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精神科 副主任醫師 楊遠堅

  科學家們多年之前就已經知道,學習過程能夠使成年大鼠的大腦神經細胞保持活力。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種理論同樣適用於幼年大鼠。最新研究發現,學習過程能夠使得幼年大鼠的神經細胞數量增至成年大鼠的兩至四倍。
  在幼年大鼠進行了聲音與運動反應相關聯的學習之後,科學家們觀察了它們大腦內的與學習行為密切相關的海馬體組織,發現幾周之前被染色標記的新生神經元細胞依然活性盎然。而沒有進行學習的大鼠大腦內的新生神經元則已經衰亡。
  “沒有進行學習活動的大腦中,會有近半數的新生神經元在三週之後衰亡,”該研究論文的合著者,來自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 )心理學學院的TraceyShors教授指出:“然而那些進行著學習活動的大腦中,儘管確切的存活數很難計算,但確實仍然有很多新生神經元倖存了下來。”
  Shors同時指出,之所以這項刊登於《神經科學前沿》雜誌(Frontiersin Neuroscience)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因為這說明年幼動物大腦中神經元細胞的大量增殖,很可能有助於其在離開母親的保護後,從容的面對外界的各種危險和挑戰,以及成年之後中的各種機遇。
  “學習並不能製造更多的神經元,”Shors解釋道:“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使已經新生出來的神經元保持活力,免於衰亡。”

  人類也是如此嗎?
  由於包括在人類的所有動物中,大腦中神經元細胞的新生過程在細胞層面上都是類似的,所以Shors認為,盡其所能的學習對青春期兒童而言非常重要。
  “特別是對於身為教育者的我而言,最困難的便是如何激發學生們的最大學習潛能。你既不希望他們學習的東西過於簡單,也不希望其過於困難,使他們喪失信心而放棄學習。”
  那麼,這對於12歲的青春期兒童來說意味著什麼?
  Shors指出,儘管科學家們還不能直接測量每個人大腦中的神經元,但是該研究從細胞水平,為我們展示了處於青春期的大腦中的變化,並向我們揭示,在我們人生的重要轉型階段,大腦在自我認知、形成新的神經連線中的驚人能力。
  “處於青春期的兒童通常整天都處於校園這樣的學習環境中,他們總是嘗試著認識自我,並設想自己未來將成為怎樣的人。” Shors解釋道:“而大腦必須有足夠的能力,來應對所有這些問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