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面板科 主治醫師 代淑芳

  ?

  慢性蕁麻疹是面板科的常見病,中醫稱為“癮疹”,西醫治療的遠期療效不佳,中醫藥治療則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因其中醫辨證較為複雜,不僅各家不一,證型也頗繁多,不便掌握,故目前尚無規範的證候標準。文中就近十年來有關慢性蕁麻疹中醫病因證型研究的文獻綜述如下,供同道臨證時參考。

  1、病因辨證

  (1) 風淫證  風為春之主氣,風邪導致的蕁麻疹,一般多在氣候變化時發生,郭田章等[1]統計分析後認為,本病最常發生於春冬季節。風邪客於肌表,鬱閉經絡,留聚於肌膚,導致營衛不和,加之風為百病之長,其性輕揚,善行而數變,其致病最易兼挾其他病邪,從而出現相應的風團發無定處,消退後再起等臨床症狀,並常兼有寒、溼、熱邪。

  (2) 風熱相搏證  《諸病源候論》雲:“若赤軫者,由涼溼折於肌中之熱,熱結成赤軫也,得天熱則劇,得冷則滅也。”宋業強[2]認為本病多由稟賦不耐,感受風熱或風寒之邪入裡化熱,或食辛辣、魚腥等生風化熱之物而致,風熱為本病的重要病因;日久正氣虧損、邪氣留戀則可成風熱兼虛證。臨床症見面板起風團,色鮮紅,此起彼伏,自覺瘙癢,遇熱加重,得冷則減輕,可伴有心煩、胸悶、腹痛、大便幹、小便黃等症狀,舌質紅、苔黃,脈弦或浮數;虛者可有倦怠乏力,頭暈失眠,舌尖紅,邊有齒痕,苔白或黃白相兼,脈虛數。

  (3)風寒表虛證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雲:“此證俗稱鬼飯疙瘩,由汗出受風,或臥露寒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本證多見於慢性寒冷性蕁麻疹。劉貴軍等3]認為本病初起為風寒外襲,營衛不和所致,日久則出現表虛之侯。臨床症見風團色淡微紅,以暴露部位如頭面、手足為重,著風遇涼更甚,得熱則緩,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或沉緩。

  (4)風溼熱蘊膚證    風溼之邪侵犯肌膚,停滯於肌腠脈絡之間,可致陽氣鬱閉,營衛不和;亦可內傳入裡,使溼困中焦,日久生熱,風溼熱三邪著於肌膚腠理而成此病。劉愛民[4]認為本證好發於青壯年,風團大小不等,劇癢難耐,西藥服則風團不出,停則很快復發,遷延日久。臨床症見風團色紅而癢,舌苔黃膩,或舌質紅、苔膩,脈滑或滑數。

  (5)寒溼中阻證  寒溼二邪皆為陰邪,其之為病,最易損傷衛陽,阻滯氣機,鬱閉肌腠,使脈絡邪氣結聚。若二者兼風邪致病則可使病機更加複雜。張曉傑[5]經過統計分析認為此證為慢性蕁麻疹不可缺少的一型。臨床症見頭重如裹,身重乏力,瘙癢劇烈,風團色白,泛惡口黏,或胃脘疼痛,得暖緩解;伴有納少,面色s白,舌苔白或膩,脈滑或濡。

  2、氣血辨證

  (1)氣虛衛外不固  沈明等[6]認為本病大多由於氣虛衛外不固,致風邪入侵客於肌膚而成病。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本病多屬久病體虛或平素體弱,致氣血耗傷,衛外不固,風邪侵襲,因而辨證以“虛”為主,尤其是氣虛,治療上也應注重補氣固表。臨床症見風團色淡不鮮,晨起或遇風加重,四肢睏倦,面色無華,舌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

  (2) 氣血瘀滯證  《素問?痺論》雲:“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醫林改錯》亦有“久病入絡為血瘀”之說。《血證論》謂“須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闡明瞭瘀血導致痰水為患之道理。瘀之既成,內則影響臟腑機能,氣血津液化生受限,三焦氣化升降失司,水液代謝紊亂;外則阻塞血絡,使肌膚失養,腠理疏鬆,衛外不固,易感外邪,使本病時發而纏綿難愈。

  中醫學認為“氣為血之帥,氣能生血,亦能行血”故氣滯則血滯可成瘀,氣虛行血無力亦可致瘀。武彩霞等[7]在臨床辨證時發現本病患者多具有性情急躁,舌質淡白或暗紅,或有明顯瘀點瘀斑,苔薄白或少苔,邊尖有齒痕,脈細或弦細。認為氣滯血瘀或氣虛血瘀對本病的發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治療上以活血化瘀立法往往可以收效。孫廣裕[8]認為本病遷延日久,由“瘀”所致者為數甚多,並從生理、病理的角度闡明瞭慢性蕁麻疹之發病具有明顯的微迴圈障礙特徵,與中醫學之“瘀”相吻合,所以其主要病機為瘀血阻絡、肌膚失養,致虛損乃血瘀之變。臨床症見皮損色澤暗紅或呈紫紅,入夜多加重,部位相對固定,好發於遠心部位和受壓處,多伴有面色晦黯,頭暈、煩悶、口乾不欲飲、肢麻、舌暗淡或夾有瘀點、瘀斑,苔白或少,脈弦或澀。

  (3)氣血兩虛證  中醫學認為,氣血互生,氣虛可致血虛,血虛亦可致氣虛。範瑞強等[9]認為本病因皮疹反覆發作,經久不愈,氣血損耗,加之風邪外襲,以致內不得疏洩,外不得透達,鬱於面板腠理之間,邪正相搏而發病。久病多屬虛證又以氣血兩虛多見。王熱鬧等[10]認為本病之所以纏綿難愈,氣血虛弱是關鍵,一是氣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而入,所以常在勞累或汗出後風團加重,伴乏力多汗等症;二是血虛,營衛失和,營陰不得內守,衛氣外洩,腠理失密,風邪乘虛外襲,所以多在午後或夜間起疹,可伴雙目乾澀、手足心熱、肌膚乾燥等症。臨床上氣虛與血虛互為影響,常常並存。症見患者平素體弱多病,失眠多夢,疲倦,乏力,面色蒼白,疹塊形小色淡,舌胖、質淡、有齒痕,脈細弱。

  3、臟腑辨證

  (1) 肺脾氣虛,營衛不和  劉鳳年等[11]認為,導致蕁麻疹反覆發作者正氣不足,其根源是肺脾氣虛。“肺主一身之表”,肺氣虛則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 “脾為後天之本”,脾虛則水谷不得運化,溼邪內生,“溼性粘膩”,更致病邪難去。脾胃為氣血生化之緣,脾虛則氣血生化乏源,正氣不足,營衛不合,外邪客於肌膚不能速去,日久則形成頑固性蕁麻疹。蔡希[12]亦認為本病多由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所致,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失去濡養是本病成為慢性的關鍵,故辨證應從脾肺入手。本證多見風團色淡紅,常伴有乏力、氣短、惡風、易感冒、納呆、便塘等肺脾氣虛的症狀,舌淡白、苔膩,脈弦緩,若病情纏綿日久,反覆發作,可見口乾不欲飲,苔膩等溼濁內停之候。

  (2)肝腎不足,虛風內動  中醫認為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癮疹日久,或耗氣傷陰血,或治療用藥不當,過於辛散疏風、清熱利溼,以致耗傷陰血,損及肝腎,臨床辨證當明察。陳達燦等[13]認為面板病雖多以面板病損為外在表現,但總有內在之因,臟腑氣血變化之由,尤其頑固性面板病更與臟腑病變有著密切的關係,且多損及肝腎,臨床辨證如能從肝腎入手,兼顧全身,治療中恰當運用補腎法,往往使沉痾得愈。本證臨床多見膚燥目眩,全身散佈抓痕血痂,面板粗糙,面、頸、胸背可見多處疹塊,皮疹驟起驟消,色呈淡紅色,面板劃痕徵陽性,伴頭痛、頭暈,煩躁,舌紅少苔,脈虛弦。

  (3)胃腸溼熱壅盛,燻蒸肌膚  羅崇謙等[14]認為本病除秉性不耐,外受風寒、風熱之邪致病外,尚存在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溼熱內生,燻蒸肌膚之證,在臨床上不可忽視。本證臨床多見皮疹反覆發作,發疹時脘腹疼痛,拒按,或坐臥不安,進食不能,倦怠乏力,大便溏瀉,間或便祕,可有發熱,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4)脾腎不足,衛陽虛弱  張曉傑[15]通過分析得出本病辨證不可忽視體質因素,尤其是陽虛體質者,多以脾腎陽虛為主,常與氣虛、血瘀、陰寒體質相兼。本證臨床多表現為病程日久,風團色淡,多於晚間出現,平素形寒喜暖,四肢清冷,面色晦而無華,精神不振,冬天易生凍瘡,小便清長,大便時稀;舌淡胖,苔白潤,脈沉弱或沉遲無力。

  4、六經辨證

  張學林[16]根據《傷寒》六經辨證要義將慢性蕁麻疹辨證為以下六型:太陽表實而致疹、陽明燥熱而致疹、少陽樞機不利而致疹、太陰溼困而致疹、少陰虛火火旺而致疹、厥陰寒熱錯雜而致疹,並分別給予新加桂枝湯、白虎加人蔘湯、小柴胡湯合丹梔逍遙散、茵陳術附湯、黃連阿膠湯、烏梅湯等加減治療而獲效卓著。

  5、結語

  慢性蕁麻疹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過敏性面板疾病。其病因多端,病機變化複雜,因此臨床辨證治療也就增加了難度,且常出現多種證候相兼的情況。目前的文獻研究多侷限於療效觀察;有關單純證型研究的文獻十分有限;且臨床資料樣本偏小,很多缺乏對照及深入研究,以“多中心,大樣本,盲法”的應用為特徵的循證醫學的研究方法尚未充分利用等,這些均有待進一步解決。文中總結出以上四種辨證方法下的常見證型,臨床以氣血辨證和臟腑辨證應用最為廣泛。我們在臨床應用時更應靈活參合,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不可拘泥於一種,方可取得滿意療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