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外科 主治醫師 李昌亮

  通常臨床上所稱膽囊息肉,實際上是指膽囊息肉樣病變,又稱膽囊隆起性病變,是一種膽囊腔內的良性佔位性病變,以膽固醇性息肉多見,多無症狀,部分患者僅有輕微的上腹部不適或隱痛,一般認為,膽囊息肉是膽囊癌的誘發因素。該病應以手術治療為主,以非術治療為輔。

  疾病介紹

  膽囊息肉是各種膽囊粘膜良性隆起的簡稱,泛指向膽囊腔突起或隆起的病變,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無蒂,多為良性。因症狀輕微,所以該病常常造成患者延誤.目前針對膽囊息肉的處理方式主要是手術治療。

  疾病分類

  1、非腫瘤性病變:其中以膽固醇息肉最為多見,其次為炎症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及腺肌瘤等。

  (1)膽固醇息肉:膽固醇沉著是膽囊息肉的重要病因 ,腫瘤性的息肉若為單個病變 ,有臨床鑑別意義。膽固醇息肉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輕微 ,到目前為止未見有癌變報道。

  (2)炎症性息肉 :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種肉芽腫 ,直徑約5mm ,單發或多發。息肉周圍的膽囊壁有明顯炎症 ,至今尚無癌變報道。

  (3)腺瘤樣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 ,為黃色質軟的疣狀物 ,直徑約5mm ,單發或多發。有癌變可能。

  (4)腺肌瘤 :醫學上又稱為腺肌增生症 ,有瀰漫型、節段型與侷限性三種。腺肌瘤是既非炎症、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 ,也可能癌變。

  2、腫瘤性病變:此類病變中以良性的腺瘤為主 ,惡性主要為膽囊癌。

  (1)腺瘤 :多為單發,有蒂息肉 ,外形可呈乳頭狀或非乳頭狀 ,惡變率約30%,癌變機會與腺瘤大小呈正相關,是膽囊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女性比較多見,男女之比約2: 7,大多數為單發,少數多發,可發生在膽囊的任何部位,部分病例同時伴有膽囊結石,單純的膽囊腺瘤臨床上可無任何症狀。研究認為 ,膽囊腺瘤的發病率很低 ,本病雖有癌變的可能性 ,但對人群構成的威脅並不太大。

  (2)腺癌:分為乳頭型、結節型及浸潤型。前兩者為隆起性病變 ,而浸潤型不屬於膽囊息肉樣病變 。因此表現為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膽囊癌往往為早期 ,預後良好。

  發病機制及病理生理

  在正常人體膽細胞內也存在一種K-RAS和一種G-RAS兩種基因,在正常情況下,這兩種基因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狀態,在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機體免疫細胞對上述兩種基因的監控能力下降,再加上膽囊炎及膽固醇代謝異常等誘因,出現基因突變,使膽囊壁細胞發生一種異常增生現象,並向膽囊腔內生長贅生物,即膽囊息肉。

  臨床表現疾病症狀

  膽囊息肉一般症狀輕微, 甚至無症狀, 僅在偶然的B 超檢查時發現膽囊內有病變。少數患者有上腹不適、噁心嘔吐、食慾減退, 可伴有腹痛, 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 伴有向右肩背放射, 無發熱和黃疸。也可引起黃疸、膽囊炎、膽道出血、胰腺炎等。位於膽囊頸部的長蒂息肉, 可出現膽絞痛, 在炎症感染時有急性發作的表現。

  多發群體

  發病年齡為23-55週歲, 男性多於女性, 有下列情形者較易患此病:

  ( 1) 不吃早餐及很少吃早餐的、飲食不規律;

  ( 2) 經常飲酒及進食油膩食物,高膽固醇食物, 動物內臟,飲食不規律;

  ( 3) 社會生活及工作的思想壓力較大, 經常出現煩燥易怒, 情緒抑鬱, 體育活動較小;

  ( 4) 工作緊張經常熬夜及生活不規律。此外, 男性肥胖與其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而女性則無此相關性。

  診斷鑑別輔助檢查

  B超

  (1)超聲診斷敏感準確,可重複追蹤,為膽道疾患首選診斷方法。膽囊壁突起呈中強回聲以良性物多見,呈低迴聲者以惡性為多見。由此可見B超可提高對膽囊息肉良性及惡性病理分型的診斷率。

  (2) B超是一種簡便易行,準確率高,無痛苦,無損傷,比較經濟的檢查手段,可避免手術延誤及手術盲目性。

  (3)但B超檢查對本病的診斷、定性及鑑別診斷又有一定侷限性和假陰性率。如當病變小且位於膽囊頸部時,或伴有膽囊結石時易造成漏診,且對定性和鑑別亦有一定困難。

  膽囊CT

  CT的解析度高,靜脈注射膽道造影劑後顯示更清晰,有助於明確診斷及評判手術,但CT 有一定侷限性,無法檢出直徑<10mm 的息肉樣病變。

  上述2種方法可對膽囊息肉作出明確診斷及評判手術方法。

  鑑別診斷

  膽囊息肉臨床症狀無特異性,大部分患者為查體時所發現。主要依靠B超檢查診斷膽囊息肉。

  (1)如發現多發高強回聲,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徵者提示為膽固醇息肉.

  (2)位於膽囊底部的小隆起,病變中有小圓形囊泡影和散在回聲光點提示腺肌瘤

  (3)膽囊結石有強回聲,伴聲影,並隨體位移動而改變位置。

  (4)膽囊息肉與早期膽囊癌較難鑑別

  ①良性病變患者年齡多小於60歲,因而對60歲以上的膽囊息肉樣病變患者應認真排除惡變的可能性

  ②惡性病變患者常有較明確的右上腹部發作性疼痛,而良性病患者的症狀常較輕微或無任何症狀

  ③同時伴有膽囊炎,膽石症的患者發生膽囊內惡性病變的可能性較小

  ④息肉直徑大於10mm,無蒂性息肉,單發性息肉惡性病變的機會明顯增多。

  ⑤B超所見如有實質性腫塊填充膽囊,膽囊壁不規則性增厚,息肉的輪廓不規則等,常常是惡性病變的影像學特徵。

  (5) 膽囊腺瘤在B超上主要表現為膽囊壁上中等強度回聲光團, 不伴聲影, 不隨體位改變而移動, 有蒂或廣基. 當發現腫瘤附著處的膽囊壁不規則增厚, 提示膽囊腺瘤有癌變的可能。

  疾病治療

  膽囊息肉的手術指徵為:

  (1)直徑>12mm。

  (2)單發膽囊息肉樣病變。

  (3)併發膽囊結石。

  (4)年齡>50歲患者。

  (5)多發息肉但短期內有明顯增大趨勢或膽囊壁增厚者。另一些專家認為膽囊息肉的手術適應證為:

  (1)單發年齡>50歲,直徑>10mm或合併膽結石的膽囊息肉應進行手術切除。

  (2)有明顯臨床症狀者首先通過正規內科治療無效且影響工作、生活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3)內科治療後症狀緩解或無臨床症狀者可通過B 超進行定期觀察(3~6個月),發現有增大趨勢者進行手術治療。

  治療方式

  膽囊息肉除非引起膽囊炎,否則臨床可無表現。手術治療多采用膽囊切除術,方式除傳統大切口切除以外,目前更多被採用的為腹腔鏡膽囊切除及小切口膽囊切除,以及保膽取息肉術。

  (1)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創傷更小,恢復更快的優點。國內外經驗總結手術適應症為膽囊與周圍無嚴重粘連且無其他禁忌症。

  Ⅰ粘連不重的術前依據是:B超膽囊壁不厚、光滑,口服膽囊造影劑顯影,並具有濃縮功能。

  Ⅱ合併有以下症狀或疾病的患者不宜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①不宜全身麻醉者;

  ②有黃疸或嚴重黃疸病史者;

  ③有膽管內結石者;

  ④有出血傾向者;

  ⑤合併肝硬化門脈高壓者;

  ⑥有上腹部手術史者;

  ⑦合併妊娠者;

  ⑧過度肥胖者。

  (2)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可避免大切口術式諸多弊端,效果明顯。小切口術式應用範圍廣,對腹壁較薄者進行膽總管切開探查、取石、引流是可行的,且具有術後痛苦小、恢復快、併發症少的特點。所以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併發症不高的優點。

  (3)保膽息肉摘除術:如果病人有保留膽囊的願望且年齡在60歲以下又達到預防性切除膽囊標準時,對於這部分病人可以試行腹腔鏡膽道鏡聯合保膽息肉摘除活檢術,最後視術中息肉的病理性質而決定膽囊的去與留。這樣就能最大可能地保留一部分病人的膽囊。

  疾病預防

  (1) 飲食要有規律: 早餐要吃好。膽囊中的膽汁有消化食物的作用。患者如果飲食沒有規律, 尤其是不吃早餐, 則膽囊分泌的膽汁得不到利用, 導致膽汁在膽囊中滯留時間過長, 從而刺激膽囊形成膽囊息肉或使原來的息肉增大或增多。

  (2) 要堅持低膽固醇低脂飲食: 膽固醇攝入過多, 不僅會加重患者肝臟的負擔, 而且還可以造成多餘的膽固醇在膽囊壁上結晶、積聚和沉澱, 從而形成膽囊息肉.所以, 患者應降低膽固醇的攝入量.尤其是晚餐更不能食高膽固醇食物.如雞蛋、動物內臟、無鱗魚、海鮮及肥肉等。

  (3) 要保證健康的生活方式: 患者要克服平時不健康的生活習貫, 禁菸酒及含酒精類飲料, 避免經常熬夜, 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經常參加一些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必要時也可取山楂、菊花、決明子等做成藥茶經常飲用, 以達到降低膽固醇的目的。

  飲食注意

  膽囊息肉患者應多吃一些有益的食物,宜多食的食品如下:

  1、宜多食各種新鮮水果、蔬菜,進低脂肪、低膽固醇食品

  2、宜多食幹豆類及其製品。

  3、宜選用植物油,不用動物油。

  4、少吃辛辣食品

  5、不用油煎、炸、烤、薰的烹調方法。

  膽囊息肉患者飲食的注意事項:

  (1)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

  (2)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品,如胡蘿蔔、番茄等。維生素A能減少膽固醇結晶的形成。

  (3)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保證熱量需要和利於肝糖原的生成。

  (4)減少纖維素含量,少渣飲食還可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5)增加進餐次數,以刺激膽汁分泌,減少膽囊中膽汁淤滯濃縮。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