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腦病科 主治醫師 王友剛

  夏天容易倦怠乏力,頭昏沉,渾身沉重,想睡覺,這是溼邪粘膩重滯的表現。溼氣重的人,在舌苔上也會有比較明顯的特徵:如果出現舌體胖大,舌邊齒痕明顯,舌苔厚膩,是水溼重的表現。

  在此為您推薦身體6大祛溼穴位:豐隆、中脘、足三裡、陰陵泉、委中穴、曲池。如果每天按摩這幾個穴位,就可以順利的排出體內的溼毒,幫您祛溼氣,讓您恢復健康。

  1、豐隆穴

  定位: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豐隆屬足陽明胃經,是足太陰脾經之絡穴。

  腧穴釋義:豐隆原意是指古代神話中的雷神。豐隆穴,顧名思義,就是假借豐隆這個象聲詞,把脾胃上的濁溼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

  功用:具有疏經活絡、化痰定喘、清熱通腑、健脾和胃、祛溼除痺的作用,是 “祛痰第一穴”。所以說,夏季裡多揉此穴,健脾祛溼的作用非常不錯。一般用大拇指採用點按式按豐隆穴,然後沿順時針揉豐隆穴,後用大拇指沿豐隆穴向下單方向搓十分鐘即可,每日一次即可。

  2、中脘穴

  定位: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中脘穴屬任脈,也是胃的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是小腸經、三焦經、胃經、任脈的交會穴。

  腧穴釋義:中脘穴,中指中部,又有中央的含義,脘同管。穴屬胃募,位居心蔽骨與臍連線的正中,內部適當胃的中部,主治胃疾,因名中脘。

  功用: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中脘穴為胃的募穴、又為腑會之所。脾胃互為表裡,同為後天生化之本,共同協作以化體內水溼。因此,艾灸中脘穴能夠溫中散寒、健脾祛溼、和胃理氣。一般每週不低於三次,每次不低於30分鐘。

  3、委中穴

  定位:膕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屬足太陽膀胱經合穴。

  腧穴釋義:委中穴,委,堆積也。中,指穴內氣血所在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溼熱水氣在此聚集。

  功用:振奮陽氣,排出溼氣。本穴為膀胱經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溼之氣,為吸熱後的上行之氣是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穴位,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經常艾灸委中穴可以振奮太陽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溼氣一般每週不低於三次,每次不低於30分鐘。或用兩手拇指端按壓兩側委中穴,力度以稍感痠痛為宜,一壓一鬆為1次,連做10-20次。

  4、足三裡

  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屬足陽明胃經腧穴。

  腧穴釋義:“足”為足部,“裡”意為“寸”,該穴指承接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大量氣化上行與天,在此氣血物質在此形成較大的範圍。

  功用:燥化脾溼,升發胃氣。俗話說:常按足三裡,勝吃老母雞,補養脾胃,足三裡絕對是第一“功臣”。補一下脾胃陽氣,溼氣自然而然就會運化,留都留不住。刺激穴位的方法很簡單,以點按為主,每次按摩100~150下,也可用艾炷薰灸 3~5 分鐘,每日早晚各 1 次。

  5、陰陵泉穴:脾經上的祛溼穴

  定位: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其性屬水。

  腧穴釋義:陰陵泉。陰,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該穴名意指脾經地部流行的經水及脾土物質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積。本穴物質為地機穴流來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處肉之陷處,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積,水液溢位,脾土物質沉積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狀,故名。陰陵名意同陰陵泉。

  功用:排滲脾溼。脾屬土,所以,它為“土中水”,刺激陰陵泉有助於從疏理脾胃的功能,可用於緩解小便不利、水腫等脾不運化水溼病症。刺激穴位的方法很簡單,以點按為主,每次按摩100~150下,也可用艾炷薰灸3~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6、曲池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當肘彎橫紋盡頭處;屈肘,於尺澤與肱骨 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取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

  腧穴釋義: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脈氣流注此穴時,似水注入池中;又取穴時,屈曲其肘,橫紋頭有凹陷,形似淺池。

  功用:清瀉陽明,清利溼熱。大腸經的溼濁之氣聚集於此,五行屬性屬土,“合治內腑”,故可調理大腸氣血,調節大腸功能,治療溼、熱、氣、血壅滯大腸。早晚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曲池,每次1~3分鐘,能夠起到調理氣血以及去除風溼的作用。

  以上六個穴位每天可選擇二至三個,每穴按摩二十到三十分鐘,堅持半月左右,定能收到較好效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