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是指由各種因素致使面板、黏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組織內水腫,病程超過6周者稱為慢性蕁麻疹。病因常不確定。臨床表現為患者不定時地在軀幹、面部或四肢發生風團和斑塊。發作從每日數次到數日一次不等。
一、常見病因
1、飲食
食物以魚、蝦、蟹、蛋類常見;部分香料、調味品也可引起。
2、藥物可引起本病。
青黴素、磺胺類、痢特靈、血清疫苗等,通過免疫機制引發蕁麻疹。而阿司匹林、嗎啡、阿托品、維生素B1等藥物為組胺釋放物,能直接使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引發蕁麻疹。
3、感染
包括病毒(如上感病毒、肝炎病毒)、細菌(如金葡萄)、真菌和寄生蟲(如蛔蟲等)。
4、生物因素
動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蟲叮咬或吸入花粉、羽毛、皮屑等。
5、物理因素
冷、熱、日光、摩擦和壓力等都可引起。
6、其他因素
胃腸疾病、代謝障礙、內分泌障礙和精神因素也可引起。
二、臨床表現
在風疹塊出現前,區域性皮膚髮癢或有麻刺感,迅速出現皮疹。部分患者在風疹塊出現數小時或1~2日內出現全身症狀,如食慾不好、全身不適、頭痛或發熱。風疹塊表現為扁平發紅或蒼白色的水腫性斑,邊緣有紅暈。風疹塊呈環形可稱環狀蕁麻疹,幾個相鄰的環形損害可以相接或融合而成地圖狀,可稱為圖形蕁麻疹。風疹塊中有水皰時稱為水皰性蕁麻疹。
風疹塊常在數小時或1~2日內自然消失,其他部位又有新的皮損陸續出現,風疹塊已消失處在24小時內不再發生新的損害。風疹塊消失後,面板恢復正常。風疹塊的大小及數目不定,可出現在任何部位的面板、黏膜。風疹塊引起劇癢、針刺或灼熱感,各人的程度不同。嚴重時有頭痛、發熱等全身症狀,尤其急性蕁麻疹病人可發熱達40℃左右,血壓可降低甚至發生昏厥和休克。大多數病人只有發癢的風疹塊而無其他症狀。
風疹塊的病程不定,有的在一日之內發生數次皮疹,經過數日或1~2周至數週後停止發作,稱為急性蕁麻疹。不少患者天天發生皮疹,或是斷斷續續地屢次出現或加重、緩解或消失,可達數月或數年之久,稱為慢性蕁麻疹及特殊型別蕁麻疹。
三、檢查
慢性蕁麻疹組織病理檢查:系單純限局性水腫,乳頭及真皮上層有漿液性滲出,乳頭水腫,血管周圍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浸潤也可緻密並混雜有嗜酸性粒細胞。
四、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檢查可做出診斷。
五、治療
慢性蕁麻疹病因複雜,發病機制不明確,治療較困難,療程長。正確的治療需要做到如下幾點:
1、尋找病因
詳細詢問病史,力求找到每位患者的發病原因,瞭解有無家族發病現象,有無急慢性感染史、用藥史、職業、生活習慣及環境改變等。檢查血、尿、便常規,根據需要進行面板過敏原檢查、冰塊試驗、乙醯膽鹼面板試驗、血清IgE測定及血清補體測定等。個別病人要做HBV-DNA及甲狀腺抗體、惡性腫瘤等檢查。
2、避免誘發因素
寒冷性蕁麻疹注意保暖,乙醯膽鹼性蕁麻疹減少運動、出汗及情緒波動,接觸性蕁麻疹減少接觸的機會等。
3、藥物治療
(1)使用抗過敏藥物,但需要連續服藥,逐漸減量。
(2)選用中藥,清熱涼血,宣肺止癢。
(3)選用糖皮質激素,特別適用於急性蕁麻疹,血清病型蕁麻疹,壓力性蕁麻疹及自身免疫性蕁麻疹。
(4)非特異性抗過敏療法及其他療法包括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10%硫代硫酸鈉,因感染引起者,選用抗感染藥物進行治療。
穴位注射治療
外用止癢中西醫藥物:軟膏、搽劑、洗劑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