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內科 副主任醫師 宋祥和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疾病,及時、準確地診斷是積極治療、降低死亡率、改善預後的關鍵。AMI臨床表現錯綜複雜,心電圖是AMI早期診斷最重要的檢查手段。心電圖應用於臨床已有100年以上的歷史,因其具有無創性,操作簡單,重複性好,可在床旁進行,短時間內即可作出診斷等特點,迄今仍是AMI的最常用診斷方法。如將心電圖與臨床資料相結合進行分析,可對70%~80%的AMI作出早期診斷。近年來,隨著臨床診斷水平的不斷提高,提出了一些診斷AMI新觀點和新指標,進一步提高了心電圖診斷AMI的能力。

  1、急性心肌梗死(AMI)心電圖分類的演變:

  1.1.近期分類方法:AMI根據心電圖上的表現分為Q波性AMI和非Q波性AMI。從病理解剖上分為內膜下和透壁性AMI。絕大多數透壁性AMI在發病後最初數小時表現為ST段抬高,部分患者在超極期表現為T波高尖,之後出現Q波。而內膜下梗死在早期多表現為ST段壓低,之後出現T波倒置,很少出現Q波,只有反覆心內膜下壞死,當壞死心肌累積到一定程度,超過心室壁厚度的一半時,也可以表現為Q波性AMI。內膜下梗死T波到置的時間一般均超過24小時,少於24小時的多是一過性心肌缺血所致。有些患者在極早期表現為ST段抬高的透壁缺血,但很快由於血栓自溶或溶栓治療使得梗死相關血管再通,心肌壞死量少而未形成Q波,此時亦應稱為非Q波性AMI。

  1.2.最新分類方法:AMI早期應根據心電圖有無ST段抬高分為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MI)。AMI早期只出現ST段變化,病理Q波一般於發病8~12小時才出現,14%的病例於發病72小時才出現。因此,Q波型心梗或無Q波型心梗於AMI早期無法診斷。根據ST段抬高或壓低預測Q波型或無Q波型心梗並不可靠,成功的溶栓治療可防止Q波發生,當前40%左右的STEMI演變過程中不現出病理性Q波。對治療有指導作用:STEMI反映冠狀動脈有血栓性閉塞,應採用溶栓治療;而NSTEMI反映以血小板為主的白色血栓造成冠狀動脈不完全性閉塞,應採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溶栓治療有害無益。

  2、心電圖診斷AMI的特異性和敏感性:

  由於血清學檢查的進步,特別是CK-MB異構體測定(CK-MB1,CK-MB2/MB1)和肌鈣蛋白的應用結合臨床,敏感性達100%。心電圖較低,特異性和敏感性分別為69%和81%。據Sgarbossa報道,15%~18%的AMI患者在第1次描記心電圖時無改變,25%患者心電圖改變不典型。AMI患者心電圖無改變或改變不典型,可能由於如下五種情況:

  (1)梗死麵積過小;

  (2)左迴旋支閉塞:50%病例常規12 導聯心電圖無改變;

  (3)描記時間過早,未能進行系列描記;

  (4)描記時間不當:AMI發病12~24小時前後,由超急期轉為急性期,抬高的ST段可降至基線,而病理性Q波尚未出現,心電圖可出現一過性偽正常化;

  (5)梗死部位特殊:單右室、後壁梗死等未行18導聯心電圖。

  3、心電圖診斷AMI的新標準

  長期以來,新出現的病理性Q波和2個相鄰的導聯出現ST段抬高被認為是診斷急性心梗(AMI)的可靠指標,但對病理性Q波和ST段抬高的具體程度要求不盡一致。歐洲心臟學會/美國心臟病學會提出以下診斷標準可供參考。

  3.1.進展性AMI:

  ①ST段抬高≥0.2 mV (V1~V3導聯),ST段抬高≥0.1mV(aVR以外的其他導聯);

  ②上述改變出現於2個或2個以上導聯。

  3.2.確立的AMI:

  ①Q波時間≥30ms 深度 ≥ 0.1mV;

  ②上述改變出現於2個或2個以上導聯。

  4、等位性Q波的概念和意義

  心肌梗死時未出現病理性Q波,但能引起QRS波出現特徵性的形態改變,這些心電圖改變和病理性Q波一樣能夠診斷心肌梗死,QRS波的這種特徵性改變稱為等位性Q波。其包括:

  ①小q波: V1~V2導聯rS型波之前出現的小q波,如能排除右室肥厚、左前分支阻滯,多提示前間壁心梗。V3~V6導聯出現Q波,未達到病理性Q波診斷標準,但出現以下特點:QV3> V4或QV4>V5>V6,多提示前壁心梗;

  ②進展性Q波:是指原來的Q波出現變化(變寬或變深)或原來無Q波的導聯出現新Q波;

  ③病理性Q波區:是指梗死區的導聯周圍(上下或左右)均可記錄到Q波;

  ④R波的異常變化丟失:胸導聯的R波發生反向遞增,相鄰兩個胸導聯的R波振幅相差大於50%,某導聯的R波振幅進行性下降;QRS波起始部位出現切跡、頓挫或梗塞相關導聯的R波存在≥0.05mV的負向波。

  當上述5種情況存在一種或複合存在時,均應考慮心肌梗死的診斷。

  5、心電圖診斷AMI的部分特殊用途

  5.1.胸前導聯ST段壓低診斷AMI:單獨ST段壓低≥1mm(J點後80ms測量)超過6個導聯特異性96.6%。ST段壓低在V2-V3導聯最明顯,提示左迴旋支閉塞特異性96%。ST段壓低在V4-V6導聯最明顯,伴T波直立而非倒置,提示左前降支次全閉塞引起心內膜下心肌缺血。

  5.2.AMI合併左束支阻滯或心室起搏:左束支阻滯與AMI引起的心室肌除極和復極相似,常可掩蓋AMI心電圖改變。Sgarbosso等提出三項指標:QRS主波向上的導聯ST抬高≥1mm(計分為5);V1-V3導聯ST段壓低≥ 1mm(計分為3); QRS主波向下的導聯ST段抬高≥5mm(計分為2) ;總計分≥3者診斷AMI特異性90%,≥2者80%。

  5.3.aVR導聯對AMI的診斷價值:前壁AMI如伴aVR導聯ST段抬高,提示左前降支閉塞發生在第一間隔支近側,特異性95%;下壁AMI如伴aVR導聯ST段壓低,提示梗死麵積大,預後不良;前側壁AMI如伴有aVR導聯ST段壓低,提示梗死麵積大,充血性心衰發生率高;心絞痛時,如果Ⅰ、Ⅱ、V4-V6導聯ST段壓低伴有aVR導聯ST段抬高提示左主幹病變。

  5.4.胸前導聯ST段抬高的形態預測心功狀態:新近Kosnge提出ST段抬高形態分為上凹型、直線型、上凸型。上凹型左室功能保持最好,直線型次之,上凸型最差。

  6、心電圖診斷梗死相關動脈及預後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心電圖新分類方法與冠狀動脈解剖學、患者的臨床表現及預後密切相關,對治療也有指導意義。

  6.1. 近側左前降支心梗:左前降支第一穿隔支近側閉塞,ECGV1~V6、I及aVL導聯均出現ST段抬高。由於希-浦系統供血受到影響,可出現新發生的束支阻滯,其中以左前分支阻滯和右束支阻滯最多見,左束支阻滯、雙分支阻滯或莫氏二型房室阻滯也可出現。除非及時進行有效的再灌注治療,否則患者可發生泵衰衰竭或心源性休克。患者30天病死率為19.6%,1年病死率為25.6%.

  6.2.中段左前降支心梗:左前降支第一穿隔支遠側、大對角支近側閉塞,心電圖V1~V6、I及aVL導聯出現ST段抬高,無傳導阻滯出現。心肌壞死侷限於前側段和前尖段,室間隔近側不受損。如果發生心源性休克,可能是心肌原有損害或有心外原因如大出血等。泵衰竭可能發生,室壁瘤伴心尖部血栓形成也常見。患者30天病死率為9.2%,1年病死率為12.4%

  6.3.遠側左前降支心梗:左前降支大對角支遠側閉塞,心電圖僅V1~V4導聯ST段抬高,不併發心源性休克,泵衰竭也很少發生,由於心尖室壁運動消失,可併發血栓形成。患者30天病死率為6.8%,1年病死率為10.2%。

  6.4.左前降支對角支閉塞心梗:左前降支對角支閉塞心梗也屬於遠側左前降支心梗,僅I、aVL、V5及V6導聯出現ST段抬高,很少出現嚴重併發症如泵衰竭和嚴重心律失常等。患者30天病死率為4.5%,1年病死率為6.7%。

  6.5.小面積下壁心梗:通常是右冠狀動脈的遠側分支(後側支、後降支)閉塞,也可能是左迴旋支(左優勢型)分支閉塞。僅Ⅱ、Ⅲ及aVF導聯出現ST段抬高,併發症少見。患者30天病死率4.5%,1年病死率6.7%。

  6.6.中、大面積下壁心梗(後、側壁及右室):右冠狀動脈近側或左迴旋支閉塞,心電圖Ⅱ、Ⅲ及aVF導聯出現ST段抬高,此外,還可出現以下1項或3項改變:

  ①V1、V3R~V4R導聯ST段抬高;

  ②V5和V6導聯ST段抬高;

  ③V1和V2導聯R/S>1。
        由於大面積右室梗死,患者可出現心力衰竭(右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並經常出現心動過緩、莫氏一型房室阻滯。患者30天病死率為6.4%,1年病死率為8.4%。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