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以及高血壓所帶來的合併症是我國政府和國民永久的痛。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國成人高血壓發病率接近30%,高血壓總人數約2.7億;而我國的降壓藥品種幾乎與國外發達國家同步,有些甚至超過這些國家。但我國高血壓的治療控制達標率僅為27.4%,明顯的低於西方發達國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哀。據2015年中國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構成的調查研究顯示,高血壓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僅次於腫瘤,高列死亡率的第二、三位,此一結論與我國政府的醫療投入以及廣大醫務工作者的辛勤勞動是相違背的。
我國高血壓控制率較低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主要與民眾對高血壓的危害性認識不足,不良的生活習慣以及對藥物控制高血壓存在恐怖有關,也與專業醫療行業對高血壓管理及治療理念的把握干預措施落實不到位有著密切的關係。
日常生活中下列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常常是導致高血壓重要觸發因素
1、高鈉飲食:鈉鹽(氯化鈉)的攝入量與血壓水平和高血壓患病率呈正相關,我國大部分地區,人均鹽攝入量12-15克/天以上,明顯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3-5克/天。
2、超重與肥胖:大量的臨床證據顯示肥胖者的高血壓顯著高於普通人群:普通人群體重指數(BMI)<24,BMI≥24者發生高血壓的風險是體重正常者的3~4倍,腰圍男性≥90cm或女性≥85cm,發生高血壓的風險是腰圍正常者的4倍以上。據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全球成人肥胖者人數超過體重過輕者,而中國的肥胖人數居全球首位。該研究發現,中國和美國是全世界肥胖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中,中國的男性肥胖人數為4320萬人,女性肥胖人數為4640萬人,高居全球第一。這也是我國高血壓人數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3、吸菸、大量飲酒、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等也是觸發高血壓的重要誘因。
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種漸進性血管病變,絕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容易合併高血壓。近幾十年來我國的糖尿病發病人數直線上升,它們都有可能成為高血壓大軍中的一員。
我國高血壓患者診治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手段,無論是患者的自我血壓管理,還是專業醫療機構對患者的血壓監控都處於放任自由階段。而目前網際網路幾乎覆蓋了城市及發達鄉村,目前的技術手段完全可以通過互相網及物聯網技術能將血壓的監控做的很好,但此項工作仍處於空白狀態。所以,改善高血壓的控制率關鍵還在於提高對高血壓對人體危害的認識,降壓本身不是目的,控制血壓的最終目標是減少和延緩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損害,提升自身的生活質量。
管理好血壓關鍵環節在
1、配備靠譜的血壓計(推薦使用經國際標準認證的可與物聯網相聯的電子血壓計);
2、建立家庭血壓管理計劃,實施家庭保健員、督察員、聯絡員(與主管醫生)制度;逐步規範飲食、去除不良生活習慣。
3、學會定期分析自己的血壓波動曲線,設定預警標誌。
降壓治療必須掌握以下竅門
1、控好鹽能提高藥物效能
許多高血壓患者認為只要我吃藥了血壓就應該降下來,根本不重視對飲食中對鹽及其他對血壓有影響食物的控制,其結果降壓效應大打折扣。眾所周知,人體對鹽的生理需要量僅3-5克/天,而我國很多地區(北方居多)高達12-15克以上。如此高的鹽負荷是很難控制好血壓的。
2、重視形式,更要在乎結果
很多人服用高血壓藥後血壓略有下降,或者頭暈、胸悶等高血壓的症狀稍有好轉就以為萬事大吉了,根本不關注血壓是否降到安全的範疇。其實降血壓只是一個形式,其根本目的是保護心腦血管不受傷害。
為此,臨床上將血壓控制達標的標準確定為:
一般高血壓患者,應將血壓(收縮壓/舒張壓)降至 140/ 90 mmHg 以下;
65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的收縮壓應控制在 150mmHg 以下,如能耐受還可進一步降低;
如果伴有腎臟疾病、糖尿病,病情穩定的冠心病、腦血管病,那降壓目標應該更加個體化,一般可以將血壓降至 130/ 80 mmHg 以下。
3、儘早服藥
很多朋友發現高血壓之後拒絕服藥,生怕早用藥會引起日後用藥的降壓效果。其實,這種心態是錯上加錯。降壓藥不是抗生素,不會產生耐藥性。長期高血壓會引起小血管增厚,當血管發現如此病變時,降壓藥的效能反而會大受影響。
4、合理搭配用藥
高血壓的病因很多(神經因素、血管病變、內分泌誘因等等),對於不同病因的高血壓患者應該分門別類地選擇降壓藥。如果盲目用藥,不僅影響降壓效果,還會引起不必要的合併症。
5、保持恆心
降壓治療過程中切忌血壓驟降,所以醫生在用藥過程中需要搜尋合理劑量。由於個體之間對降壓藥的敏感性存在差異,所以剛開始用藥的時候,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來找到適合的藥物種類和劑量。高血壓患者切忌在服藥後兩至三天血壓變化不明顯就迫不及待地更換藥物。其結果不僅血壓未控制好,還會引起很多藥物的副反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