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脊柱外科 主治醫師 陳聰

  骨折是一類常見損傷性疾患,也是引起肢體殘廢的重要原因。骨折後的康復治療是肢體功能得以最大程度恢復的必要過程。

  現代骨折治療的三大原則:復位、固定、功能鍛鍊。從字面上看功能鍛鍊佔了治療過程的1/3,實際上功能鍛鍊的重要性應遠不止1/3。有時由X片子看,骨折位置很好,癒合也沒有問題,但是關節功能不好,肢體功能受到很大限制,這樣的治療結果是患者和醫生都不願看到的。因而除醫生外,患者也應當充分重視骨折癒合過程中的功能鍛鍊-康復問題。

  骨折固定是骨折癒合的必要條件,沒有可靠的固定,骨折就不可能癒合。但在術後不進行鄰近關節的功能鍛鍊,可以造成肢體相應組織的廢用性變化,如肌肉萎縮、關節粘連攣縮、骨折疏鬆、骨痂形成緩慢等。幫助病人儘快和儘可能多的恢復肢體功能是康復過程中所要解決的問題。

  骨折功能鍛鍊-康復目的

  1、改善疼痛、水腫、攣縮等症狀。

  2、改善和維持區域性血液迴圈和組織代謝情況,有利於骨折部血運增加和骨折癒合。

  3、促進受傷關節、鄰近關節,甚至健側關節活動度的改善和維持。

  4、降低費用性骨質疏鬆程度。

  骨折康復治療的原則,儘可能多地恢復受傷部位的功能

  當採用石膏等非手術的外固定措施時,在不影響骨折固定的前提下,應早期進行軟組織的舒縮活動,防止肌肉萎縮、肌腱攣縮和骨質疏鬆等骨折病的發生;未經固定的關節應早期活動,以維持其正常功能;為消除腫脹、控制疼痛、減少肌肉痙攣,應注意區域性處理;在復位固定穩妥的前提下,儘早進行功能訓練,以早日完滿地恢復功能。

  如果手術治療並獲得穩妥的固定,不需再用石膏等外固定,術後1~2天疼痛有所緩解後,即應開始功能訓練,手術的好處在於提供了早期鍛鍊的機會,最大限度地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一些骨折做了內固定手術,但固定又不十分可靠,術後仍需附加外固定,也應視具體情況儘早鍛鍊。骨折康復治療總的原則是在確保內外固定的同時,強調早期開始。

  功能鍛鍊

  功能鍛鍊的基本內容包括:主、被動活動,不負重、部分負重、完全負重。

  它是骨折功能鍛鍊內容,其他康復方法起輔助及補充的作用。功能鍛鍊需要病人的積極參與才能進行,是一種身心並重的療法。

  肢體的主動活動,按照肌肉作用的特點分為兩種形式:等長收縮、等張收縮。主動運動能夠有效地維持或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增強肌力以及改善全身功能。

  等長收縮:肌肉收縮時肌肉長度不變,肌肉收縮時肌腹稍縮短,但肌張力明顯增高(肌肉被X硬了),關節沒有出現活動,這樣的收縮稱為等長收縮。

  等張收縮:肌肉收縮時肌肉的長度縮短,關節的角度發生變化(屈伸活動) 產生關節的活動,但肌張力基本保持不變,此稱為等張收縮。

  在功能鍛鍊中,可以進行等張收縮練習和等長收縮練習,兩者各有特點。等長練習動作簡單,容易掌握,最常用的是在骨折後的石膏固定中進行鍛鍊;等張練習可在全關節的運動幅度內進行活動,病人可以看到肢體的活動。實際應用中應根據不同的需要,相互協調地進行兩種鍛鍊,從而收到更為理想的鍛鍊效應。這兩種鍛鍊應當在經治醫師或專業康復醫師指導下進行。

  被動運動

  被動運動的目的是恢復或維持關節的活動度,需要了解的是關節活動度也可分為兩種:主動活動度即動態的活動度和被動活動度即靜態的活動度。活動度的訓練應在疼痛可以忍受的範圍內進行,並循序漸進,以每週改善 5-10 °為宜,如果有蠟療等物理療法的配合效果更好。被動活動可以是患者自己進行也可以在他人幫助下進行,最好有專業人員指導。

  抗阻運動與肌力增強訓練

  抗阻運動就是在骨折處肌肉有一定負荷的情況下進行肌肉收縮的鍛鍊,負荷最常採用的是沙袋、啞鈴等。抗阻運動有很多不同的程式,如漸進抗阻練習、等速練習、慢速練習、快速負載練習、耐力練習等。

  肌力訓練注意點

  在經治醫生允許範圍內進行運動,鍛鍊時避免出現劇烈疼痛。掌握漸進和個體化原則,應根據每個人原有體質、年齡和骨折性質的不同制訂不同的鍛鍊方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