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情感障礙科 主任醫師 苗國棟

  社交恐懼症是兒童和青少年常見的精神障礙,多於兒童少年期起病。其中,那些患廣泛性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可能會因為對社交場合的恐懼和迴避行為,較長時間脫離同齡夥伴群體,造成較為嚴重的社會功能損害,甚至是難以補救的社會功能損害。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我們平時說的社交恐懼症,一般是指廣泛性社交恐懼症,也有人誤將其稱為“自閉症”(儘管社交恐懼症患者有迴避社交的行為,但仍然不宜將之稱為正式名稱為“孤獨症”的自閉症)。廣泛性社交恐懼症核心的臨床特徵為擔心或認為自己在社交情境中言談舉止不得體,並因此產生不合理和明顯過分的焦慮,以及對相應社交情境的迴避行為。多數患者在處於社交情景而認為可能受到他人注視時,即出現明顯的焦慮不安,並想方設法地迴避或離開這樣的場合。患者感到在面對陌生人時害怕受到注視,為此而手足無措或侷促不安。患者若不能離開這樣的場合,也必然表現出明顯的不自然表情和姿勢、面紅、心跳、手足震顫等。若在迫不得已的情況當眾發言,患者的言語也顯示出相應的焦慮如聲音微弱、打顫、前言不搭後語等。患者在這種場合的眼神也頗具特徵,目光遊移或注視地面,迴避與對方有眼神的接觸。多數患者在面對陌生異性尤其是年齡相近的異性時表現最為突出,其焦慮往往達到極為強烈的程度。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常常主動迴避可能要面對陌生人的情景,患者不敢參加聚餐、開會、上課、培訓等活動,也不敢當眾說話、進食,甚至不敢當眾行走坐臥,因此可能造成患者的社會功能嚴重受損。個別社交恐懼症患者還可能表現出類似於緘默症的表現,在任何有陌生人的場合都不言語,保持緘默。極少數社交恐懼症患者的表現具有“反常”特徵,即在陌生人面前並不焦慮,但在較熟悉的人面前卻非常焦慮。

  作為廣泛性社交恐懼症常見的伴隨現象,絕大多數患者在患病期間還存在

  社交恐懼症患者的三個“不”

  除了上述教科書所描述的社交恐懼症的典型表現,我還根據自己的臨床觀察和診治經驗,概括了社交恐懼症患者的“三不”特徵,以指導對患者實施有效合理的治療。

  第一個“不”,是不敢,即社交膽量差。

  患者在社交情境中有過分的恐懼和焦慮,是社交恐懼症的原發症狀。現代精神醫學有足夠充分的藥物治療實踐經驗和證據,證明藥物治療對這種以恐懼焦慮情緒為主的症狀有顯著的療效,甚至可達到焦慮症狀完全消失的效果。這個“不”是藥物治療的指徵,若醫生有足夠豐富的藥物治療經驗,患者遵從醫囑服藥治療是患者最佳選擇。

  第二個“不”,是不能,即社交技能弱。

  對於非阿斯伯格綜合徵患者而言,這個特徵主要是繼發於社交恐懼症患者較長時間、較為持續的迴避社交情境,而造成其學習和模仿機會的嚴重不足或缺乏,自然有此缺陷或功能缺損。相反,對於阿斯伯格綜合徵伴有社交恐懼症共病的患者患者而言,其社交技能方面的缺陷既有阿斯伯格綜合徵本身的原發性缺陷,也有部分是緣於其較長時間、較為持續的迴避社交情境,帶來繼發性的功能損害。因此,無論是哪種情況,社交技能的缺陷都需要患者本人在意識到問題的原因和危害的嚴重性基礎上,在藥物治療的支撐下做出不懈的努力,儘可能全面地學習、模仿並獲得與健康同齡人相近的社交技能。對於起病早、病程長的患者,這方面的努力尤為重要,因為這些患者社交技能的缺陷會更為嚴重,社交技能學習、模仿機會的“缺課”,補上缺課顯然是任重而道遠。若考慮到這些患者起病後恰恰處於發展心理學所謂社交能力學習的“敏感期”,後來的“補課”可能是“事倍功半”,或許真要花百倍功夫才有可能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第三個“不”,是不大,即社交圈子小,患者拓展其社交範圍的動力和潛力都明顯不足。

  對於在兒童少年期起病的社交恐懼症患者而言,多數人都有自幼表現出的性格內向、社交動力不足的行為特徵,與同齡夥伴少有良好、穩定的友誼。在患病後,其社交動力缺乏更為嚴重,不能維護其原有的社交圈子或維持原有的夥伴關係,且這樣的功能缺損程度與疾病嚴重程度和病程成正相關:病情重、病程長者其社交範圍更小,社交動力也更差。因此,在治療社交恐懼症的過程中,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和康復治療師也要努力推動患者穩步且緩慢地恢復社交關係、拓展社交圈子、增強社交動力。這樣的努力需要治療者持之以恆地推動,也需要患者持之以恆地堅持,日積跬步,終至千里。不過,前述促進患者恢復社交關係、拓展社交圈子和增強社交動力的必要條件是,患者本人在“不敢”和“不能”這兩方面均有極大改善,並意識到其社交恐懼症對其人生毀滅性危害。只有具備這些必要條件,患者改善其社交功能的努力才可能是持續的。

  對於社交恐懼症,目前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其中,藥物治療常用大劑量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如帕羅西汀、氟西汀、舍曲林、艾司西酞普蘭等,或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如文拉法辛、去甲文拉法辛等。儘管許多心理治療方法可以用於社交恐懼症的治療,但臨床醫生們多會採用或推薦採用效率較高的認知行為治療(CBT)。然而,無論是單一使用藥物治療,還是藥物治療聯合心理治療,都需要患者能夠遵從醫囑,配合治療。尤其值得強調的是,隨著嚴重影響社交恐懼症患者生活質量的焦慮、抑鬱症狀逐漸改善,患者若能儘早積極主動地“調適”自己的迴避行為,增加社交嘗試,對於病情更快改善、功能更快恢復,至關重要。患者所採取的這些主動行為,就是在積極“自救”,意義重大。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