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產科 副主任醫師 劉美華

  1、臨床資料

  患者31歲,二次剖宮產術後3月餘,腹壁切口反覆裂開2月於2009年7月19日第一次入院。既往有剖宮產史6年,3月前因瘢痕子宮在當地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術後5天拆線切口甲級癒合出院,術後斷續少量陰道流血40余天,伴下腹墜痛不適,小便時加重,無發熱,未治療,術後45天出現切口滲液,區域性換藥2周不癒合遂入我院;

  查體:腹壁橫切口中央部分裂開,長3cm,深2cm達腹直肌前鞘,滲液淡黃色量較多,前鞘見絲線結,入院診斷: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應用抗生素區域性換藥拆除絲線結滲液減少後,局麻下行二次縫合術,8天拆線出院,1月後月經來潮,經期第3天腹壁切口裂開溢血再次入院,查體見切口中央全層裂開長2.5 cm,前鞘有1cmx 0.5 cm裂孔;

  行腹壁及盆腔彩超:腹壁至子宮見隧道樣低迴聲,稀釋美蘭液注入瘻孔,陰道內紗布藍染,診斷為:子宮腹壁瘻,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腹直肌前鞘增厚,壁腹膜、大網膜、膀胱子宮前壁廣泛緻密粘連,竇道彎曲,直徑0.5~1cm,竇道底部為子宮下段切口,呈“口狀”裂開,3cmx2cm,邊緣糙脆,子宮孕40天大小;

  修剪壞死組織後剩餘子宮組織少不易成形,行保留子宮動脈上行支的次全子宮切除術+腹壁竇道切除術,腹壁各層縫合張力大間斷縫合,全部使用可吸收縫合線,術後腹壁橡皮條引流48h,10天拆線出院,隨訪2月無異常。

  2、討論

  剖宮產術後子宮腹壁瘻臨床少見,子宮下段切口裂開是發病的基礎,切口裂開與以下因素有關

  ①子宮切口位置選擇不當

  ②二次手術瘢痕組織癒合差

  ③縫合技術欠佳

  ④產褥感染;臨床主要表現為晚期產後出血,腹壁切口反覆裂開、遷延不愈;可做B超、美蘭試驗協助診斷;本病需與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症、腸道腹壁瘻、盆腔結核腹壁瘻等疾病鑑別;治療原則為手術切除竇道和病灶,術前碘油或泛影葡胺造影明確竇道行徑、深度、基底大小及與其他部位關係;

  術中對竇道美蘭染色以防分枝處漏切,子宮病灶處理:壞死組織範圍小、炎症反應輕,可做區域性清創縫合、髂內動脈、子宮動脈結紮或髂內動脈栓塞術保留患者生育及內分泌功能;組織壞死範圍大,可行次全子宮切除或全子宮切除術。

  Savitskii有對病灶行袋口縫合後再次妊娠分娩成功的報道,本例患者做了保留子宮動脈上行支的次全子宮切除術,保留了卵巢血供,對盆底功能及穩固性影響較小,效果良好。本病例不足處為對本病認識不夠直到經血逆流才確診。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