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德;去寒就溫,無洩面板,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它認為冬季天地萬物處於閉藏狀態,人們應早睡晚起,避寒保暖,但不能過度溫暖而使面板出汗,以保陽氣;在神志上要內守神氣,以適應冬天的養藏之道。
萬物潛藏,養生也要順應自然規律,冬季就要在“藏”字上下功夫。能否養好“藏”不僅關係到來年是否有精力,還關係著人一生的壽命,所以冬天要做到“三大藏”:藏陽、藏精及藏神。藏陽就是要少損耗陽氣,要避寒就溫,不要過度勞累;要少出汗,不要劇烈運動,不要無謂地損耗陽氣;衣服要穿暖。
藏精就是藏五臟之精,尤其是腎精。
腎精是無藏精的根本。所以冬天要節慾,避免酒色過度。冬天脾胃吸收功能好,是藏精的好時候,也是貯備精氣的大好時機。要注意冬天不能隨便減肥。因為冬天是主藏的季節,不應該違背自然規律。中醫認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就是說,冬天如果沒很好地養“藏”,春天就會缺乏物質基礎,就會降低免疫力,從而影響正氣,以致正不勝邪氣,那麼來年春天就易得病。
藏神就是要內藏神氣。冬天萬物閉藏,人的神氣也應內藏。神氣如何內藏?要做到“三少三多”。即少躁動、少喧譁、少生氣;多睡眠、多平靜、多安心。多吃養心安神之品,如大棗、桂圓肉、百合、蓮子、小米、米粥等。
早睡晚起,以養精蓄銳。
人體也應該順應自然界的特點而適當地減少活動,以免擾動陽氣,損耗陰精。所以傳統養生學提出人們在冬季早睡晚起,有利於陽氣的潛藏和陰精的積蓄,為來年生長做準備。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冬季早睡晚起可避免低溫和冷空氣對人體的侵襲而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同時也可以避免因嚴寒刺激誘發的心腦血管疾病。充足的睡眠還有利於人體的體力恢復和免疫功能的增強,有益於預防疾病。
養腎禦寒,防陰精虧損。
祖國醫學認為“腎主納氣”,“腎主骨”,冬天應養腎禦寒,經常叩齒,有益腎、堅腎之功。腎“在液為唾”,冬日以舌抵上顎,待唾液滿口後,慢慢嚥下,能夠滋養腎精。腎之經脈起於足部,足心湧泉穴為其主穴,冬夜睡前最好用熱水泡腳,並按揉腳心。冬天人處於“陰盛陽衰”狀態,宜進行“日光浴”,以助腎中陽氣升發。腎與膀胱,一髒一腑,互為表裡,“肝膽相照”,膀胱經脈行於背部,寒邪入侵,首當其衝,故冬天應注意背部保暖,著件棉或毛背心,以保腎陽。古人認為,“腎者主蟄,封藏之本”,因而,冬天切忌房事過度,工作、運動不可過多出汗,防止腎之陰精虧損。
保暖禦寒,防陽氣耗散。
《四時訊息》曰:冬季“宜服浸酒補藥,以迎陽氣。寢臥之時,訊息宜稍虛歇,大約如此。若此宿疾,須自酌量,不得准此。棉衣稍宜晚著,乃漸漸加厚,不得溫頓,此得將息之妙矣。”丘處機認為,冬天寒冷應當避寒就暖,又要適可而止,“不得頻用大火烘炙,尤甚損人。手足應心,不可以火炙手,引火入心,使人煩躁。宜居處密室,溫暖衣衾(qīn欽),調其飲食,適其寒溫。衣服要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貼身,不使面板開洩汗出,保護陽氣免受侵奪而耗散。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冬季氣候寒涼,最易使人引起寒證,如室溫過低、衣著過薄或貧血者、營養失調者、體內激素失調者,在寒冷時會出現腰痛、失眠、關節痛、夜尿等症。冬天裡北天呼嘯,容易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寒潮更使人精神緊張,出現冬季抑鬱症,使人全身乏力,鬱鬱寡歡,還會誘發心肌梗塞發作、肺氣腫、風溼症、慢性肝炎等病。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中醫認為,人體的頭、胸、腳這三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腳的皮溫最低。中醫認為,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臟,可引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腰腿痛等病症。因此,數九嚴寒腳部的保暖尤應加強。
冬季室內工作和生活的時間多,室內保溫很重要,既要防止室內溫度過高,又要防止室溫過低,而且不要忘記定時開窗換氣。睡覺不可矇頭而臥,以免缺氧而致胸悶氣短。夜間不要憋尿,由於冬夜較長,長時間憋尿,會使有毒物質積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