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任醫師 鮑秀蘭

  很多爸媽把“帶孩子”看成是一件苦活累活,很多爸媽沒空也沒想過如何從“帶孩子”中獲得自己的樂趣。“陪孩子玩”與“和孩子玩”之間只有一字之差,卻差之千里。雖然都是“和孩子在一起”,但是一個“陪”或多或少的體現出家長為主體的意願;而“和”表現出兩個平等的主體之間的互動。

  不管孩子年齡大小,我們作為家長,都應該把孩子看做一個單獨的個體,與我們平等的個體來看待。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也不隸屬於我們。所以,如果本末倒置的來看待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雖然希望是相同的,結果卻一定是相悖的。

  和孩子玩,是一種真正的融入與投入。

  和孩子一起制定遊戲規則或者玩的內容,然後放下自己的姿態,就是孩子的一個真正玩伴,投入的和孩子一起,摸爬滾打、爬高上低、全力以赴。只要是雙方同意的遊戲規則,就執行到底,堅持到底。至於玩在一起後的結果,無所謂總是故意認輸,無所謂精心的去設計,更不需要有太強的目的性或者目標性。聽從自己的本心,根據實際的情況,開心在一起就好。

  兒子現在放學後途徑小公園的時候,總是喜歡和我進行一番速度的比賽。他徒步奔跑,而我騎車,指定一個目的地,先到者為勝!當然,奔跑的時候是可以有近路可以選擇的,而騎車只有一條道路可行。

  最開始我漫不經心,以騎車者的絕對優勢對兒子說:“我讓你五個數,當我數到5的時候我才開始前進!”兒子看了看我,挑釁的說:“你輸定了!”當我開始數“1”的時候,兒子撒腿就飛奔起來,等我數到5,他已經行了差不多一小半兒的路程。當我拼命蹬車騎到終點,兒子已經得意的翹著二郎腿坐在石墩兒上等我。看見我的身影后哈哈大笑,我跟著訕訕而笑,然後告訴他以後再也不讓他了!兒子總結說:“我全力以赴,你大意失荊州!”

  和孩子玩,需要營造一種自由的狀態與方式。

  誠然,大人的智商和孩子的智商的確不在一個頻道點兒上。但是也不可否認遇到很多事情,大人也沒有孩子那種全心投入的狀態,尤其是針對和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如果僅僅是“陪孩子玩”,那麼家長可能就處在關心孩子有沒有熱與冷;需不需要喝水;安不安全這樣的問題上,而忽略孩子內心的感受。而“和孩子一起玩”,則是需要家長也全神投入進去,以一種自由的狀態與身心參與到孩子的世界,不僅僅時刻了解孩子的外表特徵,還要體會到孩子的內心渴望與需求。

  寶仔前段時間說要教我他新學會的魔尺的一種拼法,當時我正在忙著手邊的事兒,就略帶敷衍的和他一起動手拼。作為老師的他,耐心細緻的教我,不但手把手的教,還每做一個動作都停下來等等我,凡是他幫我做好的步奏,他都會再拆了讓我重新拼。有教授的過程,有考核的過程,看著他如此的專心致志,讓我不由得放下手中的一切,全心投入進來。直到最後我可以獨自拼裝了,他才滿意的點點頭,還表揚了我這個學生不錯。

  而我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了兒子的耐心、細緻,甚至可以感受到平日裡他在幼兒園時老師對他的教學方式與方法。這讓我真的很放心、開心。

  和孩子玩,是一種對家長情商的考驗。

  現在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時候,會失去自己作為成人的判斷力、領悟力。因為我們太希望我們能夠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未來,可以讓他們有我們所希望的品質。我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擔心他們會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就導致我們在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不自覺的帶了太多的目的性:玩積木是為了訓練孩子的空間能力、閱讀是為了讓孩子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好容易在一起的時間,往往也會更偏重於通過設計出來的“玩”,希望達到對孩子某些方面有所啟迪的目的。而帶著這些功利性,卻往往讓遊戲、玩耍失去了自己本身的意義,欲速則不達。

  不要太計較目標,不要太強調目的性。其實和孩子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種無以倫比的幸福,靜靜的看著他們嬉笑玩耍,在陽光下奔跑,在房間搗蛋,和小朋友們一起笑……不需要特別的配合,成長就是這樣的悄無聲息。我們還沒有來得及發現,孩子就已經長大!和孩子在一起,一天哪怕只有十分鐘的時間,放下自己的工作、手機、雜誌,甚至放下自己的心情,只是全心全意的和他們在一起!相信山不是一日堆積而成的,孩子的每一種狀態,都將是自己日後的積累。作為家長,和他們在一起,關注他們,相信他們,認可他們,比什麼都重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