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主任醫師 袁學謙

  眩暈是對自身平衡覺和空間位相覺的自我感知錯誤,感受自身或外界物體的運動幻覺,如旋轉、升降或傾斜等。眩暈是臨床常見症狀之一,而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眩暈涉及前庭神經系統、視覺系統和本體感覺系統的多感覺綜合徵,而三者中前庭神經系統是起主導作用的。前庭功能障礙表現:

  1、一側前庭神經損害引起兩側傳入衝動不平衡,在大腦皮質產生眩暈感覺。

  2、前庭眼反射障礙,前庭神經核通過內側縱束與動眼神經、滑車和外展神經核聯絡,該路受損出現眼球震顫。

  3、前庭神經核通過前庭脊髓束與前庭細胞聯絡,構成前庭脊髓反射通路,前庭脊髓反射異常,產生平衡障礙和共濟失調。

  4、迷走神經興奮出現噁心、嘔吐。

  分類

  臨床上習慣按病變所在的位置劃分為系統性眩暈(周圍性與中樞性眩暈)及全身性疾病所致的非系統性眩暈。

  系統性眩暈 :中樞性:後迴圈系統TIA、梗塞,第四腦室腫瘤或囊蟲等。

  周圍性:前庭系統疾病:前庭神經元炎 梅尼埃病 良性位置性眩暈等。

  非系統性眩暈:是前庭系統以外的全身性疾病引起。

  分述

  中樞性眩暈指前庭神經顱內段、前庭神經核、核上纖維、內側縱束,小腦和大腦皮質病變引起的眩暈,眩暈感可較輕、但持續時間長,常見於後迴圈缺血、腦幹梗死、小腦梗死或出血、頸椎病等疾病,也見於小腦腫瘤、聽神經瘤、第四室腦腫瘤、顳葉腫瘤或癲癇。

  臨床表現

  1、眩暈:程度較輕、持續時間長、(數週或數年)、視物旋轉或向一側運動感。

  2、眼震:幅度大、形式多變、眼震方向不一致。

  3、平衡障礙:傾倒方向不一致、與頭位改變無關。

  4、多不伴有耳鳴、聽力減退及自主神經症狀。

  5、有時伴有顱神經損害、肢體癱瘓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體徵。

  中樞性眩暈常見疾病

  1、後迴圈缺血是指:後迴圈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和腦梗死,(缺血性腦血管病中有20%是由後迴圈缺血引起的。)

  主要原因:

  ①後迴圈系統動脈粥樣硬化致血管狹窄。

  ②栓子脫落(栓子主要來源於心臟、主動脈和椎基底動脈)。

  ③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症:由於椎動脈起始部之前的鎖骨下動脈閉塞,椎動脈血液向鎖骨下動脈逆向分流。

  表現:反覆發作的TIA和卒中,表現為與缺血部位相關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徵的組合,極少引起單個症狀。主要有眩暈,粗大眼震,平衡障礙,伴或不伴耳鳴、聽力減退。雙側或者單側運動和感覺障礙、眩暈、共濟失調步態、辨距不良、複視、吞嚥及構音障礙或雙側同向偏盲以及其他顱神經症狀等。僅不到1%的患者表現為單一的症狀或體徵。

  2、腦幹梗死主要表現為眩暈,嘔吐,四肢癱,共濟失調,昏迷,高熱等。

  延髓背外側綜合徵是最常見的腦幹梗死型別,為小腦後下動脈或椎動脈閉塞綜合徵。

  表現為眩暈,嘔吐,眼球震顫 交叉性感覺障礙(病灶側周圍性面癱,對側肢體癱) 病灶側Horner徵飲水嗆咳、吞嚥困難、聲音嘶啞病灶側小腦性共濟失調。

  小腦梗死或出血

  臨床表現:眩暈,嘔吐,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站立不穩和肌張力降低等。梗死麵積較大者可伴有腦疝形成致昏迷、呼吸迴圈衰竭而死亡。

  周圍性(真性)眩暈指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經顱內段(未出內聽道)病變而引起的眩暈。眩暈感較重,持續時間較短,可伴波動性耳鳴、耳聾以及噁心嘔吐,血壓下降等植物神經症狀。而無意識障礙和其它顱神經等系統受損症狀。常見於梅尼埃病,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前庭神經元炎,迷路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周圍性眩暈常見疾病

  1、梅尼埃病是一種特發性內耳病,基本病理改變為膜迷路積水,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的旋轉性眩暈,感音神經性耳聾、耳鳴和耳脹滿感、間歇期無眩暈發作。多見於青壯年,一般單耳發病。

  診斷依據:

  (1)發作性劇烈旋轉性眩暈2次或2次以上,每次持續20分鐘至數小時,或長達數日。

  (2)波動性聽力損失,早期多為低頻聽力損失,隨病情進展冷汗、血壓下降等自主神經紊亂和平衡障礙。無意識喪失。聽力損失逐漸加重。

  (3)伴有耳鳴和(或)耳脹滿感。常伴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

  (4)前庭功能檢查:可有自發性眼震和(或)前庭功能異常。

  (5)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暈,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迷路炎、前庭神經元炎、藥物中毒性眩暈、突發性聾、後迴圈缺血和顱內佔位性病變等。

  2、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本病為周圍性眩暈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是由體位變化而誘發症狀的前庭半規管疾病。

  臨床表現:

  發病突然,病人在頭位變化時出現強烈的旋轉性眩暈伴眼震、噁心、嘔吐。症狀發生於坐下,或者從躺臥位至坐位時,或出現於在床上翻身時患者常可察覺在向某一頭位側身時出現眩暈。常在睡眠中因眩暈發作而驚醒。意識清楚,持續時間不超過1分鐘。一般無耳蝸症狀,有變位性眼震,是一種愈後良好的自限性疾病。

  3、前庭神經炎半數以上病人有呼吸道感染史。本病與病毒感染有關,也可能是多發性顱神經炎的一種表現,無耳蝸損害,可自愈。

  臨床表現:

  (1)前驅性上感病史。

  (2)突發重度旋轉性眩暈,頭動即加劇眩暈,有明顯的平衡障礙,可伴噁心、嘔吐。

  (3)早期可見水平或水平旋轉性眼震,多指向健側。

  (4)無耳鳴和聽力障礙及其它顱神經受損表現。

  (5)急性發作後,眩暈和平衡障礙逐漸減輕,但症狀要持續數週或數月以上。

  (6)前庭功能檢查:患側半規管輕癱或麻痺,部分前庭功能可恢復正常。

  非系統性眩暈表現為頭暈眼花,站立不穩,通常無外界環境或自身旋轉感或搖擺感,很少伴噁心嘔吐,也為假性眩暈。

  是前庭系統以外的全身性疾病引起:

  1、眼部疾病。

  2、貧血或血液病:由於造血及凝血機制障礙而引起眩暈。

  3、心源性眩暈:伴隨嚴重的心血管疾病。

  4、低血壓及高血壓性眩暈:眩暈與血壓波動有關。

  5、內分泌代謝疾病。

  6、感染、中毒、神經功能失調。

  7、遺傳性眩暈:伴隨某些遺傳病出現如遺傳性腎病-耳聾綜合徵、前庭小腦共濟失調等。

  8、低血糖性眩暈。

  9、腎病性眩暈。

  10、妊娠眩暈。

  偏頭痛性眩暈 偏頭痛中的眩暈可以和頭痛相伴發作,有時比頭痛出現早,有時比頭痛出現晚,或暫時與頭痛無關。

  偏頭痛性眩暈的前庭症狀主要包括:

  ①自發性眩暈:自身運動的錯覺或者視景旋轉或浮動的錯覺。

  ②位置性眩暈:頭位變動後發生。

  ③視覺誘發的眩暈:由複雜或大型活動性視覺刺激誘發。

  ④頭部活動誘發的眩暈:在頭部活動時發生。

  ⑤頭部活動誘發伴噁心的頭暈。

  前庭性偏頭痛診斷標準:

  癲癇性眩暈:是由前庭系統皮層神經元異常放電所導致的短暫、突發及反覆發生的自身或周圍景象旋轉、飄動、傾斜及空間墜落感等錯覺,發作前常無先兆,發作亦表現為突發的眩暈,通常迅速恢復,持續數秒或數十秒。其病因與島葉或頂葉損害有關。症狀發作於體位無關,突然出現,可伴噁心、嘔吐等症狀,一般無眼震,。患者可在睡眠中因眩暈發作醒來,站立位發作時可摔倒。腦電圖檢查有利於診斷。

  頸性眩暈多是在頸椎運動中發生,同時伴有頸肩背痛、或頸部活動受限、枕部頭痛、噁心嘔吐、心悸、耳鳴、乏力等症狀。查體可見頸部相應棘突、脊間及橫突孔壓痛、棘突偏歪、旋頸試驗陽性。很多人將頸性眩暈等同於椎動脈供血不足,而目前認為這只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其與交感神經刺激、血管病變及血流動力異常、頸椎本體感覺紊亂、體液因子等多因素都相關。

  眩暈與情感障礙 眩暈病人往往伴發抑鬱或(和)焦慮,凡是眩暈發作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或腦子空白、睡眠紊亂、疲勞或無力、警覺性增高、預感到某種壞事情發生、無望感、自卑和無價值感等症狀者應考慮情感障礙的可能,臨床中二者互為因果,因此需要綜合治療。

  誤區:

  頭暈/眩暈=後迴圈缺血

  就診的頭暈/眩暈病人中,有相當一部分做過TCD,病人常常已經被頭暈/眩暈折磨很久了,就診時坐下的第一句話:“大夫我頭暈”,第二句話:“我有腦供血不足”然後就拿出TCD診斷報告,上面往往赫然寫著“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有了這樣的診斷報告不容病人不相信自己有腦供血不足後迴圈缺血的主要臨床表現除頭暈/眩暈之外,伴隨其他小腦/腦幹的症狀和體徵。

  頭暈/眩暈=頸椎病

  就診的頭暈/眩暈病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拍過頸椎-X片,尤其是老年人。頸椎-X片報告上常出現的診斷有:頸椎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骨質增生等。這些病人自己都會問:“我腦供血不足是不是頸椎病引起的?”研究表明頸椎機械性壓迫不是頭暈或眩暈的主要原因,不足5%。

  頭暈/眩暈=腔梗

  就診的頭暈/眩暈病人時還經常會遇到一個現相病人就診時的第一句話是“大夫我頭暈”,第二句話可能就是“我有腦梗”或“我有腔梗”。

  就會迫不及待地拿出頭顱CT片要給醫生看。病人的意思很明白,我的頭暈/眩暈是腦部的腔梗引起的,大夫你看看怎麼通過治療我的腔梗來治療我的頭暈/眩暈吧。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