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介入治療中心 副主任醫師 韓紹磊

  干擾素(IFN)是一種廣譜抗病毒劑,並不直接殺傷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過細胞表面受體作用使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從而抑制乙肝病毒的複製;同時還可增強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巨噬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活力,從而起到免疫調節作用,並增強抗病毒能力。

  70年代中期人們發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產生干擾素的能力低下,在應用外源性干擾素後,不僅產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時可以增加肝細胞膜上人白細胞組織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進T細胞溶解感染性肝細胞的效能。成人注射(2~5) X 106單位干擾素後,3小時血清中干擾素活性開始測出,6小時達高位,48小時基本消失。

  目前可供臨床選用的干擾素種類很多。例如國產重組 IFN-1型和IFN-2型,進口的干擾能、羅擾素( IFN-2a)、惠福仁(類淋巴母細胞干擾素)及組合干擾素等等。各種亞型的干擾素;療效近似;干擾素;也有相似效果,但它在肌肉組織中易被滅活。

  干擾素製劑進入血液後,穩定性差,確切療效尚在觀察中,但可作為干擾素的替代製劑。當前國內對干擾素各亞型製劑的活用較佳劑量為(3~5)X106單位/日,連續用1 周後改為隔日或每週3次,肌內注射,療程3~6月。

  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過程中,初期常見丙氨酸氫基轉移酶(ALT)升高,隨後乙肝e抗原轉陰,同時ALT下降並逐漸復常,全身情況相應改善。經3~6月治療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約有40%~50%的乙肝e抗原(HBeAg)、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均可轉陰,但停藥後能鞏固療效者僅佔一半。綜合1991~1996年間,全國各醫院採用IFN;各亞型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近期觀察效果為乙肝e抗原的轉陰率在34%~66%之間;HBVDNA的轉陰率可達43%~ 80%。

  經驗認為,乙肝病毒水平感染的時間少於2年者,用干擾素製劑後,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及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的消失比較容易;患者肝臟活檢病理改變輕者,沒有或稍有肝臟纖維化者的效果較好;青壯年的療效優於老年人;國產與進口乾擾素對照比較,近期療效相似。較多資料表明,對慢性肝炎早期採用干擾素製劑治療半年以上,並取得臨床效果者,有利於防止肝臟纖維化,並能阻斷向肝硬變發展。

  干擾素製劑治療後,大部分患者有不良反應:初期可有流感作症狀,暫時性脫髮,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亦可發生貧血;大劑量使用時可出現高熱、寒戰、低血壓、噁心、腹瀉、肌病及乏力等;長期使用超過半年以上者可見間質性肺炎及機網膜病變。但停藥後,上述不良反應和症狀可消失。應用干擾素治療時,如早期出現干擾素抗體者,干擾素的療效相應減弱或可導致無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