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任醫師 鮑秀蘭

  1、什麼是小兒腹瀉?

  小兒腹瀉,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一組疾病。主要特點為大便次數增多和性狀改變,可伴有發熱、嘔吐、腹痛等症狀及不同程度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病原可由病毒(主要為人類輪狀病毒及其他腸道病毒)、細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產毒性大腸桿菌、出血性大腸桿菌、侵襲性大腸桿菌以及鼠傷寒沙門氏菌、空腸彎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生蟲、真菌等引起。腸道外感染、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過敏、餵養不當及氣候因素也可致病。是2歲以下嬰幼兒的常見病。

  在未明確病因前,大便性狀改變與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統稱為腹瀉病。腹瀉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組疾病,是兒童時期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全球大約每年至少10億人次發生腹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每天大約1萬人死於腹瀉。在我國,腹瀉病同樣是兒童的常見病,據有關資料,我國5歲以下兒童腹瀉病的年發病率為201%,平均每年每個兒童年發病3.5次,其死亡率為0.51%。因此,對小兒腹瀉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2、小兒腹瀉有哪些症狀?

  腹瀉是寶寶常見病症之一,不僅給寶寶身體帶來眾多負面影響,還會引發營養不良、生長髮育滯緩等問題。誘發小兒腹瀉的原因有多種,並且特殊季節腹瀉頻發。如何護理好寶寶的肚子是媽媽的必修課。

  (1)大便次數突然增加,排便規律被打破;

  (2)大便稀薄,水樣便,嚴重的甚至呈現噴射狀;

  (3)大便有奇怪、難聞的味道;

  (4)可能伴有發熱、嘔吐、精神差等症狀;

  (5)嚴重腹瀉會因脫水而口渴、眼窩凹陷。

  3、小兒腹瀉的原因?

  原因1:正常生理現象

  首先應明確,寶寶排便次數較大人多,不代表就是“腹瀉”。寶寶腸胃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母乳和奶粉的不同餵養方式,都會導致寶寶排便次數有差異。

  判斷:大便稀黃,精神佳正常吃奶,體重正常增長,則無大礙。大便有粘液,水分多,則可能是腹瀉。

  應對:一般情況下不需要去醫院,只需在家合理餵養,留心觀察。

  原因2:食物問題

  如果寶寶喝的奶很濃、有糖分、溫度低、過早加輔食,都可能引起積食,最後導致腹瀉。

  判斷:大便有泡沫,酸臭腐爛味,或有食物顆粒;有時寶寶會出現嘔吐症狀。

  應對:不要過早新增輔食,注意寶寶喝奶的濃度、溫度等。

  原因3:對奶粉過敏

  有些奶粉不適合寶寶喝,有些寶寶對其中蛋白質過敏。

  判斷:大便粘稠、帶有血絲,腹瀉時間超過2周;同時可能伴有氣喘和面板過敏現象。

  應對:立刻就醫,謹遵醫囑餵養。

  原因4:感冒

  腹瀉是感冒的伴隨症狀,感冒好了,腹瀉症狀也就得到改善。

  判斷:有流鼻涕等感冒症狀。

  應對:治療感冒,為預防腹瀉脫水,應及時補充水分。

  原因5:感染

  有些病毒或細菌會引起小兒腹瀉,而且會帶有一定傳染性。

  判斷:大便發黃量多,稀水蛋花狀,沒有膿血,則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如果有膿血,而且寶寶有發熱嘔吐症狀,則可能是細菌引起的。

  應對:立刻就醫。

  4、幾種常見感染性腹瀉的臨床表現特點

  (1)輪狀病毒性腸炎:好發於秋冬季,呈散發或小流行,病毒通過糞-口途徑以及呼吸道傳播。多見於6~24個月的嬰幼兒。潛伏期1~3天,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起病急,病初即有嘔吐,然後腹瀉,大便呈水樣或蛋化湯樣,帶有少量黏液,無腥臭,每天數次至10餘次。常伴脫水和酸中毒。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病程3~8天,少數較長,大便鏡檢偶見少量白細胞。病程1~3天內大量病毒從大便排出,最長達6天。血清抗體一般3周後上升,病毒較難分離,免疫電鏡、ELISA或核酸電泳等均有助於診斷。

  (2)諾沃克病毒腸炎:多見於較大兒童及成年人,臨床表現與輪狀病毒腸炎相似。

  (3)大腸埃希桿菌腸炎:常發生於5~8月份,病情輕重不一。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大便呈蛋花湯樣,腥臭,有較多的黏液,偶見血絲或黏腖便,常伴有嘔吐,多無發熱和全身症狀。主要表現水、電解質紊亂。病程1~2周。產毒素性大腸埃希桿菌腸炎,起病較急,主要症狀為嘔吐、腹瀉,大便呈水樣,無白細胞,常發生明顯的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病程5~10天。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起病急,高熱,腹瀉頻繁,大便呈黏腖狀,帶膿血,常伴噁心、腹痛、裡急後重等症狀,有時可出現嚴重中毒症狀,甚至休克。臨床症狀與細菌性痢疾較難區別,需作大便培養鑑別。出血性大腸埃希桿菌腸炎,大便次數增多,開始為黃色水樣便,後轉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鏡檢有大量紅細胞,常無白細胞。伴腹痛。可伴發溶血尿毒綜合徵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4)空腸彎曲菌腸炎:全年均可發病,多見於夏季。可散發或暴發流行。以6個月~2歲嬰幼兒發病率最高,家畜、家禽是主要的感染源,經糞-口途徑,動物→人或人→人傳播。潛伏期2~11天。起病急,症狀與細菌性痢疾相似。發熱、嘔吐、腹痛、腹瀉、大便呈黏液或膿血便,有惡臭味。產毒菌株感染可引起水樣便,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及數量不等的紅細胞,可併發嚴重的小腸結腸炎、敗血症、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心包炎等。

  (5)耶爾森菌小腸結腸炎:多發生於冬春季節,以嬰幼兒多見。潛伏期10天左右。無明顯前驅症狀。臨床症狀與年齡有關。5歲以下患兒以腹瀉為主要症狀,糞便為水樣、黏液樣、膿樣或帶血。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多伴腹痛、發熱、噁心和嘔吐。5歲以上及青少年,以下腹痛、血白細胞增高、血沉加快為主要表現,酷似急性闌尾炎。本病可併發腸繫膜淋巴結炎、結節性紅斑、反應性關節炎、敗血症、心肌炎、急性肝炎、肝膿腫、結膜炎、腦膜炎、尿道炎或急性腎炎等。病程1~3周。

  (6)鼠傷寒沙門菌腸炎:全年發病,以4~9月發病率最高。多數為2歲以下嬰幼兒,易在兒科病房發生流行。經口傳播。潛伏期8~24h。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噁心、嘔吐、腹痛、腹脹、“噴射”樣腹瀉,大便次數可達30次以上,呈黃色或墨綠色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或膿血便。大便鏡檢可見大量白細胞及不同數量的紅細胞,嚴重者可出現脫水、酸中毒及全身中毒症狀,甚至休克,也可引起敗血症,腦脊髓膜炎。一般病程2~4周。帶菌率高,部分患兒病後排菌2個月以上。

  (7)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很少為原發性,多繼發於應用大量廣譜抗生素後或繼發於慢性疾病基礎上。起病急,中毒症狀重。表現為發熱、嘔吐、頻瀉。不同程度脫水、電解質紊亂,嚴重者發生休克。病初大便為黃綠色,3~4天后多轉變為腥臭,海水樣便,黏液多。大便鏡檢有大量膿細胞及革蘭陽性菌。大便培養有葡萄球菌生長,凝固酶陽性。

  (8)假膜性腸炎:多見長期使用抗生素後,由於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紊亂,使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大量繁殖,產生壞死毒素所致。主要症狀為腹瀉,大便呈黃稀水樣或黏液便,少數帶血,有假膜排出(腸管狀),伴有發熱、腹脹、腹痛。腹痛常先於腹瀉或與腹瀉同時出現。常伴顯著的低蛋白血癥,水、電解質紊亂,全身軟弱呈慢性消耗狀。輕型患兒一般於停藥後5~8天腹瀉停止,嚴重者發生脫水、休克至死亡。如果患兒腹瀉發生於停藥後,或腹瀉出現後持續用抗生素,則病程常遷延。

  (9)白色念珠菌腸炎:多發生於體弱、營養不良小兒,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者。口腔內常伴有鵝口瘡。大便次數增多,色稀黃或發綠,泡沫較多,帶黏液有時可見豆腐渣樣細塊(菌落),大便在鏡下可見真菌孢子和假菌絲,作糞便真菌培養有助於鑑別。

  5、小兒腹瀉護理的常見誤區

  拉肚子就別吃飯了

  許多人都認為,既然已經拉肚子了,就不應該再吃東西了,等到肚子空了,就不再拉肚子了。其實這樣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就算拉肚子,腸道也依然能夠吸收營養,而且拉肚子本身也會造成脫水、營養不良等後果,更需要適當補充營養。

  喝(糖鹽)水防脫水

  喝糖鹽水的“土方法”其實並沒有用,而且可能會導致腹瀉更嚴重。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口服補液鹽等。

  雞湯能補充流失的營養

  雞湯的確能夠補充營養,但並不適合拉肚子的寶寶。因為此時喝雞湯,可能會導致寶寶得高鈉血癥。

  拉肚子之後別吃油

  只有當寶寶患有急性腸道炎時,才不宜吃油,而且不能多於3天。如果拉肚子之後不吃油,會影響寶寶體內營養物質的吸收,還可能使腹瀉症狀更加嚴重。

  6、小兒腹瀉的飲食,要對症護理

  傷食型腹瀉

  大便酸臭,食慾不振,腹痛腹脹,消化不良,哭鬧煩躁。

  對策:(適合一歲以上寶寶)將蘋果切碎,隔著水煮,可加少許冰糖或食鹽,煮熟後製成蘋果泥;或是直接放在水裡煮,喝煮蘋果水。

  風寒型腹瀉

  大便稀釋,,色淡微臭,有泡沫,可能同時有腹痛、發熱症狀。

  對策:將生薑和茶葉以10:3的比例放在水裡煮沸,可以加適量紅糖,支撐後喝湯。

  溫熱型腹瀉

  大便有粘液,像蛋花狀,舌苔厚,有發熱症狀。

  對策:將紅棗放在鍋裡稍微炒一下,炒好後和陳皮一起加水熬約15分鐘,製成後喝湯。

  脾虛型腹瀉

  大便稀釋,長時間腹瀉沒有好轉,食慾不振,面色發黃。

  對策:把新鮮的胡蘿蔔洗淨切塊,加水一起煮熟,這時的湯和胡蘿蔔都可以吃。

  7、如何預防?

  提倡母乳餵養

  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糧,比奶粉更加適合寶寶的消化能力,能最大程度避免消化功能紊亂。

  注意食具衛生

  被汙染的食具很容易引起小兒腹瀉。尤其是人工餵養的寶寶,更應注意食品和食具的衛生和清潔,奶瓶奶嘴應每天消毒。

  正確餵養

  寶寶的腸胃相對柔弱,新增輔食應慎重。首先不宜新增過早,其次,每讓寶寶嘗試一種新的食品,都應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不宜多種輔食同時新增。

  保證飲食質量

  非全母乳餵養的寶寶尤其需要注意飲食調配,不宜過早嘗試米糊、粥類等輔食,以避免消化不良。

  增強寶寶體質

  寶寶抵抗力增強了,能夠有效預防各種感染性病症。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出外活動,接觸大自然,並加強衛生教育。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