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主治醫師 徐慶田

  髂總靜脈受髂總動脈壓迫而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液迴流障礙,稱為髂總靜脈受壓綜合徵。這是一種少見病,近年來才被認識和重視。

  1、病因病理:

  髂總靜脈受壓綜合徵是由於解剖異常所致。腹主動脈位於下腔靜脈的左側。下腔靜脈與左右髂總靜脈的匯合處在第5腰椎上緣的前面,下腔靜脈與左髂總靜脈位於骶骨岬前面凸的部位,前面有右髂總動脈經過,可壓迫左側髂總靜脈,在動脈與靜脈之間形成纖維帶,或者血管內形成內膜蹼或粘連,影響左下肢靜脈血迴流。這不僅容易引起深靜脈血栓形成,而且也易引起非炎性水腫。

  中醫認為,本病是由於溼熱下注、瘀血凝滯於經絡,以致肌肉紫黑、痛癢無時,或由於風熱溼毒相聚,或因先天不足,生育異常,加之後天久站遠行勞傷所致,或因邪客脈外,致使血流不暢,瘀血凝滯經絡而成。

  2、臨床表現與體徵

  常見的症狀是不明原因的水腫。好發於女子,這是由於女子在發育期間,腰骶部前突要比男子明顯,這個部位也是左髂總靜脈受壓的部位,腫脹以左下肢明顯,實際上是左髂總靜脈受壓迫所致,與運動無關,但與月經來潮或氣候炎熱時腫脹明顯,但無疼痛。

  3、輔助檢查:

  ⑴左股靜脈插管造影或左右股靜脈插管造影示:左髂總靜脈與下腔靜脈匯合處受右髂總動脈壓迫的壓跡;左髂總靜脈增寬,造影劑排空延緩;左髂總靜脈周圍有許多側支迴圈。

  ⑵測壓檢查:左股靜脈插管造影后,將導管繼續向腔靜脈方向插入,插至第三腰椎水平面時,即髂總靜脈受壓處的近心端,測壓並紀錄,然後將導管退出3-4釐米,即骶髂關節部位,也就是髂動脈平面的遠心端,測壓並紀錄,將左側髂靜脈2個平面測壓數比較,其靜脈壓相差19.6Pa(2cmH2O)以上,有助於診斷。

  4、辨證論治:

  本病辨證要點在於分清虛實。虛者病久,腿腫色白,腰腿i痛,經期為重,舌苔薄白,脈沉細;實者新病,肢體漫腫且堅,偶而破潰感染,紅腫熱痛為甚,脈數苔黃膩。

  ⑴溼熱下注證:肢體腫脹,偶然脹痛,月經期明顯,過後則輕,如有外傷感染則發熱,舌質紅、苔薄白、脈滑;治療宜清熱利溼、活血化瘀,方藥選用二妙散加減:牛膝、蒼朮、茯苓、赤芍、木瓜、防己、當歸、穿山甲。

  ⑵脾腎陽虛證:患肢腫脹、沉重,膝酸畏寒,倦怠乏力,納少不渴,舌質淡,苔薄白,脈緩;治療宜溫腎健脾、利溼通絡,方藥選用溫陽健脾湯加減:黨蔘、黃芪、當歸、茯苓、木瓜、薏苡仁、白F仁、藿香、丁香;如熱盛可加用雙花、公英、地丁;溼重者可加用澤瀉、車前子;血瘀重者可加用穿山甲、水蛭、土元、大黃等。

  ⑶中醫水浴方:蘇木30克、紅花30克、秦艽15克、川椒15克、乾薑15克、朴硝30克。將上藥混合後,先用涼水浸泡1個小時,加水標準應浸過幹藥材平面的5釐米左右。浸泡完畢後,用大火將其燒開。開鍋後,再改用中小火慢熬1個小時,熬的過程中,應不斷攪拌藥材,使其充分煎煮。將熬好的藥液藉助漏斗、過濾網倒入保暖瓶中。再往藥渣中添涼水按前方法熬製第二次、第三次藥液,第二、三次開鍋後煎煮時間可縮短至半個小時。將這三次煎煮所得藥液共同倒入保暖瓶中備用。將所得藥液倒入沐浴盆中,待溫度適宜後,將整個下肢沐浴於藥液中,每日2次,每次30分鐘,可促進側支迴圈,改善血運,減輕下肢腫脹。

  5、西醫治療:

  ⑴一般治療:可適當抬高患肢,外裹彈性繃帶,大腿根部(腹股溝處)經常熱敷理療,以促進下肢靜脈迴流,以及側支迴圈的建立。

  ⑵手術治療:

  ①原則:恢復左髂總靜脈血液迴流通暢;防止術後再度受到右髂總動脈壓迫。

  ②方法:

  解壓術:將右髂總動脈切斷,於左髂總靜脈後重新吻合。

  靜脈成形術:切除血管外纖維束帶的壓迫和血管內粘連,恢復靜脈圓形管腔,再於動脈、靜脈之間放個橋式墊,防止靜脈再度受壓。

  筋膜懸吊術:將動脈固定於腰大肌,藉以保護左髂總靜脈,免受壓迫。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