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科 主任醫師 辛學知

  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發病年齡以20-40歲為最多。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痔瘡的發病率已經達到了48%,也就是說,有將近一半的人都在承受痔瘡的困擾。

  那麼關於這種“難言之隱”,你都瞭解多少呢?

  很多人認為長在肛門頭裡的就是內痔,露在肛門外面的就是外痔,其實內痔外痔不僅僅是靠位置來區分,更有形態學上的差異。

  內痔表面是痛覺遲鈍的直腸粘膜覆蓋,所以一般情況下單純的內痔是感覺不到疼痛的,可有肛門墜脹感,主要以大便帶血和大便時痔核脫出為表現。

  內痔便血通常是無痛性、間歇性的便後出血,輕者多為大便或手紙帶血,繼而滴血,重者可有噴射狀出血,長期的痔核出血可導致缺鐵性貧血。

  痔核脫出通常是晚期症狀。因痔體增大,逐漸與肌層分離,在腹壓增加時痔核脫出肛外,輕者可於便後自行回納,重者則需手法復位,嚴重時內痔伴有血栓形成,加上肌肉痙攣使痔核不能及時回納,會導致痔核嵌頓於肛門外,不能及時回納,伴有明顯的肛門疼痛,此時需及時就醫,以免痔核嵌頓時間過長髮生壞死或併發感染引起嚴重的全身症狀。

  外痔表面覆蓋的是神經敏感的肛管面板,通常表現為肛緣面板的增殖隆起,一般情況下不會影響我們的工作生活,但在面板破損、併發感染或充血水腫時會出現肛門疼痛導致行動不便,如果外痔突起較大會有明顯異物感,影響肛周清潔。

  混合痔的症狀兼有內痔和外痔的雙重特徵。

  如果痔核經常脫出,黏液或分泌物較多時可引發肛周潮溼瘙癢。

  哪些病容易被誤判為痔?

  “大夫,我懷疑我是脫肛了”“我大便總是有血該不會是直腸癌吧?”臨床上很多疾病的表現與痔瘡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通常不難分辨。當遇到“便血”、“肛門內腫物脫出”這種症狀的時候,我們如何與其他相似疾病做出區分呢?

  1、肛裂

  肛裂與痔瘡一樣會有便血的表現,血色鮮紅,與大便不相混合。但肛裂患者會在便後出現肛門的週期性劇痛,多伴有便祕。肛門檢查時可在肛周看到裂口(也有肛裂表淺者僅表現為便後手紙染血而不出現疼痛)。

  2、直腸息肉/肛乳頭瘤

  此兩種疾病以便後腫物脫出為主要表現,脫出物呈球形、錐形或乳頭狀,息肉質軟無痛,肛乳頭瘤質硬並有觸痛,可活動。在肛門鏡下可看到帶蒂腫物。

  3、直腸脫垂

  也就是中醫上講的“脫肛”,通常見於老年人及兒童,脫出的直腸粘膜或直腸鬆弛而重疊,呈圓柱狀,表面柔軟光滑。

  4、潰瘍性結腸炎

  以粘液便或膿血便為主。常伴有腹痛腹瀉,需做腸鏡以明確診斷。

  5、直腸癌

  癌性便血多為暗紅色並有腥臭味,伴有大便習慣改變(如大便形狀變細),直腸指診可觸及表面高低不平、質硬不移的腫塊。腸鏡、組織學檢查可明確診斷。需警惕的是,近年來直腸癌、結腸癌的發病率均有明顯的上升,對於40歲以上的便血人群,需要去正規醫院性腸鏡檢查以排出腫瘤及癌前病變。

  得了痔瘡就一定要做手術嗎?

  做了手術以後還會復發嗎?

  原則上無症狀的痔無須治療,僅在合併出血、痔核脫出、血栓形成和嵌頓時才需治療。有症狀的痔重在減輕或消除其症狀,在非手術治療無效時才考慮手術,即使在微創手術技術已經十分成熟的今天,藥物治療仍舊是治療痔瘡的首選手段。

  在文章的開始我們瞭解了痔的成因,由此可見,痔的發病與個人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不從根本上做出改變,即使找了最高明的大夫,用了最先進的手術方式,也無法保證一勞永逸杜絕復發的可能。長期便祕、久坐久蹲、嗜食酒肉辛辣,都是導致和加重痔瘡的原因。

  怎麼做能夠減少痔瘡的發作?

  既然無症狀的痔無須治療,那麼對於“有痔之士”來講預防顯然比治療更重要。

  在這裡,肛腸科大夫給您劃 重 點:

  1、改善飲食。多飲水,多進食膳食纖維性食物。少食辛辣,因辣椒素無法被腸道吸收,經肛門排出時會刺激直腸粘膜,加重症狀。

  2、保持會陰部清潔,或溫水坐浴,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有利於抗炎及減輕瘙癢症狀。

  3、避免久蹲久坐,防止區域性血液迴圈不暢。

  4、保持大便通暢。通過食物來調整排便十分重要,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防止便祕或腹瀉。

  大家普遍認為,痔瘡只是個“小毛病”,尤其老一輩人對於病痛格外能忍,在這裡建議大家,痔瘡發病應積極治療,控制症狀,不要總想著“忍忍就過去了”,也不要隨便相信江湖流傳的“土方法”,對於久治不愈或頻繁發作的“陳年老痔”,要儘早去正規醫院就醫,以免“小毛病”延誤成“大問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