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大多數屬海綿狀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常在成年人出現症狀,女性為多,肝血管瘤是肝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術前大多數病例都能得到確診,絕大多數無症狀,少數因腫瘤較大而出現肝區不適,如有增大趨勢,或者位於肝包膜下,有大出血可能,危及生命,應儘早治療。
腫瘤見於肝臟任何部位,常位於包膜下,多為單發(約,%為多發),腫瘤直徑多小於,cm,但亦可小至數mm,個別大至,cm者,腫瘤表面呈暗紅或紫色,外有包膜,切面呈海綿狀,有時血管瘤內可見血栓形成和瘢痕,偶有鈣化,顯微鏡下血管瘤是一內壁為不同大小的扁平內皮細胞的血管管道構成的空隙網,其中含紅細胞,有時可見新鮮的機化血栓,腫瘤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
肝血管瘤的病因學:
肝血管瘤是肝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佔肝良性腫瘤的,%,高齡女性多見,大多為海綿狀血管瘤,極少為毛細血管瘤及血管內皮瘤,多次多次妊娠及口服避孕藥多見,病變可單發,也可多發,多見於肝右葉後段
病理改變為腫瘤被複結締組織診斷被膜,與周圍肝組織分界清楚,由充滿血液的血管囊腔構成,囊腔間有纖維性間隔,囊腔壁襯以扁平內皮細胞,腫瘤可發生纖維化,鈣化及血栓形成。
肝血管瘤的臨床表現:
小的病變多無症狀,經體檢超聲發現,較大的病變可造成上腹不適或觸及包塊,巨大血管瘤可使肝臟顯著增大,臨床獲得表現,<,cm者多無症狀,常於體格檢查作腹部超聲時偶然發現發表;,cm以上者約,%伴腹部不適,肝腫大,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肝血管瘤常含機化血栓可能反覆血栓形成造成腫瘤腫脹,引起glisson′s包膜牽拉脹痛,腫塊軟硬不一,有不同豐富程度的可壓縮感,少數呈堅硬結節感,腫塊很少自發破裂,肝功能一般正常,大血管瘤罕見的綜合徵為消耗性凝血障礙,血小板減少及低纖維蛋白血癥。
肝血管瘤的輔助檢查:
超聲表現:
顯示肝內均質,強回聲病變,邊界大多清楚,或病變區內強回聲伴不規則低迴聲,病變內可顯示擴張的血竇
CT表現:
(1)平掃:肝內低密度區,輪廓清楚,密度均勻或病變區內有更低密度區,代表血栓機化或纖維分隔,少數可見到鈣化。
(2)增強掃描:
①早期病變邊緣顯著強化呈結節狀或“島嶼狀”,密度與鄰近腹主動脈相近,明顯高於周圍肝實質密度,持續時間超過,分鐘。
②隨著時間延長,增強幅度向病變中央推近,而病變的低密度區相對變小。
③延時掃描病變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平掃時病變內更低密度無變化)。
增強掃描是診斷肝海綿狀血管瘤的重要方法,具有特徵性表現,診斷正確率可在,%以上,一般典型表現出現在動脈早期,即注藥後,~,秒,因此強調正確的檢查技術,即快速,團狀注射造影劑,快速掃描,適時延時掃描,否則,因未見到特徵性表現易造成誤診或漏診。
同位素,mCT肝血池掃描及肝血管造影檢查有助於肝血管瘤的緊密診斷,表現為無腫瘤染色,邊緣清楚銳利,血管瘤顯影時間較長。
MRI:T,影象呈低訊號強度,T2弛豫時間延長,表現為高訊號強度組織。
肝血管瘤的鑑別診斷:
海綿狀血管瘤主要組織與肝內惡性腫瘤的鑑別。
肝細胞癌:一般有肝炎,肝硬變病史,AFP可為陽性,靜脈增強掃描有助鑑別。
肝轉移瘤:部分肝內轉移瘤增強掃描可表現邊緣強化,類似血管瘤早期表現,但延時掃描呈低密度可資鑑別。
肝膿腫:一般病變周圍界限不清,模糊,膿腫周圍可見低密度暈環,典型的病變周圍強化,病變內氣體存在,需主要結合臨床外科表現。
肝血管瘤發展緩慢,預後良好,是否需要手術治療取決於腫瘤的生長速度及臨床症狀,而非腫瘤的絕對大小,大多數已確診而無症狀的病人,可門診定期複查,無需特殊處理,對於有症狀的肝血管瘤及直徑大於8cm的肝血管瘤建議及早手術治療,肝血管瘤的治療方法較多,包括手術,介入治療,硬化劑注射以及腹腔鏡血管瘤切除術等,雖然外科手術專案有一定風險,但它是治療基礎肝血管瘤最直接和最徹底的手段,由於肝血管瘤往往為多源血供,介入治療及硬化劑注射治療往往效果較差,容易復發。對不能手術切除的有症狀的巨大肝血管瘤,還可考慮採用原位肝移植術,目前,對於藥物治療肝血管瘤,療效較差。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