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的病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兩點:
長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這些食物在大腸停留的時間較長,容易形成致癌物質。所以,建議減少動物脂肪的攝入量,多吃青菜水果以及纖維、澱粉含量豐富的食物。例如馬鈴薯、穀物、大米、麵食等。
遺傳因素。25%的結腸癌發生在有結腸癌病史的家庭裡;有些家庭的絕大多數成員易長息肉,如果任其發展的話,結腸癌的發病率同樣也是25%。50歲以上的老年人應做好各種措施預防結腸癌。因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50%會長大腸息肉。結腸癌是不會傳染的,因為癌細胞沒有傳染性。
常見的結腸癌有那幾種類型?
大體形態分型
根據大體形態,可將結腸癌分為腫塊型、浸潤型和潰瘍型三類:
腫塊型:腫瘤向腸腔內生長,呈半球狀或球狀隆起,且質地較軟。並且瘤體較大,易潰爛出血並繼發感染、壞死。此型結腸癌好發於右半結腸,多數分化程度較高,浸潤性小,生長也較緩慢。
浸潤型:腫瘤環繞腸壁侵潤並沿粘膜下生長,質地較硬,容易引起腸腔狹窄和梗阻。此型結腸癌的細胞分化程度較低,惡性程度高,並且轉移發生的也較早。多發於右半結腸以外的大腸。
潰瘍型:是結腸癌中最常見的型別,好發於左半結腸、直腸。 腫瘤向腸壁深層生長,並向腸壁外侵潤,早期即可出現潰瘍,邊緣隆起,底部深陷,易出血、感染,並易穿透腸壁。此型的細胞分化程度低,較早發生轉移。
組織學分型
根據組織學特點,結腸癌可分為腺癌、粘液癌和未分化癌三類:
(1)腺癌:多數的結腸癌均為腺癌,腺癌細胞排列成腺管狀或腺泡狀。根據其分化程度,按Broder法分為Ⅰ~Ⅳ級,即低度惡性(高分化)、中等惡性(中分化)、高度惡性(低分化)和未分化癌。
(2)粘液癌:癌細胞分泌較多的粘液,粘液可在細胞外間質中或集聚在細胞內將核擠向邊緣,細胞內粘液多者預後差。
(3)未分化癌:未分化癌的細胞較小,呈圓形或不規則形,排列成不整齊的片狀。分化很低,浸潤性強,極易侵入小血管和淋巴管,預後效果很差。
結腸癌分為幾期?
國際上一般沿用改良的Dukes分期及UICC提出的TNM分期法。根據改良Dukes分期,可分為A期:癌侷限於腸壁內;B期:癌穿透腸壁侵入漿膜或(及)漿膜外,但無淋巴結轉移;C期:有區域性淋巴結轉移,其中僅限於腫瘤及腸旁淋巴結者為C1期,轉移至系膜和系膜根部淋巴結者為C2期;D期:有遠處轉移或腹腔轉移,或侵及鄰近臟器無法切除者。按照UICC的TNM分期,根據腫瘤侵犯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和遠處轉移情況,將結腸癌分為四期,每一期中又有詳細分期,分別為I期,IIA-IIC期,IIIA-IIIC期,IVA-IVB期。
得了結腸癌還能活多久?
結腸癌的生存時間是整個消化系統腫瘤中治療效果最好的. 據研究及諸多臨床經驗證明,結腸癌手術後5年生存率明顯要高於胃、肺、肝、食管等實體惡性腫瘤的。通過對SEER(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資料庫裡1991-2000年共119,393例結腸癌病例的分析,可以瞭解結腸癌各期別的5年生存率:93.2%(Ⅰ期),84.7%(ⅡA期),72.2%(ⅡB期),83.4%(ⅢA期)64.1%(ⅢB期),44.3%(ⅢC期)和8.1%(Ⅳ期)。
年輕人會得結腸癌麼?
年輕人也可能患結腸癌,結腸癌年輕化和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膳食結構不合理密切相關。比如說飲食因素,人們越來越重視營養的攝入,食物中的粗纖維越來越少,食物裡菜少肉多。可是吃青菜和吃肉形成的糞便差別較大,青菜中纖維多,形成的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短,而且致癌物質也少;而肉類形成的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長,代謝產物含有較多的致癌物質,對腸壁的刺激就越大越持久,這可能是結腸癌發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食用煙燻、醃製、油炸食品過多也容易導致結腸癌的發生,食物中的農藥汙染、不合理的食品新增劑等也可引起結腸癌的發生。另外,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越來越方便,人們往往以車代步。加之長時間坐在辦公桌或者電腦前,大量的菸酒,長期不按時進餐、熬夜等,都會導致胃腸道功能的紊亂,這也是大腸癌患病率不斷飆升的原因之一。還有,吸菸、飲酒以及肥胖都被認為與結腸腫瘤的病因有關。
結腸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如何預防結腸癌?
結腸癌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年齡:大多數病人在50歲以後發病。
家族史:如果某人的一級親屬,比如說父母,得過結腸癌的,他在一生中患此病危險性比普通人群要高8倍。大約四分之一的新發病人有結腸癌的家族史。
結腸疾病史:某些結腸疾病如克隆氏病或潰瘍性結腸炎可能增加結腸癌的發病機會。他們結腸癌的危險性是常人的30倍。
息肉:大部分結直腸癌是從小的癌前病變發展而來,它們被稱為息肉。其中絨毛樣腺瘤樣息肉更容易發展成癌,惡變得機會約為25%;管狀腺瘤樣息肉惡變率為1-5%。
基因特徵:一些家族性腫瘤綜合症,如遺傳性非息肉病結腸癌,可明顯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機會。而且發病時間更為年輕。
飲食因素:高飽和動物脂肪、高動物蛋白、纖維素缺乏飲食,缺鈣等都會增加患結腸癌的風險。
結腸癌的預防要從日常生活中做起,生活中我們的習慣可能直接影響到結腸癌的發生。所以預防結腸癌我們做到以下幾點:
改變飲食習慣。每天應攝食高纖維素食物,例如冬菇、木耳、紫菜、蕎麥、紅薯、黃豆、青豆、玉米和各種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暢,減少糞便中致癌物與結腸粘膜的接觸時間。
減少食物中的脂肪和動物蛋白的攝入,可減少其分解產物的致癌物產生及致癌作用,以減少結腸癌發病的。
防治血吸蟲病。
防治結腸癌的癌前期病變。對結腸腺瘤性息肉,特別是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病,須及早切除病灶。積極治療慢性結腸炎。
給有結腸、直腸癌家族史和有高度結腸、直腸癌發病趨勢的人口服鈣劑,可使癌症發病率下降。化學預防目前應用最多的藥物是維生素A、E和β-胡蘿蔔素,以及4-hpr,也常用大劑量的維生素c預防息肉形成。
做好身體鍛鍊,最好每天有30分鐘活動身體。
結腸癌診斷
1、哪些人易患結腸癌?
慢性大腸炎症患者(如潰瘍性結腸炎)的結腸癌發生率高於一般人群,炎症的增生性病變的發展過程中,常可形成息肉,進一步發展為腸癌;克隆氏(Crohn)病時,有結腸、直腸受累者可引起癌變。
有結腸息肉患者的結腸癌發病率是無結腸息肉患者的5倍。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瘤,癌變的發生率更高。
有結腸癌家族病史者,其發病率是一般人群的四倍,說明遺傳因素可能參與結腸癌的發病。
2.、 結腸癌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結腸癌患者大多已中年以上,其中位數年齡為45歲,約有5%患者的年齡在30歲以下。結腸癌的臨床表現隨其病灶大小所在部位及病理型別而有所不同。不少早期結腸癌患者在臨床上可毫無症狀,但隨著病程的發展和病灶的不斷增大,可以產生一系列結腸癌的常見症狀,諸如大便次數增多、大便帶血和粘液、腹痛、腹瀉或便祕、腸梗阻以及全身乏力、體重減輕和貧血等症狀。
不同病程中的症狀
早期症狀:最早期可有腹脹、不適、消化不良樣症狀,而後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如便祕次數增多,腹瀉或便祕,便前腹痛。稍後即可有粘液便或粘液膿性血便。
中毒症狀:由於腫瘤潰爛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導致病人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浮腫等症狀,其中尤以貧血、消瘦為著。
腸梗阻表現: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腸梗阻症狀,如腹脹,腹痛(脹痛或絞痛),便祕或便閉。體檢可見腹隆、腸型、區域性有壓痛,並可聞及亢強的腸鳴音。
腹部包塊:為瘤體或與網膜、周圍組織侵潤粘結的腫塊,質硬,形體不規則,有的可隨腸管有一定的活動度,晚期時腫瘤侵潤較甚,腫塊可固定。
晚期表現:有黃疸、腹水、浮腫等肝轉移徵象,以及惡病質,直腸前凹腫塊,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腫瘤遠處擴散轉移的表現。
不同部位結腸癌的症狀
整個結腸以橫結腸中部為界,分為右半結腸和左半結腸兩個部分,此兩部癌腫的臨床表現確各有其特點,茲分述如下:
右半結腸癌 右半結腸腔粗大,腸內糞便為液狀,這段腸管的癌腫多為潰瘍型或突向腸腔的菜花狀癌,很少環狀狹窄,故不常發生梗阻。但是這些癌腫常潰破出血,繼發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因此其臨床上可有腹痛不適、大便改變、腹塊、貧血、消瘦或惡液質表現。
腹痛不適 約75%的病人有腹部不適或隱痛,初為間歇性,後轉為持續性,常位於右下腹部,很象慢性闌尾炎發作。如腫瘤位於肝曲處而糞便又較乾結時,也可出現絞痛,應注意與慢性膽囊炎相鑑別。約50%的病人有食慾不振、飽脹噯氣、噁心嘔吐等現象。
大便改變 早期糞便稀薄,有膿血,排便次數增多,與癌腫潰瘍形成有關。待腫瘤體積增大,影響糞便通過,可交替出現腹瀉與便祕。出血量小,隨著結腸的蠕動與糞便充分混合,肉眼觀察不易看出,但隱血試驗常為陽性。
腹塊 就診時半數以上病人可發現腹塊。這種腫塊可能就是癌腫本身,也可能是腸外浸潤和粘連所形成的團塊。前者形態較規則,輪廓清楚;後者形態不甚規則。腫塊一般質地較硬,一旦繼發感染時移動受限,且有壓痛。
貧血和惡病質 約30%的病人因癌腫潰破持續出血而出現貧血,並有體重減輕、四肢無力,甚至全身惡病質現象。
左半結腸癌 左半結腸腸腔較細,腸內糞便由於水分被吸收變得乾硬。左半結腸癌多數為浸潤型,常引起環狀狹窄,故臨床表現主要為急、慢性腸梗阻。腫塊體積較小,既少潰破出血,又無毒素吸收,故罕見貧血,消瘦、惡液質等現象,也不易捫及腫塊。
腹部絞痛 是癌腫伴發腸梗阻的主要表現梗阻可突發,出現腹部絞痛,伴腹脹、腸蠕動亢進、便祕和排氣受阻;慢性梗阻時則表現為腹脹不適、陣發性腹痛、腸鳴音亢進、便祕、糞便帶血和粘液,部分性腸梗阻有時持續數月才轉變成完全性腸梗阻。
排便困難 半數病人有此症狀,隨著病程的進展,便祕情況愈見嚴重。如癌腫位置較低,還可有排便不暢和裡急後重的感覺。
糞便帶血或粘液 由於左半結腸中的糞便漸趨成形,血液和粘液不與糞便相混,約25%患者的糞便中肉眼觀察可見鮮血和粘液。
3、確診結腸癌需要哪些檢查?
X線檢查 包括全消化道鋇餐檢查及鋇灌腸檢查。對結腸腫瘤病人以後者為宜。其病變徵象最初可出現腸壁僵硬、粘膜破壞,隨之可見恆定的充盈缺損、腸管腔狹窄等。對較小病灶的發現還可腸腔注氣作鋇氣雙重對比造影檢查效果更佳。對有結腸梗阻症狀的病人,不宜做全消化道鋇餐檢查,因鋇劑在結腸內乾結後排出困難,可加重梗阻。
結腸鏡檢查 乙狀結腸鏡:直筒式,最長30公分,檢查方便,可直視下活檢,適合乙狀結腸以下的病變。纖維結腸鏡:長120~180公分,可以彎曲,可以觀察全結腸,能作電切,電凝及活檢,可發現早期病變。當前述檢查難以確診時可作此項檢查。
B型超聲掃描、CT掃描、MRI檢查 均不能直接診斷結腸癌,但對癌腫的部位,大小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淋巴及肝轉移的判定有一定價值。
血清癌胚抗原(CEA) 對結腸癌無特異性,其陽性率不肯定。值高時常與腫瘤增大有關,結腸腫瘤徹底切除後月餘可恢復到正常值,復發前數週可以升高故對判定預後意義較大。
a) 腸鏡、CT、B超、MRI如何診斷結腸癌?
腸鏡檢查 乙狀結腸鏡雖長25cm,但75%的大腸癌位於乙狀結腸鏡所能窺視的範圍內。鏡檢時不僅可以發現癌腫,還可觀察其大小、位置以及區域性浸潤範圍。通過乙狀結腸鏡可以採取組織作病理檢查。纖維結腸鏡檢查可提供更高的診斷率,國內已廣泛應用,操作熟練者可將纖維結腸鏡插至盲腸和末端迴腸,還可進行照相,確是一種理想的檢查、診斷方法。CT、B超、MRI均不能直接診斷結腸癌,但對癌腫的部位,大小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淋巴及肝轉移的判定有一定價值。
b) 檢查發現結腸部佔位,一定是結腸癌麼?
結腸佔位不一定是結腸癌,也可能是良性佔位性病變,需進一步檢查方可明確診斷。
c) 哪些癌胚抗原可以檢查結腸癌?只要有異常就一定是結腸癌麼?
癌胚抗原(CEA)檢查對早期病例的診斷價值不大,癌胚抗原(CEA)首先在結腸癌病人血清中發現,一度被認為是結腸癌的特異性免疫學表現。但以後發現某些良性疾患尤其是肝病時,血液中CEA也常升高,故認為其特異性不強。但CEA對推測預後和判斷復發有一定的幫助。
d) 什麼樣的情況需要腸內鏡檢查?
凡有腹部不適、腹痛、進食減少、黑便、嘔吐者,疑有慢性腸道疾病,經各種檢查尚未確認者,都應作腸鏡檢查來明確診斷。X線鋇餐檢查發現有腸潰瘍、腸息肉或腸腫瘤,但尚不能肯定性質者,需作腸鏡檢查,做活檢來確定性質。有慢性腸炎,需定期作腸鏡檢查。結腸癌病人,為了解腫瘤的型別,病變的範圍,在手術前需作腸鏡檢查,以利決定手術方案。腸手術後還需定期複查,以便觀察病情的變化。作為對腸內病變的治療。
e) 腸鏡檢查痛苦麼?鋇餐檢查可以代替麼?
一些病人因害怕腸鏡檢查,要求用X-鋇餐檢查替代腸鏡檢查。其實腸鏡檢查與X-鋇餐檢查相比存在不少優點。首先腸鏡檢查在直視下進行,可直接看到腸粘膜,可直接觀察到病變。其次,腸鏡下可取粘膜活檢,這對結腸癌的確診是必須的。腸鏡檢查中的這些發現對結腸癌的治療有很大幫助,因此多數情況下X-鋇餐檢查不能替代腸鏡檢查。
f) 腸鏡穿刺檢查會不會加重結腸癌病情或造成轉移?
通過腸鏡的穿刺活檢並不會使結腸癌的病情加重,也不會造成轉移。目前來說,通過腸鏡的活檢方法是結腸癌確診的金標準。
g) 內鏡檢查結果是癌/不是癌,接下來應該怎麼辦?
內鏡檢查如果確診為結腸癌,需要根據進一步檢查確定分期,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如果確定為良性病變,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治療策略和監測方案。
4、 確診了結腸癌,應該怎麼辦?
確診為結腸癌後,要進一步確定分期,根據分期的不同,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採用單純手術治療或者綜合治療。直腸癌手術手術能治癒直腸癌麼?直腸癌手術都需要切除哪些組織?對於直腸癌的治療,從大的框架來講是三個方面。
第一,手術治療,目前為止手術治療仍然是直腸癌唯一的根治手段,就是說要根除這種疾病還是要通過手術治療,所以手術治療是最主要的手段。
第二,單純的手術治療對一些病人特別是中晚期的病人還不足以達到完全的根治,有一些病人必須要輔助性的化療。
第三個就是放射治療,放射治療主要是對一些直腸癌的患者可以用於區域性的放射治療。直腸癌的手術治療方法眾多,主要取決於腫瘤的部位以及疾病的廣泛程度。這些手術方法包括區域性切除方法,如息肉切除、經肛門區域性切除和經肛門顯微手術;以及經腹的根治性手術方法(例如低位前切除術,行結腸-肛管吻合的全直腸繫膜切除術,或腹會陰聯合切除術。
經肛門區域性切除可能適用於選擇性的早期病例。距離肛緣8cm以內、腫瘤小於3cm、侵犯腸腔小於30%的中高分化病灶、沒有區域淋巴結轉移的證據,可以行經肛門區域性切除,切緣陰性即可。經肛門內鏡下顯微手術(TEM)能經肛門切除高位直腸的小腫瘤。區域性切除和TEM要求垂直全層切除腸壁到直腸旁脂肪,基底和黏膜3mm以上的切緣陰性,避免分塊切除。對於未達到區域性切除標準的直腸癌患者應該行經腹切除。儘量選用保留器官功能的手術,如保持括約肌功能,但不是所有的病例都能達到這一要求。
對於病灶位於中部或者上部直腸癌,可以採取低位前切除術(LAR)切除至遠切緣下4~5cm,然後行結直腸吻合重建術。對低位直腸癌,需要行腹會陰聯合切除術或TME、結腸肛管吻合。TME操作涉及將直腸繫膜內的結構當作一個“腫瘤包裹”整塊切除,包括相關的血管淋巴管結構、脂肪組織和直腸繫膜筋膜。
TME還可以保留自主神經功能。對肛門功能完好而且遠端清掃徹底的患者,TME後可以行結腸肛管吻合。腹會陰聯合切除術(APR)包括分離、切除直乙交界,直腸,和肛門部分,同時也要分離周圍的腸繫膜以及直腸繫膜,盆腔軟組織和建立造口時的必要組織。如果完整切除腫瘤並切緣陰性則會導致肛門括約肌喪失功能而大便失禁的話,APR手術是必須的選擇。
直腸癌手術的費用大概需要多少?
直腸癌手術住院時間大約為半月左右,這期間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各有差異,所以對症治療不一樣,檢查專案不一樣,手術當天的費用醫院不同及選擇的手術方式也不相同,手術費也不相同。所以這個問題因人而異。通常來講,手術費用大概在2~3萬左右。
哪些情況適宜進行直腸癌手術?
根治性手術是治療直腸癌的主要方法,凡能切除的直腸癌如無手術禁忌證,都應儘早施行直腸癌根治術。
早期直腸癌必須進行手術切除麼?
確診的早期直腸癌,只要條件允許,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直腸癌的手術治療方法眾多,主要取決於腫瘤的部位以及疾病的廣泛程度。這些手術方法包括區域性切除方法,如息肉切除、經肛門區域性切除和經肛門顯微手術;以及經腹的根治性手術方法(例如低位前切除術[LAR],行結腸-肛管吻合的全直腸繫膜切除術[TME],或腹會陰聯合切除術[APR])。
每種術式適用於什麼情況?
經肛門區域性切除可能適用於選擇性的早期病例。距離肛緣8cm以內、腫瘤小於3cm、侵犯腸腔小於30%的中高分化病灶、沒有區域淋巴結轉移的證據,可以行經肛門區域性切除,切緣陰性即可。經肛門內鏡下顯微手術(TEM)能經肛門切除高位直腸的小腫瘤。區域性切除和TEM要求垂直全層切除腸壁到直腸旁脂肪,基底和黏膜3mm以上的切緣陰性,避免分塊切除。
對於未達到區域性切除標準的直腸癌患者應該行經腹切除。儘量選用保留器官功能的手術,如保持括約肌功能,但不是所有的病例都能達到這一要求。對於病灶位於中部或者上部直腸癌,可以採取低位前切除術(LAR)切除至遠切緣下4~5cm,然後行結直腸吻合重建術。對低位直腸癌,需要行腹會陰聯合切除術或TME、結腸肛管吻合。
TME操作涉及將直腸繫膜內的結構當作一個“腫瘤包裹”整塊切除,包括相關的血管淋巴管結構、脂肪組織和直腸繫膜筋膜。TME還可以保留自主神經功能。對肛門功能完好而且遠端清掃徹底的患者,TME後可以行結腸肛管吻合。腹會陰聯合切除術(APR)包括分離切除直乙交界,直腸,和肛門部分,同時也要分離周圍的腸繫膜以及直腸繫膜,盆腔軟組織和建立造口時的必要組織。如果完整切除腫瘤並切緣陰性則會導致肛門括約肌喪失功能而大便失禁的話,APR手術是必須的選擇。
什麼情況下直腸癌能保肛治療?
腫瘤下緣與肛緣的距離是決定低位直腸癌能否保肛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除少數高度惡性或已有廣泛轉移的病例外,直腸癌切除遠側腸管2cm與5cm者的術後區域性複發率、生存率等均無明顯差異。直腸癌遠側腸管切除的安全距離,在無牽拉狀態下切除2cm已經足夠。一般來講,對距齒狀線2cm或距肛緣4cm以上的腫瘤,未侵及肛門括約肌及肛提肌者均可行保肛手術。
如何做直腸癌術後人工肛門?
人工肛門手術或稱腸造口術是外科常見的一種手術方式,是指因治療需要,外科醫生先在患者腹壁上做一個開口,隨後將一段腸管拉出腹腔外並將腸管開口固定在腹壁上,用於排洩糞便,糞便可收集於貼於開口處的特製塑料袋內。
術後人工肛門如何護理?
注意飲食衛生和調配:注意飲食衛生,防止急性胃腸炎的發生。由於手術切除了部分腸管,因此術後糞便的運輸管道變短,術後需要一段時間讓機體重新建立排便節律。因此,要堅持一日三餐,避免暴飲暴食,多吃高營養少殘渣的食物。少吃或不吃洋蔥、大蒜、山芋等刺激性氣味和脹氣的食物,以免造成腸管和造口的梗阻以及頻繁使用腸造口袋引起生活工作的不便。通過調節飲食可以使大便成型。
保護面板:腸造口周圍的面板會受到糞便、腸液的刺激而產生皮炎甚至潰瘍。部分患者對造口底板過敏也會引起皮炎從而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必須注意保護造口周圍面板。最主要的原則就是保持面板乾燥。此外,還可以使用一些痱子粉等。若已經發生糜爛,可以用氧化鋅軟膏等塗布造口周圍面板。若發生過敏,則可在區域性塗抹一些抗過敏的藥膏如潔膚霜等,同時建議換用其他牌子的腸造口袋。
養成定時排便習慣:人工肛門術後早期排便往往具有隨意性,不僅導致護理不便,同時還影響正常生活。可以採用結腸灌洗的方法,定時灌腸,這樣定時反覆刺激,可以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這種方法比較簡單,患者可以自已在家中進行,一般建議晚上20:00點左右灌腸,這樣既不影響白天的學習工作,也不影響晚上的用餐和休息。
g) 直腸癌已經轉移到周圍淋巴結,是否還可以進行切除?
對於發生淋巴結轉移的直腸癌,要根據轉移的範圍和程度來確定治療方案。如果淋巴結轉移範圍侷限,考慮可以經手術切除,即可行手術治療;如果淋巴結轉移範圍較大,考慮手術切除困難,可先行新輔助治療,在根據治療效果來決定是否行手術治療。
h) 直腸癌已經轉移到肝臟等周圍器官,是否還可以進行切除?
手術完全切除肝轉移灶仍是目前能治癒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最佳方法,故符合條件的患者均應當在適當的時候接受手術治療。手術切除的適應證:
①結直腸癌原發灶能夠或已經根治性切除。
②根據肝臟解剖學基礎和病灶範圍肝轉移灶可完全(R0)切除,且要求保留足夠的肝臟功能,肝臟殘留容積≥50%(同步原發灶和肝轉移灶切除)或≥30%(分階段原發灶和肝轉移灶切除)。
③患者全身狀況允許,沒有不可切除的肝外轉移病變。對部分最初肝轉移灶無法切除的患者應當經多學科討論慎重決定新輔助化療和手術時機,創造一切機會使之轉化為可切除病灶。直腸癌部分切除術後又復發了,還能再次手術嗎?直腸癌術後復發,可以再次行手術治療。
5、直腸癌切除術後的消化道瘻口應該怎麼處理?怎樣預防感染?
直腸癌切除術後的消化道瘻口治療主要有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 症狀較輕的亞臨床瘻,無腹膜炎體徵,吻合口在腹膜返折線以下可以非手術治療。具體包括:初期可使用抗生素,有助於炎症侷限和吸收。確保引流通暢,每天2次或2次以上應用含有慶大黴素的生理鹽水或甲硝唑自骶前引流管沖洗,沖洗時不要用力過大。腸功能恢復者,可囑進流質少渣飲食,促進腸黏膜恢復,防止細菌移位,同時可口服大便收斂劑使大便成形,酌情使用生長抑素(益譜檸)使消化液減小達到功能性分流。輔以腸外靜脈營養。一般經2周左右瘻口可癒合。
手術治療 下列情況應積極準備行結腸造口和轉流糞便:
(1)全身中毒症狀明顯,術後5~7天體溫再度升高或術後持續高燒不退,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比率均升高;
(2)有瀰漫性腹膜炎體徵;
(3)原引流管已拔除或脫落,區域性處理有困難。
6、 直腸癌術後還能活多久?
直腸癌的預後與胃、食道、肺、胰腺和肝等部位的原發惡性腫瘤相比,其預後較好、5年生存率較高。綜合目前國內報道直腸癌根治手術後病人的5年生存率為60%-67%。如為早期直腸癌病人五年存活率可達80%以上,而晚期直腸癌病人行根治手術後的五年存活率較低,僅在30%左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