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科 主治醫師 段瑞

       頸源性頭痛的提出
  1983年Sjaastad提出頸源性頭痛的概念。1990年國際頭痛委員會(InternationalHeadacheSociety,IHS)頒佈頸源性頭痛的分類標準。1995年Bogduk指出頸椎退行性變和肌肉痙攣是直接原因。認為也可稱為頸神經後支源性頭痛。亦有將頸源性頭痛稱為高位神經根性頸椎病。頸源性頭痛已經在臨床被廣為接受。
  頸源性頭痛的定義
  1、在頭枕部、頂部、顳部、額部或眼眶區或者上述區域同時出現的鈍痛或痠痛。
  2、頭痛的同時伴有上頸部疼痛、頸部壓痛、頸部僵硬、或活動時上頸部疼痛、活動受限。
  3、多有頭、頸部損傷史。
  頸源性頭痛的機制
  1、頸源性頭痛可產生於頸部肌肉組織、神經根,特別是前根受到壓迫或炎症侵襲時可引起反射性頸部肌肉痙攣。
  2、持續性肌肉慢性痙攣引起組織缺血、代謝產物聚集、代謝的終末產物引起肌筋膜炎、疼痛,並可直接刺激在軟組織內穿行的神經幹及神經末梢產生疼痛。
  3、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肌肉持續收縮以維持某種工作姿式,使該處肌肉供血減少,繼發肌肉痙攣,同時使該處韌帶、肌筋膜發生損傷。
  4、長時間的腦力或體力勞動,在全身各部位中最容易引起頸部神經-肌肉緊張,這也是青少年頸源性頭痛的常見的解剖學原因。

  頸源性頭痛的臨床表現
  患者發病年齡多在20-60歲,發病年齡趨向年輕化。女性多見。
  早期多為枕部、耳後部、耳下部不適感,以後轉為悶脹或痠痛感,逐漸出現疼痛,疼痛部位可擴充套件到前額、D部、頂部、頸部。隨病程進展,疼痛逐漸加重,持續性存在,緩解期縮短,發作性加重。
  在伏案工作者中發病率較高,常導致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情緒低落、煩躁、易怒、疲勞、生活和工作質量明顯降低。
  耳下方頸椎外側和乳突下後方明顯壓痛。
  病程較長者有頸後部、D部、頂部、枕部壓痛點。
  部分患者觸覺、針刺覺減弱,或患側嗅覺、味覺和舌頰部感覺減退,或壓頂試驗和託頭試驗呈陽性,或無明顯體徵。
  X光檢查可見頸椎退行性變,或頸椎間孔狹窄、椎體前後緣增生、棘突增寬變厚、棘上韌帶鈣化。
  CT多無特殊變化,少數可見頸椎間盤突出,與疼痛部位及疼痛程度不一定有關。
  臨床實踐中頸源性頭痛診斷
  1、上部頸椎旁、乳突下後部、及頭部壓痛點是診斷頸源性頭痛的重要依據。
  2、頭頸部的外傷史
  3、疼痛範圍符合分佈規律
  4、神經根刺激症狀
  5、影像學特點:對診斷晚期患者並不困難,但早期患者常不易見到異常表現。
  頸源性頭痛的治療
  1、休息
  2、牽引間斷頸椎牽引、連續頸椎牽引等。

  3、藥物治療辨證選用中藥頸痛顆粒、根痛平顆粒、正天丸、葛川頭痛湯等內服;外用辣椒鹼軟膏、溫熱止痛貼等。
  4、手法治療理筋整脊療法、點穴療法、刮痧療法等。
  5、物理治療紅外線照射、超聲波療法、微波治療、奈米灸貼經穴生物電激越療法、經皮電刺激療法
  6、頸部神經阻滯和注射治療
  7、睡眠枕療法枕頭的高低、軟硬、形狀、內容物等對睡眠時的頸椎有直接影響,選擇一個合適的符合頸椎生理的枕頭對治療頸源性頭痛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