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副主任醫師 徐耀銘

  慢性顱內動脈閉塞我們要重視,因為約10%的腦梗死都是由顱內血管閉塞所致,它還可以導致腦梗死的年復發風險達到3.6~22%.究其病因最常見於動脈粥樣硬化性,其他還可見於心源性栓塞、血管夾層、動脈炎症等。究其機制為慢性顱內動脈閉塞後低血流動力學變化。
  認識這類疾病首先我們要知道顱內動脈慢性閉塞如何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及神經影像學。頭顱CTA、MRA對顱內動脈閉塞有較高的特異性及敏感性,但是時間解析度太低,不能動態評估側支代償的狀況。DSA全腦血管造影仍然是診斷顱內動脈閉塞的金標準,有很好的時間及空間解析度,可以動態觀察顱內動脈閉塞部位、形態及側支代償情況,指導進一步的治療策略。
  顱內動脈閉塞要進行腦側支迴圈評估:
  腦側支迴圈是指當大腦的供血動脈嚴重狹窄或閉塞時,血流通過其他血管(側支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達缺血區,從而使缺血組織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償。多項研究提示側支迴圈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急性腦大血管閉塞的介入治療。
  目前最佳病變評估意見:
  1、應積極開展慢性顱內動脈閉塞的診斷;
  2、頭顱CTA/MRA是篩選非急性顱內大動脈閉塞的無創性手段,有較高的空間解析度,但時間解析度較低;

  3、DSA是診斷慢性顱內動脈閉塞的金標準,有較高的時間及空間解析度;4)慢性顱內大動脈閉塞的評估應包括閉塞部位、閉塞端形態、閉塞長度及閉塞遠端血管床等解剖學的評估;5)顱內大動脈閉塞還應進行功能性評估,如灌注評估、半暗帶評估等,只有那些存在可挽救腦組織的慢性顱內大動脈閉塞患者才有可能從血管開通治療中獲益;6)一些新興的影像學技術(如HR-MRI)對於慢性顱內動脈閉塞的診斷及進一步的開通治療有指導意義。

  目前最佳治療意見:
  1、藥物治療仍是基礎治療措施;有症狀的慢性顱內動脈閉塞的患者,經過強化內科治療仍然有症狀惡化或反覆的,灌注評估及側支迴圈評估發現患者有失代償,開展顱內外動脈搭橋治療可能是有益的。但這仍然是一種有較高圍手術期風險的有創治療,手術應該在有經驗的中心開展;
  2、症狀性慢性顱內大動脈閉塞的患者,經過強化內科治療仍然有症狀惡化或症狀反覆發作,灌注評估及側支迴圈評估發現患者有失代償,採取血管內介入開通治療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這雖然是一項微創的治療方法,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圍手術期併發症風險。
  慢性顱內動脈閉塞的預後:
  1、慢性顱內動脈閉塞是卒中復發及預後不良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加強非急性顱內大動脈閉塞變的診斷與治療;

  2、非急性顱內大動脈閉塞的好發部位在前迴圈為大腦中動脈、頸內動脈顱內段,在後迴圈最常見的部位為基底動脈,最常見的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性;

  3、非急性顱內大動脈閉塞導致卒中復發的主要機制是閉塞遠端的腦血流低灌注,因此,以改善低灌注為目標的治療措施有助於減低非急性顱內大動脈閉塞患者卒中的復發及致殘率。
  總之,慢性顱內大動脈閉塞的導致的缺血梗死/腦缺血發作的患者中很常見,也是卒中高復發及預後不良的重要危險因素。近年發展起來的血管內治療,由於其微創性,因此血管內治療可能成為慢性顱內大動脈閉塞開通的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是血管介入開通治療的適應證、開通的時機、開通的器械及開通技術等仍缺乏統一的規範和標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