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康輝

  一、定義

  寰樞椎脫位,簡單講就是各種原因引起的寰椎(C1)和樞椎(C2)之間的關節失去正常對合關係。臨床上常由於先天性、外傷、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出現頭頸偏斜、頸部疼痛甚至神經功能損傷。就診時拍常規X片時,由於頭部固定性畸形,頸椎和頜面骨結構的重疊,即使開口位,有時很難獲得恰當的X線片結果。故常常需要攝寰樞椎CT平掃+三維重建予以明確。

  二、測量

  頸椎側位X片上測量兩個重要的數值:1、寰齒間隙距離(ADI),正常成人ADI為3mm,小兒為4mm,超過上述值時為異常,即為寰樞椎脫位。2、寰椎儲備間隙(SAC),即測量樞椎齒狀突之後緣與寰椎後弓前緣的距離。成人SAC為14mm以下時,發生脊髓受壓症狀,15-17mm者有脊髓受壓之可能,18mm以上者不產生脊髓受壓症狀。

  三、Fielding分型

  I型:以齒狀突為支點的單純性旋轉移位,而無向前移位。II型:以外側關節突為支點的旋轉移位伴向前移位3-5mm。III型:旋轉移位伴向前移位大於5mm。Ⅳ型:旋轉移位伴向後移位。

  四、手術適應症:

  1、神經受累;2、向前移位;3、若畸形持續三月以上而不能獲得並維持復位;4、在試行至少6周制動的保守治療後畸形復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