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外科 主任醫師 孔令玉

  隨著現代醫學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對於難治性複雜性肛瘻及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的影像學、病理學診斷逐漸受到關注和改進。從影像結合病理角度,提出囊源性肛瘻的型別概念,利於術前診斷、手術路徑制定和預後復發的預知,減少誤診誤治及糾紛發生。

  一般性肛瘻成因,是由於機體抵抗力下降和或肛管區域性受損,致病菌侵入,引起肛隱窩內肛腺化膿性感染,沿自然組織間隙擴散蔓延,形成膿腔,急慢性遷延,形成瘻管及竇道,稱為腺源性肛瘻。一般情況下,內口、外口、瘻道都較明確,手術治療困難較小,一次手術複發率較低。

  臨床實踐遇到少部分肛瘻及膿腫病例,一次及再次手術治癒很困難,雖然切開切除引流較好,遠端或深部瘻道不能很好閉合。我們通過術前MIR三維成像檢查發現,此類病變呈現不規則囊性變,特別是液性區邊緣有明顯的囊壁邊界跡象,而普遍腺源性肛瘻或膿腫液性邊緣呈現模糊不清;而且連續圖片電影動畫可以觀察到囊腔沿肛管直腸與盆腔間隙內分佈狀況。手術中可以看到明顯的囊腔及囊壁,觸控囊壁手感光滑、堅硬、有囊腔分隔及腱索物。內口一般位於肛管後、前方齒線位,內口較大,直接與囊腔相通;或者找不到內口,切開發現囊壁與肛管有1cm左右的距離;上端腸壁還可以發現內口,一般為囊壁感染擴張突破至直腸繼發口。病理學檢查囊壁可以發現上皮組織,說明此類肛瘻在發病前就已存在囊性腫物。

  我們認為此類肛瘻成因是:肛管直腸周圍發病前具有先天或後天形成的囊性病變,自然擴大和受排便、坐立等內外間隙壓力變化因素的影響,沿壓力和間隙趨向移動,部分囊壁組織蔓延到肛管直腸連線的薄弱處(後、前中部齒線位),繼發腸道細菌感染,逆向形成囊內膿腫,壓力增大時向肛管直腸破潰形成肛瘻;或者感染控制形成盲瘻。

  它的病理生理變化特徵:與普通腺源性肛瘻形成有發展趨向相反之處。即:普通腺源性肛瘻是因肛管內肛腺感染,向周圍間隙擴散形成膿腫及瘻道。而囊源性肛瘻是未發生感染的囊腫,沿組織間隙擴張蔓延,至肛管直腸薄弱部位,繼發感染,形成囊內膿腫及瘻道,因感染炎症反應,瘻道呈現較堅硬纖維殼和內壁。

  而且臨床上經常發現排便困難、肛門腫脹不適感(但沒有肛瘻膿腫症狀)的患者,查體及MIR發現肛管直腸周圍囊腫病變,術前影像及術中探查與囊性肛瘻病變相類似,也有趨向肛管直腸薄弱間隙囊腫組織,只是未感染的囊腫囊壁可以滑動,未形成纖維支架外殼,易於完整剝離切除囊壁,術後病理:皮樣囊腫、上皮樣囊腫等。切除後不發生感染,所以一般不會形成瘻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