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情感障礙科 主任醫師 苗國棟


近年來我注意到,多數雙相障礙、焦慮障礙的首發或首次出現有臨床意義症狀的年齡段是在初中階段。這一現象使我思索,為何初中階段這樣本該陽光燦爛的花季,卻成了危機重重的險途呢?在我看來,從兒童到少年的成長過程與從小學生到中學生的身份轉換,以及相應的環境改變,都對他們有影響。

 

青春發育期啟動帶來的生理與心理改變

 

按照現行的中國義務教育體系規定,學生們通過“小升初”考試後進入初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們的年齡介於12-15歲之間,是青春發育期的起始階段,也是青春期的關鍵階段。青春發育期的啟動是以身體的快速發育為標誌,幼稚階段兒童逐漸變成了少年:在機體神經內分泌系統主導下,身高明顯增加,生殖器官發育,女性出現月經初潮,男性出現初精,作為第二性徵的女性乳房和男性的喉結漸趨明顯,陰毛、體毛、鬍鬚萌生,男性的聲音變得低沉渾厚,等等。青春發育期的快速成長使他們身材、體貌乃至生理功能越來越接近成年人。

進入青春發育期身體生長、性成熟啟動的同時,心理活動也有明顯的發展變化,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向成熟狀態發展。按照發展心理學的描述,進入青春期的個體認知能力迅速進步和變化,想象力飛速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大幅提高,形式推理能力形成,並能夠對以往篤信的常理尤其是師長們存在謬誤的理念提出質疑與批判。同時,在這個年齡段,他們也容易走入某些認知的誤區,例如他們很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信念,感覺到自己是被周圍所有人關注的中心,甚至發展為所謂“個人神話”,即認為自己的經歷是獨一無二的,堅信自己體驗到的成長煩惱是別人不曾有過且別人無從理解的。由此,他們可能出現自我封閉而不屑於與他人交流。很多人在此階段會頻繁進入白日夢狀態,陷入關於自己的幻想之中,甚至達到物我兩忘的“出神”境界。這一階段的個體還可能出現體象問題,對個人形象有過度的關注和不符實際的評價。他們的自我概念以及對自我身份的認同也開始發生急劇的改變,有時會因為這樣的改變而導致內心衝突和痛苦。處於青春期的個體,情感方面的變化也非常顯著。他們對友情的渴望極為強烈,積極努力地尋求友情,尤其喜歡在同性別的同齡人發展夥伴關係。同時,他們的情緒穩定性變差,極易出現較劇烈的波動。進入青春期後個體的行為也與以往兒童期有明顯不同,交往明顯增加,喜歡結成三五個人有較密切關係的“小團伙”。在此階段,他們也更容易冒險衝動,追求獨立並逐漸疏遠父母和家庭,有較明顯和頻繁的性衝動。這三方面的劇烈變動構成了青春期的心理髮展的核心特徵。

 

小學生到初中生身份轉換伴隨的挑戰

 

除了以上軀體發育、生理功能改變和心理活動的變化,小學生升入初中後還要面臨著生存與學習環境特別是周圍人群的改變、教育模式轉變和學生管理模式的轉變這幾方面的挑戰。

首先,他們面對是原來熟悉的環境變成了完全陌生的環境,而其中最重要的改變便是周圍人群的改變:告別了原來在六年小學階段形成的相對親密穩定的人際關係環境,進入了基本上是既無熟悉的同學,又無熟悉的老師這樣的全新環境。這樣的人際關係環境的改變是對社會適應能力尚未獲得充分訓練的兒童、少年非常嚴峻的考驗。


在國內大多數城市,由小學經過“小升初”考試進入初中的過程,首先是以考試成績劃線錄取,高分學生入“優校”,低分學生到“劣校”。之後,還有其他一些變通的錄取方式,如通過“擇校”或“買分”,多由家長而非學生本人選擇,學生們才進入家長們認可的學校。這樣,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們多來自不同的小學校,小學同班甚至同校的學生編入同一班級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而根據發展心理學原理,這個年齡段又恰恰最需要保持、拓展和加強親密夥伴關係的階段,在這個同齡夥伴中缺少非常熟悉的人的陌生環境中,他們的孤獨感是非常強烈的。那些安全感稍差、個性稍內向或人際交往主動性稍差一些的學生,在此“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環境裡,就可能遇到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重建親密夥伴關係、形成有密切關係的“小團伙”(

peers)的困難。在他們尚未能建立起良好的夥伴關係的入學初期,若是遇到相對較強的精神刺激如人際關係衝突或重大考試失敗等,極易發生精神應激而表現出相應異常表現如睡眠障礙、情緒波動等。而且,對於進入初中的新生們,學校的教師和其他工勤人員也都是陌生人,使他們做出向成年人求助的選擇也受到一定製約。僅從人際關係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來看,這些剛剛從小學進入初中的新生們顯然是在經歷著一個非常艱難的時刻。

除此之外,由小學向中學的教育模式轉變、學生管理模式轉變也對這些初中新生構成了挑戰。在小學階段,雖然教師們也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指揮下,追求考試成績,但終因小學階段升學壓力不是很大,而且小學生遵從教師要求的自覺性也更強,教師給予學生的強制性要求不多,教學模式中體現出相對明顯的“柔性”特徵。在學生管理模式方面,小學教師也更溫和。據說,很多小學的班主任老師是從小學生入學一直跟班到小學畢業,在這六年級的師生互動關係中,班主任老師往往扮演了亦師亦友亦家長的角色,有問題時更傾向於與家長溝通或向家長求助,也較少對學生有過強的約束。而且,小學階段沒有寄宿制,不需要老師過分介入對學生課餘時間的管理。相反,在初中階段,升學壓力驟然增大。學校對學生的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都與小學階段迥然不同,既有以中考成績為導向、以平時考試成績論英雄的唯成績論所導致的教學模式、管理模式的生硬與冷酷,又有作為排名指標依據的頻繁考試與海量課業負擔。況且,有很多從未離開過父母、對父母既有感情依戀又有生活照料依賴的孩子們一步到位地完成了寄宿制“獨立生活”的轉變,也是不少學生難以應付的危機。

多數情況下,初中生的適應困難主要是在初一年級,多數學生在度過較為短暫的陌生、不習慣而轉向逐漸適應。但若在初一學年未能有適應良好的表現,部分學生就可能在初二和初三年級出現焦慮或抑鬱的症狀。而且,初中階段出現的精神障礙的也多以抑鬱和焦慮為主要表現。

 

初中生抑鬱和焦慮表現與特點

 

處於初中階段的兒童和少年,他們的焦慮和抑鬱也有相應的年齡特徵。

處於這一年齡段個體的抑鬱發作不同於成年期的典型抑鬱,具有以下五個特點:一是初起時程度普遍較輕,二是情緒低落有明顯的波動性,三是心境惡劣比情緒低落更多見,四是病期相對持久,五是輕症者自發緩解的機會較大。

兒童少年期抑鬱發作的典型表現往往是漸進性加重的悶悶不樂、情緒低落或煩悶,伴有日漸明顯的少語、孤獨、萎靡,不再願向父母敞開心扉。很多家長以為這些表現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是有“心事”或“成長的煩惱”,會自然消失,往往會掉以輕心。同時,他們以往的天真爛漫逐漸消失,臉上流露出來的笑容日漸稀少,越來越不願參加同齡人的集體活動,喜歡獨來獨往。這一年齡段的兒童少年在意識到自己情緒低落的狀態後,往往希望通過個人努力改善情緒,例如回憶以往經歷過的樂事、幻想一些能讓其改善情緒的虛構“故事”等,在此種狀態下,他們可能會有一閃而過的自笑。如果從熟悉他們的成年人如家長、教師的角度來看,在抑鬱發作開始之後,可以察覺到他們的整個精神狀態在較短的時間裡發生了不同尋常的改變,由活潑快樂變得內向沉默,讓人以為是性格改變。

兒童少年期抑鬱發作另一個與成年期抑鬱發作不同的特點是較常見的蓄意自傷行為。他們在抑鬱發作期間,既有可能受到環境因素刺激而出現異乎尋常激烈的自傷行為,也有可能在內心痛苦無法釋放解脫時驟然出現不可預料的自傷行為,如撞頭、捶牆、割腕等。

初中階段的兒童少年焦慮症狀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但多數很輕微、不持久,如常見的考前焦慮。若症狀重且病程持續,就可能發展成為達到符合診斷標準的焦慮障礙。最常見的焦慮障礙為特定的恐懼症如包括學校恐懼在內的場所恐懼症、社交恐懼症、強迫症、疑病症、軀體變形障礙和軀體形式障礙等。

此外,童年期未得到識別和診斷的阿斯伯格綜合徵,也多在初中階段成為困擾其適應學校生活的主要障礙。

 

由於初中階段是兒童到少年的重要轉折階段,既有青春期的正常生理髮育和心理髮展帶來的成長挑戰,也有學習環境和生存環境改變引起的適應挑戰,在此階段也容易出現相應的心理應激和精神障礙,所以這一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