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和城市化程序的不斷推進,數量可觀的農村青壯年剩餘勞動力離開自己的家園,湧入城市務工,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民工潮”。由於受到戶籍管理制度和自身經濟條件的制約,絕大部分進城務工的農村青壯年無法在城市定居,更無力帶上孩子進城上學。於是,伴隨著數量龐大的流動人口的不斷增長,農村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長期外出務工而被留在農村,由家中其他長輩或父母其中一方撫養的兒童。不同研究者對留守兒童的年齡界定差異較大,一般有18 歲以下、16 歲以下、6-14 歲、6-18 歲、0-14 歲等多種界定方法。根據父母外出情況,可以分為父母雙方都外出、父親一方外出、母親一方外出三種情況。
雖然留守兒童自20 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農村青壯年大規模進城務工就開始出現,但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在2004 年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全國性報刊報道後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並很快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相關的調查研究也日益增長。根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課題組2009 年對中國留守兒童研究的述評,對留守兒童心理和行為特點的認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在自我意識方面,留守兒童一方面有嚴重的自卑感,對自己智力、外貌等方面的評價明顯偏低,另一方面又存在明顯的自我中心主義傾向;
2、在情緒問題方面,留守兒童情緒不穩定,容易出現軀體化、恐怖、敵對、偏執、強迫、人際關係敏感等問題,狀態焦慮和抑鬱的比例明顯高於非留守兒童,並且存在年齡和性別差異,具體說,年齡越小問題越突出,女性比男性更突出;
3、在壓力應對方面,留守兒童傾向於對挫折事件的結果做外部歸因,並較多采用幻想、合理化、退避等不合理的應對方式;
4、在親子關係方面,大多數留守兒童對父母充滿怨恨,並有盲目反抗心理;
5、在人際關係方面,大多數留守兒童比較內向,受欺負或攻擊現象突出;
6、在學業學習方面,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態度不端正,較多有不良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容易下滑,厭學、逃學和輟學現象比較嚴重;
7、在社會適應方面,留守兒童有較多的違紀和違法行為,表現為抽菸、酗酒、不服管教,甚至出現賭博、偷竊、搶劫等違法行為。
全國婦聯於2014 釋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該報告根據中國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資料,推算出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 萬,佔農村兒童37.7%,佔全國兒童21.88%。其中,小學(6-11 歲)學齡階段兒童的數量為1953 萬,佔農村留守兒童的32.01%;初中(12-14 歲)學齡階段兒童的數量為995 萬,佔農村留守兒童的16.30%。從地區分佈來看,農村留守兒童不僅廣泛分佈於中西部經濟不發達的省份,而且也分佈於江蘇、廣東、山東等東部經濟發達的省份。調查表明,農村留守學齡兒童義務教育總體狀況良好,絕大部分在學校接受義務教育,但部分中西部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狀況相對較差。
2014 年5 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物件來自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的12 個縣(市、區),包括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 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 人(佔37.2%)。本次調查一方面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另一方面也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中存在以下9 個突出問題:
1、遭受意外傷害的比例高於非留守兒童;
2、學習成績較差、學習不良行為較突出;
3、獲得的社會支援較弱,情感支援欠缺,經常感到煩躁、孤獨、悶悶不樂、無緣無故發脾氣的比例高於非留守兒童;
4、留守女童的負面情緒更加明顯,經常感到煩躁、悶悶不樂和無緣無故發脾氣的比例高於男童;
5、留守男童遲到、逃學、受老師懲罰等問題行為較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遇到的障礙和受到的欺負也較多;
6、與其他年級學生相比,小學四年級留守兒童受到父母外出影響更明顯,感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容易被欺負、被歧視、性格比原來內向、膽小的比例最高;
7、與其他年級的學生相比,初二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與父母的關係更差;
8、寄宿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都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高網路不良行為多意外傷害對留守生活面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高網路不良行為多意外傷害對留守生活面 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高網路不良行為多意外傷害對留守生活面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高網路不良行為多意外傷害對留守生活面 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高網路不良行為多意外傷害對留守生活面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高網路不良行為多意外傷害對留守生活面 體驗也更高。
總的來看,人們普遍假設留守兒童是有問題群體一些甚至專門關注個體的極端表現,並傾向於將留守兒童各種不良簡單地歸因為狀態。各種媒體中頻繁出現的關於農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統計資料和典型案例,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將留守兒童看成問題兒的印象。 基於留守兒童是有問題群體的假設,研究者從家庭、學校社會 問題群體的假設,提出一些緩解或改善現狀建議;而公益組織則試圖通過捐錢、物手等不同的角度,試圖幫助留守兒童改善生活狀態。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