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任醫師 鄭燕平

  脊柱畸形診治新進展

  根據2011年的報告及出版物資料複習,本節的討論主要討論特發性脊柱側凸,成人脊柱畸形,生長棒技術,三柱截骨,及神經肌肉型脊柱畸形。因為企業贊助研究小組的建立及資料的進一步收集,多中心研究比起五年前增長許多。

  特發性脊柱側凸

  在校篩選是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治療的一項重點工作。至少一項香港的大樣本回顧性佇列研究結果,提議應用由他們授權通用的學校普篩方法。支具的研究仍然在繼續,一天十二小時佩戴支具已成為一個重要標準,顯然,支具的佩戴時間與側彎進展成負相關。凸側椎體吻合器是目前可以替代支具治療特發性脊柱側凸技術。該技術應用的指證及效果目前仍不明確,但有報道稱胸腰彎度小於35°,凸側椎體吻合器的療效與支具相類似。但是對於彎度在35°-44°之間的胸彎,其療效較差。

  一項韓國研究應用胸椎椎弓根釘技術治療特發性脊柱側凸十年以上隨訪取得了良好結果。但是對於脊柱側凸角度校正多少仍存在爭議。一項多中心研究認為通過椎弓根釘校正旋轉可能會加重矢狀面失平衡度,遠期導致胸椎平背畸形。因此,最大程度的矯形畸形並非恰當年。

  成人脊柱畸形

  治療成人脊柱畸形的一項併發症是近端的交界性後凸及近端交界位置的手術失敗。至少一項研究指出預防性椎體成形術可能對此有所改善。另外一項研究則提示CT造影可能比MRI更容易發現責任階段的椎管狹窄。還有一項研究認為預防性下肢靜脈濾器的安放可以有效減少在脊柱手術中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的高危人群的相應併發症發生率

  一項多中心研究認為,成人脊柱畸形術後療效最差的病例表現是術前疼痛症狀嚴重、更多應用麻醉藥、體重指數較大以及極易焦慮緊張的病人。這項研究認為,這些術前因素比手術的技術因素更具有療效的決定性。另一項研究認為,成人脊柱畸形術後症狀的改善潛力因初次手術或翻修手術而不同。而至少一項研究顯示應用了骨誘導蛋白的病人與未應用骨誘導蛋白的病人脊柱融合術後併發症種類十分相似。唯一的不同在於頸前路融合,該術式中應用骨誘導蛋白可能導致併發症發生率增加。在SRS會議上一項針對脊柱外科醫生的調查中,顯示植骨替代物目前比髂骨骨移植更受歡迎。大部分脊柱外科醫生不再以髂骨骨移植作為脊柱融合手術的金標準,而轉向應用植骨替代物來減少供骨區併發症及提高融合率。

  生長棒技術

  目前,對於十歲以下的病人,應用控制或矯正畸形的固定物來替代脊柱融合越來越成為矚目的焦點。一項研究顯示多數早期脊柱側凸病人的生長棒需要去除並繼而應用內固定融合。更進一步來說,融合比生長棒跨越節段要多,生長棒技術治療方法對脊柱畸形最終矯正率要小於50%。患有早期脊柱側凸的病人當中,比較難以應用生長棒技術的是患有大角度僵硬胸椎後凸畸形的病人。然而,在這組病人中,椎弓根螺釘內固定點比釘鉤系統更令人滿意。應用該種外科技術似乎有利於改善兒童的總體營養狀況。

  三柱截骨術

  一項豬模型的實驗研究證實,胸腰椎的短縮節段小於脊柱前柱(T1-L6)總長的5.1%是較為安全的。而短縮等於或超過6.3%則有極大脊髓損傷的風險。合併脊髓病難以獲得術中脊髓監護資料時,也可斷定有極高的手術過程中大量神經併發症的發生率。

  神經肌肉型脊柱側凸

  一項加拿大的研究證實糖皮質激素(夫克特)療法有效的降低了duchenne型肌營養不良症所造成需治療脊柱側彎的發生率。初步資料表明生長棒技術可能在脊柱肌萎縮治療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另一項研究證實,在骨髓增生異常導致的脊柱畸形矯正中,預行拴系鬆解術並非必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