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外科 副主任醫師 林耀東

        疾病分類
  根據遺傳方式不同,可分為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和常染色隱性多囊腎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型多囊腎,發病於嬰兒期,臨床較罕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型多囊腎,常於青中年時期被發現,也可在任何年齡發病。

   ADPKD是一種最常見的單基因遺傳性腎病,發病率1/1000~1/4000,發病年齡多在30~50歲,故既往又稱之為“成人型多囊腎病”,實際上該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甚至胎兒,故“成人型”這一術語並不準確,現已廢用。ADPKD除累及腎臟外,還可伴有肝囊腫、胰腺囊腫、顱內動脈瘤、心臟瓣膜異常等,因此,它也是一種系統性疾病。目前已經明確引起多囊腎病的突變基因主要有PKD1HE PKD2兩種。60歲以上患者將有50%將發展至終末期腎衰竭,佔終末期腎衰竭病因的5~10%。
  ARPKD是一種隱性遺傳性腎病,一般在嬰兒期即有明顯表現,因此過去稱為“嬰兒型多囊腎病”,少部分發生於兒童或青少年。發病率約1/1萬~1/4萬,常伴有肝臟受累,表現為肝囊腫。目前已發現其發病與PKHD1基因有關。ARPKD患兒中,50%在出生後數小時至數天內死於呼吸衰竭或腎衰竭,存活至成人者主要特徵是腎集合管紡錘形擴張,進展至腎衰竭,同時伴有肝內膽管擴張、先天性肝纖維化,臨床表現為門脈高壓症。由於ARPKD是一種少見病,多發生於兒童,故本文僅介紹ADPKD。

  發病原因
  本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按其遺傳規律,代代發病,男女患病機率均等。父母一方患病,子女發病機率50%。但約有40%的患者無家族一傳十,可能為患者自身基因突變所致。
  目前已知ADPKD突變基因有兩個,按照發現前後分別命名為PKD1和PKD2。PKD1位於第16染色體短壁(16p13.3),基因長度52kb,有46個外顯子,mRNA為14kb。PKD2位於第4染色體長臂(4q22~23),基因長度68kb,有15個外顯子,mRNA約2.9kb。第3個基因(PKD3)可能存在,但尚未在染色體上定位和克隆。PKD1和PKD2的蛋白表達產物分別成為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迄今報道的PKD1和PKD2基因突變形式分別為81中和41種,包括錯義突變、無義突變、剪下錯誤、缺失、插入和重複等。
  發病機制
  二次打擊學說
  Qian等在1996年提出了體細胞等位基因突變學說,即“二次打擊(two-hit)”學說。該學說認為多囊腎病小管上皮細胞遺傳了父代的PKD突變基因(生殖突變),基因型為雜合子,此時並不引起多囊腎病,只有在感染、中毒等後天因素作用下,雜合子的正常等位基因也發生了突變(體細胞突變),即“二次打擊”,丟失了正常單倍體,個體才發生多囊腎病。根據“二次打擊”學說,第2次基因突變發生的時間和部位決定了腎囊腫發生的時間和部位。目前認為PKD1基因較PKD2更易發生突變,因此PKD1基因突變導致的多囊腎病發病率高,起病早。此外,也有可能PKD1和PKD2基因同時發生突變,這一現象稱為“交叉雜合性”,即在生殖細胞PKD1基因突變基礎上發生了體細胞PKD2基因的突變或單一個體同時發生PKD1和PKD2基因的突變。這種交叉雜合性突變患者較單一基因突變者病情更重。

  螺旋區-螺旋區相互作用假說
  多囊蛋白1分佈於細胞膜表面,細胞外區有與海膽精子的卵膠受體同源的區域,啟用該區域後發生頂體反應,調節離子通道轉運活性;多囊蛋白2分佈於內質網和細胞膜,兩者通過C端的螺旋區,發生螺旋區-螺旋區相互作用,作為受體共同感知胞外配體的刺激,以陽離子作為第二信使將訊號通過共同途徑傳至細胞核,調節細胞的增殖、分化和遷移,保證產生和維持正常腎小管形態。因此,兩種多囊蛋白中的任何一種發生突變,都會導致訊號產生及傳導通路的異常,在人類和鼠類引起病理改變相同的多囊腎病,這就是螺旋區-螺旋區相互作用學說。
  纖毛在多囊腎病發病中的作用
  纖毛存在於大多數細胞表面的一種細長的管狀結構,按結構和功能分為初級纖毛以及運動纖毛兩種,具有運動和感知外界訊號的功能。研究表明,多囊腎病是一類纖毛相關疾病。腎臟纖毛由腎小管上皮細胞伸入腎小管腔,與尿液直接接觸,其功能主要是作為機械感受尿流刺激。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共同表達在腎臟纖毛並形成多囊蛋白複合體,將機械刺激轉成化學訊號,細胞鈣離子內流增加,調節細胞週期和分裂。腎臟纖毛結構及結構異常或PC1和PC2結構及功能障礙均可導致腎囊腫性疾病的發生。
  綜上所述,遺傳突變基因是雜合子,在毒素、感染等環境因素“二次打擊”下,體細胞發生突變,引起纖毛或多囊蛋白結構和功能異常,細胞週期調控和細胞內代謝障礙,上皮增殖,形成微息肉,阻塞腎小管管腔;基底膜成分異常,細胞極性改變,小管細胞細胞腔膜面分泌液體增加;同時新生血管形成增多,為不斷增殖的細胞提供營養。以上這些表型異常使囊腫襯裡上皮細胞不斷增殖,囊腫進行性增大,產生了類似良性腫瘤的生物學行為,最終導致疾病進展和腎功能喪失。
  臨床表現
  ADPKD是一種累及全身多個系統的疾病,其臨床表現包括腎臟表現和腎外表現。
  腎臟表現
  (1)、腎囊腫:ADPKD患者的很多症狀都與腎囊腫的發展密切相關。腎臟皮質、髓質存在多發液性囊腫,直徑從數毫米至數釐米不等,囊腫的大小、數目隨病程進展而逐漸增加。男性患者腎囊腫增大的程度高於女性患者。
      (2)、疼痛:背部或肋腹部疼痛是ADPKD患者最常見的症狀。隨年齡及囊腫增大症狀逐漸明顯,女性更為常見。急性疼痛或疼痛突然加劇常提示囊腫破裂出血、結石或血塊引起的尿路梗阻和合並感染。慢性疼痛多為增大的腎臟或囊腫牽拉腎被膜、腎蒂,壓迫鄰近器官引起。巨大肝囊腫也可引起右肋下疼痛。
  (3)、出血:90%以上的患者有囊內出血或肉眼血尿。多為自發性,也可發生於劇烈運動或創傷後。引起血尿的原因有囊腫血管破裂、結石、感染或癌變等。一般血尿均有自限性,2~7天可自行消失。若出血持續1周以上或患者年齡大於50歲,需排除癌變可能。
  (4)、高血壓:是ADPKD患者最常見的早期表現之一。腎功能正常的年輕ADPKD患者中,50%血壓高於140/90mmHg,而在終末期腎病患者中幾乎100%患有高血壓。血壓高低與腎臟大小、囊腫多少呈正比關係,且隨年齡增大不斷升高。
  (5)、腎功能損害:早期腎功能損害常表現為腎臟濃縮功能下降。大部分患者在囊腫增長的40~60歲年可維持正常腎功能;一旦腎功能開始下降,其腎小球濾過率下降速度每年約為4.4~5.5ml/min,從腎功能受損發展至終末期腎病時間約為10年。
  (6) 其他:20%ADPKD患者常合併腎結石,多為尿酸和(或)草酸鈣結石。泌尿道和囊腫感染是常見併發症,逆行感染為主要途徑。和普通人群相比,ADPKD患者腎細胞癌的發病年齡更早,症狀明顯,且易發生雙側肉瘤樣多中心轉移灶。
  腎外表現
  除腎臟外,ADPKD還可累及消化道、心血管、中樞神經以及生殖系統等。腎外病變可分為囊性和非囊性兩種。
  囊性病變是指囊腫累及肝、胰、脾、卵巢、蛛網膜及松果體等器官,其中肝囊腫發生率最高。肝囊腫隨年齡增大而逐漸增多,極少影響肝功能,但囊腫體積過大可引起疼痛。
  非囊性病變包括心臟瓣膜異常、結腸憩室、顱內動脈瘤等。其中顱內動脈瘤危害最大,是導致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見於8%ADPKD患者,家族史陽性患者發生率可達22%。多數患者無症狀,少數患者出現血管痙攣性頭痛,隨著動脈瘤增大,動脈瘤破裂的危險性增加。
  診斷
  主要依據家族史、臨床表現以及輔助檢查確立診斷,其中60%ADPKD患者有明確的家族史,臨床表現如前所述,確診需作影像學檢查和基因診斷。
  家族遺傳史
  ADPKD具有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特徵,即代代發病,男女發病率相等,患者基因為雜合子,外顯率100%,但僅60%患者有明確家族史。
  臨床診斷標準
  主要標準:①腎臟皮髓質瀰漫散佈充滿液體的囊腫;②明確的多囊腎家族遺傳史。
  次要標準:①多囊肝;②腎功能衰竭;③腹壁疝;④心臟瓣膜病變;⑤胰腺囊腫;⑥腦動脈瘤;⑦精囊腺囊腫;⑧眼瞼下垂。
  如具有兩項主要標準以及1項次要標準,臨床即可確診ADPKD。如僅有第1項主要標準,無家族遺傳史,則要有3項以上的次要標準,才能確診ADPKD。
  影像學檢查
  1、超聲檢查:是ADPKD首選診斷方法。其主要超聲表現為腎體積明顯增大、腎內多個大小不等的囊腫與腎實質回聲增強。彩色多普勒超聲表現:腎臟各囊壁間有花色血流,分佈雜亂。腎血流量減少,阻力指數升高。夠用高敏度超聲可發現直徑0.2cm的微小囊腫,因此超聲也常作為產前診斷和ADPKD直系親屬篩查的方法。定期採用超聲檢測ADPKD患者腎臟體積大小、血管血流量及阻力指數,有利於臨床監測疾病進展、確定治療時機、評價療效以及預測疾病轉歸。
  Ravine等1994年提出了一下B超診斷標準:有家族遺傳史的30歲以下患者,單側或雙側腎臟有2個囊腫,30-59歲患者雙側腎臟至少2個囊腫,60歲以上患者雙側腎臟至少各4個囊腫;如果同時伴有其他腎外表現,如肝囊腫等,診斷標準可適當放寬。此診斷標準敏感性97%,特異性90%,如無家族遺傳史,每側腎臟有10個以上囊腫,並排除其他腎囊腫性疾病方可診斷。
  (2)計算機斷層掃面(CT)和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精確度高,可檢出0.3~0.5cm的囊腫。用MRI檢查腎臟體積,計算囊腫與正常腎組織截面積比值敏感地反映ADPKD疾病進展,可作為觀察藥物療效的指標。
  (3)基因診斷 目前多用於囊腫前和產前診斷,以及無ADPKD家族遺傳史,而與其他囊腫型疾病鑑別困難者。主要包括基因連鎖分析、微衛星DNA檢測和直接檢測基因突變等技術。
  鑑別診斷
  遺傳性腎囊腫性疾病
  1、ARPKD 一般發病較早,多在嬰幼兒期發病,合併先天性肝纖維化,導致門脈高壓、膽道發育不全等。發生於成人時,臨床上常與ADPKD很難鑑別,可行肝臟超聲、肝活檢鑑別,突變基因檢測可確定鑑別。
  2、髓質囊性腎病(medullary kidney disease,MCKD)常染色顯性遺傳,發病率較低。多於成年起病,腎臟囊腫僅限於髓質,腎臟體積縮小。B超、CT檢查有助於診斷。
  3、結節性硬化(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除雙腎和肝臟囊腫外,還可出現面板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惡性上皮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面部血管纖維瘤和色素減退斑等。臨床主要表現為驚厥、反應遲鈍,可與ADPKD鑑別。
  4、von Hippel-Lindau病(VHL病)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雙腎多發囊腫,常伴腎臟實體瘤(如腎細胞癌、嗜鉻細胞瘤等)、視神經和中樞神經瘤,可與ADPKD鑑別。不伴實體瘤的VHL病與ADPKD相似,需要檢測突變基因加以鑑別。
  5、I型口-面-指綜合徵(orofaciodigital syndrome type 1)這是常見的X連鎖顯性疾病。男性不能存活,女性患者腎臟表現與ADPKD很難區分,但腎外表現可供鑑別。I型口-面-指綜合徵患者有口腔異常:舌帶增寬、舌裂、顎裂、脣裂、牙齒排列紊亂,面部異常如鼻根部增寬、鼻竇、顴骨發育不良和手指異常。
  非遺傳性囊性腎病
  1、多囊性腎發育不良 是嬰兒最常見的腎囊腫性疾病。雙側病變嬰兒不能存活,存活者多為單側病變。與ADPKD的鑑別通常較易,發育不良的一側腎臟不滿囊腫,無泌尿功能,對側腎臟無囊腫,常代償性肥大或因輸尿管梗阻而出現腎盂積水。
  2、多房性囊腫 多房性囊腫是一種罕見的單側受累的疾病,在正常腎臟組織中存在孤立、被分隔為多房的囊腫,有惡變可能。其特徵為囊腫被分割為多個超聲可透過的房隔。
  3、髓質海綿腎 髓質集合管擴張形成囊腫,排洩性尿路造影的典型表現為腎盞前有刷狀條紋和小囊腫,可與ADPKD鑑別。
  4、單純性腎囊腫 單純性腎囊腫的發病率隨年齡而上升,該病無家族史,腎臟家族體積正常,典型的腎囊腫為單腔,位於皮質,囊腫周圍通常無小囊腫分佈,無肝囊腫等腎外表現。一般無症狀,呈良性經過,通常不需要治療。
  5、獲得性腎囊腫 見於腎功能衰竭長期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時間10年以上者90%併發腎囊腫,無家族史,一般無臨床症狀。須警惕獲得性囊腫併發惡性腫瘤。
  疾病治療
  儘管今年來ADPKD發病機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步,但迄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主要治療措施是控制併發症,延緩疾病進展。ADPKD的治療原則為:降低患病個體出生率,及早診斷,加強患者教育,定期檢查,積極控制併發症,對於終末期腎病患者及時採取腎臟替代治療。
  一般治療
  注意休息,忌吸菸,忌飲茶、咖啡及含乙醇飲料,忌巧克力,有高血壓時低鹽飲食,病程晚期推薦低蛋白飲食。大多數患者早期無需改變生活方式或限制體力活動。當囊腫較大,應避免劇烈體力活動和腹部受創。患者應定期隨訪。
  控制併發症
  1、 疼痛 部分患者的疼痛為一過性,可先觀察。若疼痛持續或較重可予止痛劑,但一般止痛劑效果較差。如果疼痛嚴重,止痛劑不能緩解且影響患者生活時,可慎重考慮手術治療。
  2、 出血 有3種情況:一是囊內出血,患者有突發的疼痛,但無肉眼血尿。二是囊腫出血與尿路想通,出血到一定程度即破入尿路,排出體外,出現肉眼血尿;三是腎包膜下出血,量大,無血尿,血壓可下降。除積極針對血尿產生原因如囊腫增大,高血壓、泌尿系統及尿路結石等治療外,臥床休息十分重要,常用的止血藥作用不大,甚至會形成血塊,導致尿路梗阻或誘發感染。極少數出血量較大的患者需要輸血治療。已行血液透析患者若反覆發作血尿,應選用小分子或無肝素透析。對於出血量大,內科治療無效者,可慎重考慮血管造影,行選擇性腎動脈栓塞術或腎臟切除術。
  3、 高血壓 是ADPKD常見的併發症之一,也是促進腎功能惡化因素之一。嚴格控制血壓可延緩腎功能減退,減低病死率,目標值為130/80mmHg。高血壓早期應限鹽(2-4g/d),保持適當體重,適量運動。藥物治療首選ACEI、ARB和鈣通道阻滯劑。對於藥物不能控制的高血壓,可考慮囊腫去頂減壓手術、腎動脈栓塞術或腎臟切除術。
  4、 感染:泌尿道和囊腫感染是常見的併發症。水溶性抗生素通過腎小球濾過、近曲小管分泌,脂溶性抗生素通過囊壁彌散至囊腫。因此聯合使用水溶性和脂溶性抗生素。儘早進行致病菌培養,選用敏感抗生素,可獲得較好療效。療程1-2周,對於腎囊腫感染還需更長療程。
  腎外症狀的處理
  1、多囊肝 以減少肝囊腫體積為原則,可採用超聲引導下囊腫穿刺抽液並注入硬化劑,還可採用手術治療,如腹腔鏡囊腫去頂減壓術以及肝葉切除術。囊腫感染以囊液穿刺引流聯合抗生素(複方新諾明和喹諾酮)治療為主,療程2-3周。
  2、顱內動脈瘤 對於18~35歲有動脈瘤家族史的患者應進行MRI或血管造影。若無陽性發現,則5年後複查。若有陽性結果,應通過血管造影確定動脈瘤大小。直徑小於6mm的動脈瘤、破裂危險性小,可保守治療,每年隨訪一次。大於6mm的動脈瘤需要手術治療。動脈破裂出血者,原則上為防止再出血及腦缺血,可應用可待因止痛,禁用阿司匹林,儘早外科治療,最好在出血72小時內進行手術。25%患者動脈瘤破裂後5-14日會發生腦缺血,可酌情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或鈣拮抗劑。
  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無效者可採用手術治療去除增大囊腫,不同患者所選擇的方案應依據症狀的嚴重程度,病變程度及囊腫的數量和部位,腎功能水平以及併發症情況而定。有報道,手術可刺激囊腫生長、促進腎功能不全進展,所以應嚴格掌握指徵,僅限於藥物治療無效的劇烈疼痛和頑固性高血壓,難以控制的感染或腎移植術前為安置移植腎。方法如超聲引導下囊腫穿刺抽液術、囊腫去頂減壓術、腹腔鏡下去頂減壓術、高選擇性腎血管內栓塞術。
  腎臟替代治療
  當ADPKD進展至終末期腎病時需採用腎臟替代治療。首選血液透析,也可選擇腹膜透析,但增大的腎臟是有效腹膜透析面積下降,可影響腹膜透析效果。腎移植是ADPKD終末期腎病另一治療選擇,移植後腎存活率以及併發症發生率與其它腎移植人群相似。腎移植前有囊腫感染、反覆囊腫出血、嚴重高血壓及巨大腎突入盆腔等表現,可行腎切除術。ADPKD患者腎移植後主要併發症之一是感染,其中尿路感染最常見。因此,移植後應對感染進行仔細監測和早期治療。
  疾病預後
  影響ADPKD患者的預後因素包括基因型、性別、年齡、發病時間、高血壓、血尿、蛋白尿、尿路感染、腎臟及囊腫大小、妊娠、激素等。約50%的患者在57~73歲進入終末期腎病,進入終末期腎病的風險因素有PKD1基因突變、男性、30歲前發病、30歲前出現第1次血尿發作、35歲前出現高血壓。終末期ADPKD患者最主要死因為心血管併發症,其次為感染。
  疾病預防
  早期診斷,優生優育。
  疾病護理
  ADPKD患者飲食:①多飲水(4000ml),建議ADPKD患者飲水量4000ml左右,保持尿量在2000-2500ml。②特別推薦採用檸檬汁加入所飲的溫水中。忌飲用咖啡因過量的飲品,因為咖啡因加重細胞增殖及囊液分泌;③少吃鹽,低鹽飲食能保持較多尿量,減少腎囊腫增生及囊液分泌並減少感染及結石發生,同時有力控制高血壓和減輕高血壓的損害。④水果:早期及中期科含鉀水果(如桔子和香蕉),但若出現明顯高鉀血癥,必須限制高鉀水果攝入。⑤蛋白質:飲食中含量應控制0.7~1g/kg.d。CKD3期應低蛋白飲食,即每天蛋白攝入量為0.6kg/d。⑥其他:忌濃茶和咖啡以及辛辣食物;
  此外,推薦長時間平路上散步,游泳,慢跑,太極,瑜伽;避免劇烈運動和競技性對抗的身體撞擊運動方式;保持平常心態,避免衝突、過度興奮及悲觀情緒。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