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障礙是由環境因素、個體因素和生物學因素共同導致大腦內化學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嚴重疾病,包括驚恐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和社交焦慮障礙等。近年來,我國焦慮障礙患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按照國內流行病學調查資料推算,患者人數可能達到五六千萬,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僅有16.5%的患者接受了相關治療。
WHO調查顯示,我國焦慮障礙終生患病率為4.8%,12個月患病率為3%。按照國內流行病學調查資料推算,患者人數可能達到五六千萬。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季建林教授指出,焦慮障礙不僅患病率高,而且存在很高的致殘率,例如驚恐障礙患者自殺意念和自殺企圖是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兩倍,是無精神疾病者的20倍。與此同時,焦慮障礙與抑鬱障礙等其他疾病共病率高,複發率高,且易形成慢性病程,其中社交焦慮障礙平均病程20年,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心理成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
如何控制焦慮障礙的發病率和致殘率,是全社會面臨的緊迫問題。然而,我國焦慮障礙診斷率非常低,患者常因各種情緒相關性軀體症狀,如頭痛、腹脹、心悸、胸悶等反覆求診於臨床各科室。而在診斷為焦慮障礙的患者之中,僅有16.5%的患者或接受精神科相關藥物處理,或被建議轉診心理或精神科。
對此,季教授強調:“焦慮障礙患者應當尋求專業的醫生給予合適的藥物或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適合於各種嚴重程度的焦慮障礙。對於輕度、中度的焦慮障礙患者,應當適當用藥同時配合放鬆訓練、社交技能訓練等心理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