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科 副主任醫師 王宗華

  一、頸源性頭痛

是指由頸椎和/或頸部軟組織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病損所引起的以慢性頭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綜合徵,疼痛性質是一種牽涉痛。在頭枕部、頂部、顳部、額部、眼眶區或者上述區域同時出現的鈍痛或痠痛。頭痛的同時伴有上頸部疼痛、頸部壓痛、頸部僵硬、或活動時上頸部疼痛、活動受限,多有頭、頸部損傷史。

  1983年Sjaastad提出頸源性頭痛的概念。1990年國際頭痛委員會頒佈頸源性頭痛的分類標準。1995年Bogduk指出頸椎退行性變和肌肉痙攣是直接原因。也可稱為頸神經後支源性頭痛。亦有將頸源性頭痛稱為高位神經根性頸椎病。頸源性頭痛已經在臨床被廣為接受。早期關於頸源性頭痛的描述是幾乎完全侷限於一側的中到重度頭痛,始於頸部或枕部,最後可擴散至前額和顳部。間歇性發作,早期持續時間不等,以後發作愈發頻繁,疼痛時輕時重。臨床症狀和體徵顯示頸部受累。

  二、頸源性頭痛的解剖學分類

  根據神經根的不同受累部分進行分類:

  1、神經源性疼痛:神經根的感覺根纖維受刺激。

  2、肌源性疼痛:腹側運動神經根受刺激。

  三、頸源性頭痛的機制:

  1、頸源性頭痛的炎性機制

  (1)高位頸神經的分支容易受到椎骨突起及肌肉在附著處的刺激及損傷。壓迫和刺激這些神經時在頭皮上可出現感覺減退、過敏或感覺缺失。

  這些頸神經的感覺纖維支配範圍可向前延伸到前額部、顳部、眶下部,受卡壓或炎症刺激時可出現牽涉性頭部疼痛、耳鳴、眼脹以及嗅覺和味覺改變,類似鼻竇、耳部或眼部疾病的表現。另外,第1、2、3頸神經離開椎管後穿行在柔軟的肌肉組織內,當軟組織發生炎症、缺血、損傷、壓迫或刺激神經時,引發頸源性頭痛。

  (2)Martelletti在實驗中發現頸源性頭痛患者的血清IL-1β和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明顯高於無先兆偏頭痛患者和健康人,

2、會聚理論與頸源性頭痛的發病

認為頸源性頭痛的發生是高位頸神經所支配的結構發生病損而引起的高位頸神經傷害性感覺資訊的傳入,通過高位頸神經傳入纖維之間及高位頸神經與三叉神經傳入纖維的中樞會聚,使傷害感受性輸入產生紊亂而形成的一種牽涉痛。

  四、頸源性頭痛的治療:

  (一)一般性治療

  對於病程較短,疼痛較輕的患者可採取休息、頭頸部物理治療,同時口服非甾體抗炎藥。

  (二)神經阻滯注射療法

  在相應的病灶區注射消炎鎮痛藥物,既有診斷作用,又起到治療作用。無論是急性發作期還是慢性期,注射治療都是緩解疼痛的有效手段。對神經阻滯試驗陽性者均適用。

  注射治療要堅持個體化原則,注射治療前,仔細分析病情,確認具體病灶部位。有針對性地為其制定注射治療方案。並且在治療過程中不斷給與評估和驗證。當初次或開始的兩次注射治療效果不佳時,應及時再次診斷和調整治療方案。近年推薦綜合治療,即區域性神經阻滯+藥物+非藥物。

  (三)神經毀損治療

  經各種非手術治療無效者,經患者同意,可採用在影像引導下行微創消融阻滯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