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面板科 主任醫師 廉翠紅

  脂溢性皮炎是一種反覆發作的慢性炎症性面板病,好發於富含皮脂腺的區域。雖然該病的名稱是脂溢性皮炎,但該病並非總是伴有皮脂過度分泌(即“皮脂溢位”),皮脂腺也並非總是主要受累器官。

  先看一下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脂溢性皮炎的發病可能與皮脂溢位、微生物、神經遞質異常、物理氣候因素、營養缺乏以及藥物等的作用有關。近年來,卵圓形糠秕孢子菌與脂溢性皮炎的關係得到了重視,認為其在脂溢性皮炎的發病中起重要的作用。此外,精神因素、飲食習慣、B族維生素缺乏和嗜酒等,對本病的發生發展也可能有一定影響。

  泛發而頑固的脂溢性皮炎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較未感染者中更常見,也更嚴重,尤其在CD4+細胞計數低於400/mm的人群中5,6,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有可能減輕該病。非裔黑人很少患這種面板病,如果發生該病,應考慮HIV感染的問題。有人報告,脂溢性皮炎與幾種疾病有關,包括精神安定劑引發的帕金森綜合徵、家族性澱粉樣變伴多神經病和21-三體,但這些相關性還未被充分證實。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還未完全被認識。有功能的皮脂腺有可能是一種先決條件,因為脂溢性皮炎最常發生在皮脂產生的活躍期(如新生兒期)以及產生皮脂的面板區。沒有明確的遺傳易感性。

  1、飲食太過肥甘油膩,高糖、高脂、飲酒、辛辣油膩的食物,內分泌功能失調、消化功能失常。

  2、痤瘡。青春期尋常痤瘡或成人痘(毒性痤瘡)沒及時根治、或治療不當,都會造成脂溢性皮炎。

  3、護理不當、濫用護膚品、過度清潔等破壞面板屏障導致水油失衡。健康面板表面的PH值約為5.2-5.5,不利於細菌生長。因為化學物質的侵襲(化妝品、護膚品、燙染劑)、皮脂分泌增加和化學成分的改變,因而抑制細菌效果降低,使存在於面板表面的正常菌群如葡萄球菌,馬拉色糠疹菌及鏈球菌等,大量繁殖,侵犯面板而致病。

  4、治療及用藥不當因素:現在好多的治療和用藥不當是造成脂溢性皮炎的又一病因,在不知道自己病情的情況下,沒有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或者使用一些不對症的藥物,往往會使得其反,脂溢性皮炎的治療是多方面的,由於每個人的症狀不一樣,所以治療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不過針對這方面的面板病應該是大同小異!常用藥物如皮炎平等激素類藥物不可濫用。長期使用會造成依賴!經常使用一些對面板刺激較大的化妝品等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5、代謝障礙、遺傳因素、維生素B族缺乏以及物理、化學刺激,很是經常搔抓或用鹼性洗滌用品等均可加重脂溢性皮炎的發作。

  6、精神緊張,過度勞累,細菌感染。在皮脂溢位過多的基礎上,脂溢性皮炎可繼發真菌(卵圓形糠秕孢子菌)和細菌(痤瘡丙酸菌)感染,併發痤瘡症狀;還可繼發對真菌、細菌的過敏反應,自身的免疫反應還可繼發溼疹樣病變與播散性脂溢性皮炎的發生。有人報告精神緊張可誘發脂溢性皮炎,但是現在還沒有對照資料。

  7、於內分泌紊亂有關,為雄激素分泌亢進所致。除此以外,如女性經期綜合症等。

  8、與日光的關係,脂溢性皮炎患者經常報告在暴露於日光後症狀有所改善。然而有人報告,在長期職業性高水平暴露於太陽紫外線照射的登山導遊中,脂溢性皮炎的患病率增加。接受補骨脂素加紫外線A治療的銀屑病患者,也有可能出現面部脂溢樣皮炎,採取在照射期間戴面罩的方法可預防這種皮炎。

  總之該病病因不明可能與免疫、遺傳、激素、神經和環境等多因素有關。

  臨床表現:

  常見於皮脂腺分泌比較旺盛的青年人及成年患者,好發於皮脂腺分佈較豐富的部位,損害傾向於褐色或淡黃紅色斑片,邊界清楚,上有油膩性鱗屑或結痂。由於部位和損害的輕重不同,臨床表現亦有區別:

  1、典型皮損為邊緣清楚的暗黃紅色斑、斑片或斑丘疹,表面被覆油膩性鱗屑或痂皮。由於病變發生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略有差別;

  2、皮疹好發於頭皮、眉部、眼瞼、鼻及兩旁、耳後、頸、前胸及上背部肩胛間區、腋窩、腹股溝、臍窩等皮脂腺分佈較豐富部位;

  3、自覺症狀為不同程度的瘙癢,多數可能無自覺症狀;

  4、嬰兒脂溢性皮炎常發生在生後第1個月,皮損多在頭皮、額部、眉間及雙頰部,為溢位性紅色斑片,上有黃痂;

  5、成人一般脂溢性皮炎表現:油性也有是乾性或者混合性,瘙癢。脫屑等面板表面症狀表現,紅斑較明顯。

  依部位不同表現不同:

  1、頭皮:開始為大片灰白色糠秕狀或油膩性鱗屑性斑片,以後逐漸擴充套件融合成界清楚的大斑片,嚴重者全頭皮均覆有油膩性臭味與厚痂並可伴有脂溢性脫髮。

  2、面、耳、耳後及頸:常由頭皮蔓延而來,為黃紅色或油膩性鱗屑性斑疹。

  3、鬍鬚:有二種型別,一是毛囊口輕度紅腫、發炎伴小的淡褐色結痂,即“須瘡”,頑固難治。另一種為播散性紅色、油膩性鱗屑,膿皰形成較深,累及整個毛囊。

  4、軀幹:初為小的紅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膩性鱗屑,後漸成中央為細糠狀鱗屑,邊緣有暗紅色丘疹及大油膩性鱗屑的環狀斑片,多發於前胸及肩胛骨間。

  5、皺褶部:多見肥胖中年人,皮損以播散性磨擦性紅斑形式存在,紅斑邊界清楚,上有油膩性鱗屑。

  按皮損表現不同可分乾性和溼性兩類:

  乾性多為紅斑脫屑性損害,溼性多為丘疹、水皰,搔抓後可產生糜爛、滲出,並結成黃色痂皮。常瘙癢難忍,病情緩慢,反覆發作。好發於皮脂溢位區,往往侷限於頭皮,嚴重者可向面部、鼻脣溝、眉、眼瞼、胸背中部、臍窩及腹股溝或腋部發展。皮損初為毛囊性小丘疹,逐漸融合成大小不等的黃紅色斑片,上覆油膩性鱗屑結痂,重者可呈輕度滲出性溼疹樣皮炎,侷限於某一部位或泛發,甚至發展為紅皮病。由於部位和損害輕重的不同,臨床表現亦有差別。

  治療:

  內服藥:

  1、維生素B族類製劑,如維生素B6、B2、B1。

  2、有人主張服四環素。

  3、全身性抗真菌治療:全身性抗真菌藥治療對脂溢性皮炎有效性的資料有限。在為慢性病如脂溢性皮炎患者作治療計劃時,我們必須慎重考慮全身性抗真菌藥的安全性。

  4、複方甘草酸苷片口服治療。

  採用區域性藥物治療:

  1、區域性抗真菌藥

  區域性抗真菌藥是脂溢性皮炎治療的主要藥物。接受過良好研究的藥物包括酮康唑、聯苯苄唑和環吡酮胺(也稱為環吡酮),它們有不同的劑型,例如霜劑、凝膠劑、泡沫劑和香波。酮康唑至少有10項隨機臨床試驗,其中一些只限於頭皮治療,另一些則闡述身體多部位的治療。

  2、區域性用皮質類固醇

  幾項隨機臨床試驗直接比較了短期外用皮質類固醇——根據強度遞增的大致順序,包括氫化可的鬆、二丙酸倍他米鬆、氯倍他索17-丁酸鹽和二丙酸氯倍他索——和外用抗真菌藥的效果。有一種共識意見是外用皮質類固醇主要在短期控制紅斑和瘙癢時有用。目前還沒有資料可以解答下列問題:聯合使用外用皮質類固醇和外用抗真菌藥,是否比單藥治療的益處更大。面板萎縮和多毛症是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的一個顧慮。

  3、二硫化硒製品

  研究顯示使用硫化物香波者的瘙癢和燒灼感比使用酮康唑者常見。缺乏在頭皮以外部位使用二硫化硒的試驗資料。

  4、區域性用鋰鹽

  區域性用琥珀酸鋰和葡萄糖酸鋰,是治療頭皮以外部位脂溢性皮炎的有效備選藥物。它們的作用機制還不十分清楚。

  5、區域性用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

  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通過下調1型和2型T輔助細胞來預防T細胞活化。1項納入96例有中到重度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的隨機臨床試驗顯示,在按方案治療分析中,從基線到治療4周時的靶區總分平均變化,在每日使用兩次1%吡美莫司組顯著大於安慰劑組,但意向分析沒有得出此結果。兩項小規模的隨機試驗未顯示吡美莫司和外用皮質類固醇有顯著差異,但這些試驗的統計學把握度有限。

  6、其他區域性治療

  支援區域性使用吡硫鋅的資料有限。

  7、光療

  紫外線B光療有時被當作廣泛或難治性脂溢性皮炎的一種治療選擇,但其尚未在隨機試驗中獲得研究。患者有可能出現燒灼感和瘙癢,長期治療對面板的致癌作用是一個應考慮的問題。

  8、不確定領域

  為了提高證據的質量以指導脂溢性皮炎的治療,需要經過驗證的診斷和嚴重度判斷標準,以及經過驗證的臨床相關性轉歸指標。大多數關於治療的臨床試驗是短期的,使用的是介質對照(在使用外用藥的試驗中)或安慰劑對照。還需要進行比較不同治療策略的長期臨床研究,包括非藥物治療,例如光療和單純去除皮屑的干預措施,例如使用角質層軟化劑類藥物治療。指導治療該病嬰兒的資料很少。同樣,有關治療HIV相關性脂溢性皮炎患者以及對常規區域性治療無應答患者的資料很有限。

  飲食與護理:

  1、脂溢性皮炎禁飲酒:因脂溢性皮炎的發生與消化功能失常,食糖、脂肪過多,及食刺激性食物有關,所以脂溢性皮炎患者一定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注意區域性合理清潔避免過度鹼性清潔而導致面板屏障受損。

  3、生活規律,保持心情舒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