是絨毛狀腺瘤應手術切除:腹膜返折以下的經肛門區域性切除,腹膜返折以上的應開腹切除或在腹腔鏡下手術切除;

  3、病理檢查若腺瘤癌變穿透粘膜肌層或浸潤粘膜下層則屬於浸潤性癌,應按結直腸癌治療原則處理。腺瘤惡變若未穿透粘膜肌層、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較好、切緣無殘留,摘除後不必再做外科手術,但應密切觀察;

  4、炎性息肉以治療原發腸道疾病為主,炎症刺激消失後,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狀不明顯,無須特殊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