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科 副主任醫師 薛巨集偉

  自從媒體報道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主持人羅京罹患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入院時許多器官都已受到淋巴瘤的浸潤。這引發了人們對淋巴瘤的關注。在我國,惡性淋巴瘤的發病率約為3.5/10萬,上海約11/10萬,且每年以4%的速度上升,新發患者每年約4.5萬人,死亡人數超過2萬人。淋巴瘤在男性十大惡性腫瘤中佔第9位,在女性中位列第10位。

  在35歲以下的中青年人群中,淋巴瘤的發病率位居腫瘤發病前三位。但由於對淋巴瘤的認識不足,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淋巴瘤病人往往在病情發展得較嚴重時才被確診。那麼面對淋巴瘤患者我們醫生忽略了什麼?

  忽略之一:查體時發現進行性淋巴結腫大。淋巴瘤患者約3/4的人表現為淺表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所謂進行性,就是長的比較快,常常淋巴結這個月跟下個月的體積可能差一倍,甚至更多。無痛性,表現為隱匿性,與炎症性淋巴結腫大有所區別。

  忽略之二:門診遇到酷似感冒的持續發熱的年輕人。由於淋巴瘤多見於中青年,30%-50%的霍奇金淋巴瘤病人有原因不明的持續或週期性發熱、盜汗、疲乏等全身症狀(B症狀),很容易讓人們誤認為是數次連續發生的感冒。而非霍期金淋巴瘤大約有10%的患者有B症狀。不明原因的長期低熱或週期性發熱應考慮惡性淋巴瘤的可能性,特別是伴有皮癢、多汗,消瘦,以及發現淺表淋巴結腫大。

  忽略之三:淋巴結結核經正規治療1個月未見明顯好轉或慢性淋巴結炎經一般抗炎治療半月以上無明顯療效的。

  忽略之四:病理診斷中仍以細胞學為診斷依據,未行全面的免疫組化、 遺傳學等綜合判斷。

  忽略之五:缺乏對淋巴瘤的發病因素的瞭解。這些因素主要有:

  (一)病毒:長期、持續的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癌基因被啟用,導致部分淋巴細胞惡性增殖。

  (二)免疫抑制:如器官移植患者需要長期服藥抑制免疫機制,發生淋巴瘤的機率明顯高於一般人群。尤其是同時伴有病毒感染的患者的淋巴瘤發生率更高。

  (三)細菌感染:如胃淋巴瘤發生與幽門螺旋桿菌直接相關。

  (四)環境因素:如各種輻射、環境汙染等。

  (五)其他: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毛細血管擴張性共濟失調等常併發淋巴瘤,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及乾燥綜合徵等需要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的疾病也可以併發惡性淋巴瘤。

  (六)醫源性長期應用如苯妥英鈉、麻黃素及抗腫瘤藥物等誘發淋巴瘤。

  忽略之六:醫生只關心淋巴瘤化療的有效率,忽視治癒率。惡性淋巴瘤是一種最有可能治癒的疾病,常規治療有效率一般在75%-90%之間,任何一種化療藥物可能都可能有一定的效果(包括激素類藥物),這很容易讓醫生和患者產生一種錯覺:無論哪家醫院,也不論那種治療效果都不錯。後果是忽略了專業化綜合治療,致使疾病慢性化,減少了無病生存率,或失去了治癒的機會。

  忽略之七:過分的誇大了中醫治療和食療的作用。中醫的治療最大的侷限是:即使兩個病人也難用同一個方子治療,因此很難做一個隨機的臨床研究。另外同西藥相比療效差許多,不能作為主要的治療手段,僅可在治療間歇做扶正治療或放化療期間做減毒增效治療。食療應該算是錦上添花,並非雪中送炭。因為不論是海蔘、冬蟲夏草還是靈芝等食用後不具備明顯的抗腫瘤作用,就如同把一小碗稀飯倒進一口大缸中,再盛一碗缸中的湯給人充飢一般。

  忽略之八:細針穿刺送病理即可。細針穿刺難以取得足夠的標本。最好做完整的淋巴結切除。但Demharter等人認為應用14G的切割穿刺針獲得5條淋巴結組織,可以準確地診斷淋巴瘤並分型。

  忽略之九:在淋巴瘤的治療過程中千篇一律地使用CHOP方案。而現狀是2008年淋巴瘤病理分型達60餘種,治療各不相同。其中發病率最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性淋巴瘤其最新亞類中就有13種之多。臨床上通過bcl-10,bcl-6和mum-1等將其化分為GCB型和ABC型後發現對CHOP方案治療的反應率差異較大,有效率分別是74%和36%。可見隨著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對惡性淋巴瘤的認識和治療已經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忽略之十:淋巴瘤治療的遠期併發症。如斯坦福大學的Hoppe RT 等人在2498例HD病人治療後的死亡原因分析中發現治療5年後因HD而死亡的明顯減少,而治療相關的死亡陡然增多,15年後其它原因的死亡遠超HD死亡。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