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歷史長河中,《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形成的源泉,它的思想精髓是後世醫家行醫之圭缽、立論之準繩,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重視陽氣及陰陽的調和貫穿於《內經》理論的始終,《素問?生氣通天論》雲:“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古人把陽氣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比作天空與太陽的關係,如果天空沒有太陽,那麼大地將是一片漆黑陰冷,萬物不能生長。所以天地的執行,必須要有太陽的照耀。而人的生命也需要陽氣的敷布和溫煦,人體若失去了陽氣,生命也就不復存在。“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氣充盛,則人體的生機旺盛,陽氣衰減,則人的機能隨之而衰。
陽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源動力,是萬物生命活動的主導者。人體精氣津液的生化、輸布及代謝產物的傳送與排洩,全賴陽氣的作用才能達到生化不息。機體之能溫,水谷之能化,升則以養神,達下則以柔筋,也離不開陽氣。由此可知:陽氣,既是人體功能活動的本身,又是維持這些功能活動的物質,能夠促進或維持機體生長髮育、臟腑功能活動及具有溫煦、固攝、推動、化生等作用,陽氣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腫瘤古謂之“積聚”、“症瘕”,《黃帝內經》中有許多類似的描述,《靈樞?百病始生》雲“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靈樞?五變篇》說:“腸胃之間,寒溫不次,邪氣稍至,蓄積留止,寒多則氣澀,氣澀則生積聚也。”《靈樞?水脹篇》:“腸覃何如?歧伯曰:寒氣客於腸外,疽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
由此可見,《內經》中有關積聚的病因不外陽虛、寒積。陽氣對人體生理病理都有有廣泛的影響,心無陽則血不能運,脾無陽則水谷不化,肝無陽則疏洩不行,肺無陽則宣降失司,腎無陽則濁陰凝閉。陽氣不足,稍有阻滯,百病重生。由於人體的陽氣虛,熱量不足,失於溫煦推動,津液精氣執行緩慢,使寒從中生,產生了氣滯血瘀與溼聚痰凝而導致寒痰內凝,有形的症瘕積聚就形成了。
陽氣虧虛,也可導致機體衛外不固,外邪六淫不正之氣乘虛而入,導致機體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出現氣滯血瘀、痰溼結聚等病理變化,日久成積發為腫瘤。《諸病源候論》說:“積聚著,由陰陽不和,臟腑虛弱,受於風邪,搏於臟腑之氣所為也”《外證醫案》中也明確指出:“正氣虛則成巖”,正虛邪實正是惡性腫瘤發生的基本病機。
現代醫學生物學認為腫瘤細胞是一群發育不成熟的細胞。分化不完全是腫瘤細胞有別於其他正常細胞的特點,分化程度越低,惡性程度越高。而中醫學中的陽氣正是促進機體生長髮育的原動力。所謂“陽化氣”對應的是細胞分化、凋亡相關於細胞的執行功能,若陽氣虛,必然導致機體的生長髮育遲緩,於細胞則表現為細胞的分化不成熟。
所謂“陰成形”則對應細胞增殖相關於細胞數量、形體增長,陽氣虛越重,細胞的分化越低,發育異常、增殖失控的程度越重,惡性程度就越高。現代免疫學則認為機體每天有成千上萬的細胞發生突變,正常情況下均能被機體免疫系統清除,但癌症患者體內的瘤細胞卻能逃脫免疫監視不斷增殖,究其原因與陽氣固護失調相關,所謂“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這裡的陽氣又稱“衛陽”、“衛氣”,好比人體的衛士,它分佈在肌膚腠理間,抵禦外邪,蓋“陽密則邪不外淫,而精不內亡”,只要陽氣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腫瘤細胞相對於人體來說為邪,而人體陽氣虛,無力抗邪,腫瘤細胞就不斷滋生,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所以,對於腫瘤的治療,若一味採用清熱解毒,只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蚤休等大寒大涼的中藥上下功夫,必然背道而馳,究其原因,首先應瞭解腫瘤形成的根本原因,判斷癌症患者機體陽氣虧虛的程度,辨證求因,扶陽氣而化陰寒是治療之根本。扶正以祛邪,祛邪而不傷正,保持良好的生活質量,甚或與瘤共存方是中醫學治療腫瘤的精華所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