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婦產科 主任醫師 劉明暉

  在門診,經常遇到在其他醫院診斷了所謂宮頸“患病”的患者,憂心忡忡,擔心得了不治之症,甚至不惜要求過度治療。今天在這裡不得不吐吐槽,希望我的同行們能從利於患者的角度出發,謹慎處理。

  1、“宮頸糜爛”:初聽到這個診斷,再加上有的醫生告知癌變的危險,大部分沒有醫學常識的女子都心存憂慮。其實正規的醫學診斷早已廢棄了這個名詞。女性的子宮頸分內口和外口。內口上皮是一種纖細、會分泌粘液的紅色柱狀細胞,外口由灰黃色的鱗狀上皮覆蓋。因柱狀上皮為單層,其下的間質呈紅色,故肉眼觀察為紅色糜爛樣。在分娩後宮頸外翻或雌激素刺激作用下,位於宮頸內口的柱狀上皮可移到宮口外側,表現出糜爛樣的改變,所以目前正確的說法是“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是宮頸正常的生理變化,沒有症狀無需治療,而且如果真正病因不去除,宮頸糜爛還會重複出現。

  2、宮頸納氏囊腫:說白了,和臉上的“青春美麗痘”形成類似,腺體開口堵塞,裡面的液體排不出形成的瀦留囊腫。想想看,沒長到臉上,不影響容貌,有治療的必要嗎?

  3、宮頸肥大:還有病人問,有醫生給她診斷宮頸肥大,需要怎麼治療,我告訴她,這就像有人大臉盤有人小臉盤,你說要管嗎?隨後患者釋然……

  應該說,以上三種所謂宮頸疾病的診斷,其實都是宮頸形態學上的改變,不是真正的宮頸病變,沒有白帶增多、接觸性出血等臨床症狀,大可不必處理。

  4、宮頸息肉:與上述宮頸病變相比,宮頸息肉可能還有治療的必要。它的形成大多和炎症刺激有關,也有子宮內膜息肉脫至宮頸口外,因有感染、接觸性出血等不適,極個別惡變,可以考慮手術摘除,送病理檢查明確診斷。一般小的根部纖細的門診摘除即可,但由於不能去根,如割韭菜一樣,有部分患者過一段時間,可能會再次復發。如基底寬體積大有出血風險的要住院手術切除。

  5、宮頸HPV感染:隨著宮頸癌病因的明確,大多數患者都知道高危HPV感染會得癌,也引起了過多的恐慌。其實在25歲之前的婦女,只要有性行為,50%-80%可以有一次HPV感染的機會,若抵抗力強,可能會自動將它清除,或與病毒和平共處相安無事。只有同一高危型的HPV病毒持續感染10年才發展到宮頸病變。宮頸病變從CIN I,到 CIN II,再到CIN III,再到宮頸癌,還有很長一段路。一年一次TCT檢查,可早早將其阻斷在癌前的路上。另外,尚無明確有可以清除HPV病毒的藥物,西方國家研發治療性HPV疫苗和預防性HPV疫苗據說效果不錯,但價格昂貴尚未在國內普及。良好的心態、健康的體魄,合理膳食、適度體育鍛煉都是清除病毒的可靠途徑。

  宮頸病變之所以讓患者驚恐,無非就是擔心癌變,而醫生之所以淡定,就是因為宮頸易於暴露,篩查手段可靠,即便發生癌變,也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癒。若不幸到了宮頸癌晚期,嚴格按照治療規範進行手術治療及必要的放化療,預後也是相對樂觀的。各位患者只要牢記遵循醫生的囑咐,定期到醫院進行婦科體檢和宮頸癌的篩查就會保證你的宮頸不惹麻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