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是非常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接受了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後,通常都需要膀胱灌注治療。現在將膀胱灌注治療的一些常見問題做一一解答,希望能夠幫助患者朋友們。
1、是否每一個膀胱癌電切患者都要做灌注治療?
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首選治療是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但完整切除腫瘤後約有40%-50%的患者仍然會出現膀胱腫瘤的復發,但復發通常並不是在原來腫瘤的部位,這是由於尿路上皮腫瘤的多中心生長特點決定的。術後膀胱灌注治療(化療藥物或卡介苗)能夠降低復發風險,因此絕大多數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在電切手術後都需要做灌注治療。
2、灌注化療如何進行,副作用大不大?
膀胱內灌注治療是在門診進行的,非常簡便。需要先插入尿管,沿尿管將藥物注入膀胱,之後拔除尿管,約定時間(通常是半小時-1小時)後患者自行排尿並排出灌注藥物。由於化療藥只作用於膀胱粘膜,全身吸收很少,因此很少出現骨髓抑制、惡性嘔吐、脫髮等嚴重的全身性化療副作用,至是泌尿系感染比較常見,引起尿頻尿痛等不適。
3、浸潤性膀胱癌是否還要做灌注?
膀胱灌注治療只對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即淺表性膀胱癌起作用,能夠減少其復發和進展。對於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則沒有作用。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標準治療是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術,即使在特殊狀況下選擇保膀胱治療,也需要配合靜脈全身化療,而不是膀胱灌注化療。
4、灌注藥物都有哪些,如何選擇?
灌注藥物有兩種,一種是化療,另一種是免疫治療,也就是卡介苗。化療藥物最常用,有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絲裂黴素等等,而這些藥物總的有效率基本相同,所以在一開始藥物選擇並沒有太大區別。但如果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復發,通常會考慮換用其它藥物試試,因為各個藥物總的有效率基本相同,但具體對每個病人的療效可能還是不一樣的。卡介苗的副作用較普通化療藥強,會出現強烈的尿頻尿急甚至結核播散的情況,對於中低危的患者卡介苗與一般的化療藥效果相似,但對於高危患者,卡介苗的療效優於化療藥。所以對中低危患者首選化療藥,對於高危患者首選卡介苗。具體危險分層(低危、中危、高危)需要醫生根據腫瘤多少、大小、復發情況及病理綜合判斷.
5、灌注治療何時進行,療程多久?
術後第一次灌注化療最好在電切手術後24小時之內完成,這個叫即刻灌注。這次灌注對降低膀胱腫瘤復發的效果是最強的。不過由於一些患者在手術時病理還不是特別明確,如果考慮是良性的就不用灌注,而如果腫瘤很深或者切除範圍很廣,由於擔心創面癒合和化療藥物吸收的問題,也是不能灌注的。
對於低危患者術後即刻灌注一次就夠了,可能不需要維持灌注了。而對於多數中危患者,在住院期間即刻灌注後還需要在門診進行一年的維持灌注化療。具體安排是出院1-2周後到門診進行膀胱灌注,每週一次,連續8次,此後每月一次,連續10次,一共一年時間。如果來北大醫院灌注,則需要每週四早上掛泌尿科膀胱灌注號(不限號),現場化驗檢查、開藥並完成灌注,灌注完成後中午就可以回家。如果回當地灌注,只要去大醫院都沒有問題,是很簡單的操作。對於高危患者推薦灌注卡介苗,通常術後兩週開始,也是持續一年。第一階段為每週一次連續六週,為誘導期;之後為維持期,維持期每三個月進行一輪治療,治療為每週一次灌注連續三週,每隔三個月重複這樣一輪治療。
6、灌注治療是否會引起血尿、排尿疼痛?是否都會引起炎症?
膀胱灌注治療時需要插入尿管,有時會出現血尿和尿痛,通常會很快自行緩解。膀胱灌注治療的原理是誘發膀胱內炎性免疫反應和化療藥物的直接殺傷,在灌注過程中多數患者都會經歷一次甚至多次急性膀胱炎。因此灌注治療中需要配合使用抗生素,每次灌注前也需要檢查尿常規除外感染。
7、灌注期間癌症是否會復發,需要如何檢查?
灌注治療期間仍然需要積極嚴格的複查,因為膀胱灌注治療只能減少約三分之一的膀胱腫瘤復發,而且不能預防腎盂輸尿管腫瘤的出現。因此術後嚴格的複查是非常必要的,術後複查的具體專案和時間需要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個體化安排。
8、灌注治療推遲一次或不能耐受怎麼辦?
其實多數患者在灌注治療期間因為各種原因(如泌尿系感染)都會經歷一次或多次的推遲灌注,其實這對最終的治療效果影像並不大,甚至有不少患者因為反覆的泌尿系感染等原因徹底放棄了膀胱灌注治療。
因為膀胱灌注治療只能減少約三分之一的膀胱腫瘤復發,我認為定期嚴格的複查,如果出現腫瘤復發能夠早發現早治療,可能比膀胱灌注的意義更大。
9、灌注治療時還有哪些注意事項?
膀胱灌注前應排空尿液,並確認在近2小時內未大量飲水及服用利尿藥。因為藥物濃度和作用時間對於療效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避免尿液稀釋藥物或不能憋夠時間。灌注時保持身體放鬆,使尿道周圍肌肉放鬆,以利於導尿管順利進入膀胱。如有尿道狹窄等情況的患者,可事先向門診醫生說明,以便更換合適大小的導尿管。排尿後鼓勵多飲水,將殘留藥物排出體外並預防泌尿系感染,期間避免喝茶、咖啡、酒精以及可樂類飲料,以減少膀胱刺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