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副主任醫師 崔鴻崢

  現代醫學認為,引起多汗的原因多樣且複雜,大致可分為功能性失調和器質性疾病兩大類。功能性失調多與自主神經(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有關,而器質性疾病則與神經損傷有關。

  中醫認為,“陽加於陰謂之汗”《素問·陰陽別論》,故汗是由陽氣蒸化津液從毛竅達於體表而成。正常的汗出有調和營衛、滋潤面板等作用,是“生理性汗出”。而病理性的汗出則應注意汗出的時間、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症等。

  入睡之後汗出醒後則汗止稱為盜汗,因此,睡覺全身出汗屬於盜汗範疇.。盜汗有虛實寒熱之別,雖然多因陰虛導致,亦可由血虛、風勞,淤血、溼熱、裡熱、營衛不和、陽盛陰虛、陽虛氣虛、心腎兩虛、氣陰兩虛、時疫等各種不同因素引起。

  1、虛證盜汗

  (1)陰虛盜汗:臨床見盜汁顴紅潮熱五心煩熱口乾脈細數等症狀是由於陰虛熱擾,汗液外洩所致。陰虛盜汗是盜汗最常見的證型。

  (2)血虛盜汗:臨床見盜汗、心悸面色無華、神疲少寐等症狀,是因血虛心無所養所致。若婦女產後,或大出血者,見盜汗,頭暈、耳鳴,口乾咽燥,煩熱等,是因血虛營陰耗損,迫津外洩導致。血虛時既可見自汗又可見盜汗,營陰素弱者多見盜汗。

  (3)陽虛氣虛盜汗:臨床見手足逆冷,頭暈,氣短,汗出,脈微等症狀,為陽虛氣虛盜汗。患者氣虛陽弱,陽氣俱虛,腠理不固而引起汗出氣虛陽虛多引起自汗,亦可引起盜汗。

  (4)氣陰兩虛盜汗:臨床見汗出如油,氣喘不休,或盜汗體倦,心悸,氣短,舌紅,少苔,脈弱等症狀,多見於外感溫熱病的後期,氣陰兩傷或氣陰大傷。

  2.實證盜汗

  (1)裡熱盜汗:陽熱內盛陽盛陰虛都可見盜汗。

  (2)溼熱盜汗:臨床見午後潮熱,身熱不揚,肢體睏倦寐中汗出,納呆口膩,舌淡,苔厚膩,脈緩等症狀,是由於溼熱阻滯三焦,氣化失司,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溼熱既可引起自汗,又可引起盜汗。

  (3)瘀熱盜汗:臨床見盜汗,局部發熱或午後或夜間發熱,肌膚甲錯,舌有淤點或淤斑等症狀,是因瘀血化熱,迫津外洩導致。瘀血化熱既可引起自汗,又可引起盜汗。

  (4)營衛不和盜汗:臨床見頭痛發熱微盜汗出,惡寒等症狀,為表邪未解、營衛不和如。治療需調和營衛。營衛不和既可引起自汗又可引起盔汗。

  ( 5)時疫盜汗:時疫初起見盜汗胸脅痞悶或無痞悶為邪在半表半里;若汗下後,人熱已退,有盜汗者,是餘邪不盡導致。多見於傳染性疾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