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治醫師 張紅英

  討論

  在年長者中,卒中是導致癇性發作的最常見原因;癲癇也是卒中最常見的後遺症。一項研究顯示,8.6%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和10.6%的出血性卒中患者會出現癇性發作。卒中後癇性發作可根據出現的時間分為兩大類(儘管有不同意見,可大多數研究組作以下定義):早髮型癇性發作發生在卒中起病後2周內;遲髮型癇性發作在卒中起病2周後發生。

  有一半以上卒中相關癇性發作為早髮型。前文所述研究顯示,出現癇性發作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有56%為早髮型,44%為遲髮型;出現癇性發作的出血性卒中患者有75%是早髮型,僅有25%為遲髮型。最早出現的癇性發作可在卒中起病後24小時內發生。卒中後癇性發作的發生率也隨著皮層定位和出血體積的增大而增加。

  目前已設立了CAVE評分,以對顱內出血後患者出現遲髮型癇性發作的風險進行分層。CAVE的評分標準是:皮層定位(1分)、年齡<65歲(1分)、出血體積>10 ml(1分)、出現早髮型癇性發作(1分)。出現遲髮型癇性發作的風險分別約為0.6%(0分)、3.6%(1分)、9.8%(2分)、34.8%(3分)和46.2%(4分)。

  卒中後癲癇或癇性發作再發的比例變異很大;但有遲髮型癇性發作者比早髮型更易出現癲癇或再發。在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患者中,約有30%早髮型癇性發作和90%晚髮型癇性發作患者發生癲癇。而有早髮型癇性發作的患者比一般卒中患者也更易發生癲癇。有趣的是,在一般卒中患者中,出血性卒中(10-15%)患者比缺血性卒中患者(6-9%)更易發生癲癇。

  對於遲髮型癇性發作患者更易發生癲癇,可能是因為遲髮型和早髮型兩者的病理生理機制不同。早髮型癇性發作可能是繼發於局灶性代謝紊亂和興奮毒性神經遞質產生;這種代謝紊亂是自限性的;而晚髮型癇性發作可能是由於膠質細胞增生和腦膜腦內瘢痕形成,這些是持續性的。

  對卒中後癇性發作的管理

  對卒中後癇性發作進行抗癲癇藥物治療的時間和藥物選擇尚無特定的指南意見,也確少相關證據。但是,有共識認為是否進行抗癇藥物治療應取決於患者再發癇性發作的可能性。多數早髮型癇性發作患者並不會進展成癲癇,因此並不需要長期藥物治療。

  很多神經專科醫師都認為,多次發生的早髮型癇性發作或持續狀態應進行≥3月的抗癇藥物治療;但對單次早髮型發作是否應當治療尚有爭議。有一種方法是對單次早髮型癇性發作患者首先進行抗癇藥物治療,出院時進行EEG評估,如無癇性放電則停藥。這種患者不大可能再發癇性發作。

  遲髮型癇性發作患者出現再發的機率高得多(90%),一般需要終身抗癇藥物治療。使用抗癇藥物時應注意其不良反應和藥物相互作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