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婦科 主治醫師 高慧

  一、什麼叫子宮腺肌症?

  子宮腺肌症是由於子宮內膜基底層侵入子宮肌層引起的一種良性病變。以往曾稱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而將非子宮肌層的內膜異位症稱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以示區別。子宮腺肌症多發生於30~50歲經產婦,約有半數患者同時合併子宮肌瘤,約15%患者合併子宮內膜異位症。

  可分為瀰漫型和局灶型二類, 後者又稱為子宮腺肌瘤,不易與子宮肌瘤相鑑別。根據病灶的浸潤深度可分為三級:病灶僅浸潤淺肌層、病灶浸潤達中肌層、病灶浸潤超過中肌層。

  通俗地講,就是子宮的肌肉和腺體發生了毛病。子宮由三層組織組成,裡面是子宮內膜,中間是肌肉,外面是一層和腹膜一樣的漿膜。正常情況,子宮內膜應在肌層下面,它們之間有界限。假如子宮內膜和表淺的肌肉層受到損傷,如分娩、多次人工流產和刮宮等,子宮內膜將乘虛而入。

  它們在子宮肌肉裡生長髮育,並刺激周圍的肌細胞增生,就形成了子宮腺肌症。在肌肉裡的子宮內膜可以和正常的子宮內膜一樣,隨月經週期變化而出現週期性充血、水腫甚至出血,會引起強烈子宮收縮而出現劇烈下腹痛。有時,子宮腺肌症只出現在子宮某一個部位,使區域性子宮肌細胞明顯增生形成腫塊,這時稱為子宮腺肌瘤。但它實際上不是真正的腫瘤,並不含瘤細胞,和周圍沒有明顯的界限。

  二、為什麼會得子宮腺肌症?

  真正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多數學者認為與遺傳、損傷(如刮宮和剖宮產)、高雌激素血癥、病毒感染有關。通過對子宮腺肌症標本進行連續切片檢查,發現子宮肌層中的內膜病灶與宮腔面的子宮內膜有些是直接相連的,故一般認為多次妊娠和分娩時子宮壁的創傷和慢性子宮內膜炎可能是導致此病的主要原因。

  此外,由於子宮內膜基底膜下缺乏粘膜下層,且子宮腺肌病常合併有子宮肌瘤和子宮內膜增生過長,故有人認為基底層子宮內膜侵入肌層可能與高雌激素的刺激有關。

  將手術取下的肥大子宮切開觀察,可以發現有新鮮或陳舊的子宮肌層出血,這是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在子宮肌層造成的表現。有些在子宮肌層的異位內膜組織甚至會有增殖、分泌、蛻膜化等類似月經週期的變化。雖然對屍檢及因病切除子宮的標本作連續切片檢查,發現10~47%的子宮肌層中有子宮內膜組織,但其中僅70%有臨床症狀。

  三、子宮腺肌症有何臨床表現?

  以月經過多,進行性痛經為主要表現。痛經程度嚴重,表現為持續性下腹痛、腰痛、肛門墜脹感伴有噁心嘔吐。常導致不孕或貧血。

  繼發痛經發生在年齡較長婦女,即年近40歲時,痛經逐漸加重,往往是痙攣性。表現為生孩子後數年開始出現月經期小腹痛,而且通常越來越重。一般要用止痛藥,不少病人需要打止痛針。有的婦女疼得在地上打滾兒,打止痛針也不能完全止痛,久而久之,打止痛針效果也越來越差,以至不能堅持日常工作。痛經是由於在經期異位內膜水腫,出血,刺激肌壁痙攣性收縮所致。

  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容易出現貧血,少數可有月經前後點滴出血。這是由於子宮體積增大,子宮腔內膜面積增加,及子宮肌壁間異位子宮內膜影響子宮肌纖維收縮之故。

  婦科檢查子宮增大,多數為均勻增大,但子宮正常大小甚至小於正常者也可有腺肌病存在。質硬,有壓痛。少數患者可有結節狀突起或表面不規則狀。在經期時子宮可增大,質地較平常時軟,壓痛可更為明顯。少數患者在行性生活時有疼痛感,面部生長痤瘡、黃褐斑等。

  四、如何診斷子宮腺肌症?

  中年生育期婦女,繼發性、逐漸加重的痛經,應考慮有子宮腺肌病。如伴有月經過多、經期過長、子宮增大,更應考慮子宮腺肌病。B超檢查最好在月經期或月經剛乾淨時,典型者表現為子宮均勻增大,肌肉間有許多散在小囊腔反射。

  子宮碘油造影可見在一處或數處進入肌壁,形成憩室狀影,但其陽性率只有20%左右,應與子宮肌瘤鑑別。部分患者可做盆腔磁共振檢查,以瞭解子宮肌層及病灶情況。最終診斷還靠子宮大體和病理組織學檢查。

  五、子宮腺肌症患者能懷孕嗎?

  子宮腺肌症常好發30至50歲的婦女,尤其是接進更年期的婦女。通常這群病人多已完成生育任務,比較不用再擔心不孕的問題。但近年來,隨著多次人流、刮宮患者的增加,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超過30歲仍未生育的女性患子宮腺肌症者亦並非少數。

  對於這些患者來說,一旦得到子宮腺肌症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會不會影響生育能力導致不孕? 一般普遍認為嚴重的子宮腺肌症,尤其合併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容易導致不孕。這類病人子宮肥厚又容易有盆腔粘連等,不利於排卵及胚胎著床,自然懷孕率就不高。

  幸運的是,年輕婦女有嚴重的子宮腺肌症並不多見。如果是輕微子宮腺肌症患者仍是有機會懷孕的。此外,如果是得到侷限性的肌腺瘤,可以手術切除腫瘤保住子宮,未來仍有機會可懷孕。

  那麼,如果長腺肌瘤的患者懷孕了,孕期是否會有流產的危險?長侷限性的肌腺瘤者懷孕了,是否會增加流產率,目前沒有足夠的文獻可以證明。如果是瀰漫性的子宮腺肌症,流產的機率可能比較高。

  六、子宮腺肌症怎樣治療?

  子宮腺肌症的治療方法可以分為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兩大類:

  1、保守治療

  對於年輕還有生育需要的病人以及接近停經期的婦女,採用保守治療儘量保住子宮免於全切除是首要考量。近來,用於臨床的緩釋左炔諾孕酮的宮內節育器(商品名,曼月樂)可明顯改善子宮腺肌症患者痛經和盆腔痛、月經過多等症狀,為此類患者增加了一個治療選擇。但藥物治療仍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

  (1)非類固醇的抗炎症藥物可以使症狀得到緩解,如消炎痛、芬必得等止痛藥。

  (2)口服避孕藥也有效,週期服用不但可抑制排卵,有避孕作用,還可使子宮內膜和異位內膜萎縮,使經量變少,痛經消失。但是對更年期婦女長期使用並不適當。副作用有噁心、嘔吐、乳脹、突破性出血和體重增加等。目前多用於未婚或暫無生育要求又痛經明顯的輕度患者。但停藥後痛經多又復發。

  (3)丹那唑,可以阻斷子宮腺肌症組織的芳香酵素活性,抑制下丘腦、垂體,且直接作用於卵巢,降低FSH、LH以及E、P水平,也可直接與子宮內膜的雌、孕激素受體結合,導致子宮內膜萎縮,引起閉經,稱假絕經療法。近年研究還證明,達那唑可通過免疫調節作用,抑制內膜細胞的增生。

  服藥期間月經會暫停,因此不再痛經,持續吃藥三個月到六個月就可以使子宮肌層變薄,子宮也變小。副作用有低雌症狀,如乳房變小,陰道乾燥、出汗、潮熱等。此藥為雄性激素衍生物,長期服用可能會出現聲音低沉、青春痘、長鬍子等副作用。此外還可導致脂代謝異常及肝功能受損,故心、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治療期間,應同時服用保肝藥並監測肝功。

  (4)米非司酮,為人工合成的19-去甲睪酮衍生物,因與孕酮受體有強的結合力,而產生強抗孕酮作用,引起閉經,緩解疼痛。早些年廣泛用於抗早孕,近年來有作者試用於治療內異症,證明有一定臨床療效。停經3~6周後恢復正常月經,複發率高。有學者報道100mg/d×3月,症狀改善,但是病變依舊;50mg/d×6月,則症狀與病灶均有好轉。

  國內試用低量長療程治療,月經第二天開始,10mg/d,連服6個月,目前尚處於摸索階段。

  (5)孕三烯酮(內美通),其作用機理是抑制垂體FSH、LH分泌,與孕激素受體有強的結合能力,與雌激素受體結合能力弱,故有強抗孕激素及中度抗雌激素作用。小劑量治療即可起到良好效果,適用於各種型別的內異症。由於藥物在血漿內半衰期長達24h,故用藥方法為每週2次,每次2.5mg,月經第一天及第四天服用,以後每週服藥時間固定不變,6個月為一療程。

  內美通治療內異症優於達那唑,副作用較達那唑輕,複發率低,妊娠率高,且服法簡便。但價格較貴。

  (6)GnRHa(諾雷得、達菲林等),是近年來治療內異症安全有效的新藥,為人工合成的天然GnRH類似物。正常情況下,GnRH以微量脈衝式從下丘腦釋放,與垂體表面的受體結合,形成受體―配體複合物,經內化運輸到細胞內,刺激垂體釋放LH和FSH。人工合成的GnRHa與垂體促性腺激素受體親和力較正常GnRH強100倍。

  故用藥後,開始階段短期內,因絕大部分受體被佔領和內化,血漿FSH、LH及E2一過性增加約持續1周左右。藥物持續作用大約10~15天左右之後,垂體表面受體量急劇減少,這種現象即為受體下調作用,從而LH水平顯著下降,稱藥物性垂體切除,最終使卵巢類固醇激素減少。

  由於GnRHa是一種緩釋劑,可恆定向血液中釋放GnRH,故有效地抑制垂體―卵巢系統,使血清E2的水平維持在絕經期後水平(給藥後15天,E2<50pg/ml),使子宮內膜萎縮。一般停藥後75天排卵,90天恢復月經。GnRHa治療內異症療效好,可使患者臨床症狀完全緩解,病灶明顯縮小。GnRHa治療內異症改善率為85%~90%,腹腔鏡下病灶改善率為50%~80%,妊娠率為40%~60%,複發率為16%~59%。但該藥價格昂貴。

  GnRHa藥物副作用少,主要是雌激素水平過低引起類似絕經期綜合徵表現及骨質丟失、乳房變小、陰道乾燥、出汗、潮熱、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嚴重程度因人而異,但一般患者均能耐受,多於停藥後恢復。該藥無達那唑、內美通所引起的體重增加、痤瘡、肝功損害等副反應。

  長期應用GnRHa所致的嚴重低雌狀態(E2<20pg/ml)可能引起鈣代謝異常,從而增加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大多數患者停藥後即可恢復。

  對需要12個月或更長時間重複治療的復發病例,為消除這一副作用,可採用反向新增治療,即在GnRHa應用的同時加用小劑量雌激素或雌、孕激素替代療法(HRT),使E2濃度維持在30~45pg/ml,既不刺激病灶生長,又可維持正常骨代謝,使血清中骨代謝指標維持在正常範圍。從而可以維持治療或延長治療時間。

  上述這些藥物都是暫時緩解症狀,控制病情,一但停藥一段時間,病灶會逐漸回覆原狀,沒有任何藥物能根治此病,且費用昂貴,因此只適用於年輕還有生育需要的病人。

  2、手術治療

  對於侷限性的肌腺瘤,只要手術將肌腺瘤切除即可,子宮可以保留,部分病例可採用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瘤切除的微創術式。如果是瀰漫性的子宮腺肌症,可以手術將子宮壁切薄,再給予術後藥物治療,是有機會受孕的,不過一段時間仍有復發的可能。近年來,也有采用子宮動脈栓塞介入治療子宮腺肌症並獲得成功的報道。以上這些保留子宮的手術方法適用於有生育需求的病患。

  至於35歲以上、已完成生育任務、苦於嚴重痛經或經血過多影響生活品質的病人,手術切除子宮是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治療療法。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開始用宮腔鏡治療子宮腺肌症,挖除子宮內膜後月經大大減少,有的不再來了,痛經也明顯見好。

  3、懷孕

  孕期卵巢排卵被抑制,不來月經,對於子宮腺肌症病灶本身即具有治療作用。對於想生育的年輕病患,最好趁保守療法仍有效未復發之際,趕快嘗試受孕,仍有機會成功懷孕的。有報道統計,腹腔鏡下病灶挖出術+體外助孕,治癒率達到95%。

  七、子宮腺肌症會癌變嗎?

  子宮內膜異位症(EM)惡變的發生率以往認為0.7%%~1.0%,最近認為≥2.5%。通常認為,子宮腺肌症和子宮肌瘤一樣,很少癌變。

  八、如何預防子宮腺肌症?

  子宮腺肌症的預防尚缺乏有效措施。但及時發現和治療生殖道狹窄或梗阻性疾病,少生育,少做人工流產或刮宮術,有可能減少其發病機會。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