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涉顱良性鼻腔、鼻竇腫瘤的手術治療方法。方法 報道6例鼻腔、鼻竇良性腫瘤侵及顱底的病例,其中骨化纖維瘤3例,骨瘤1例,骨軟骨瘤1例,骨鉅細胞瘤(I~II級)1例,均採用1側上頜骨掀翻覆位術及顱面聯合進路手術切除腫瘤,全部切除腫瘤4例,近次全切除2例。
結果 無手術併發症,術後隨訪2~3年,5例無異常,1例骨化纖維瘤術後2年復發。結論 上頜骨掀翻術是一種較好的治療涉顱良性鼻腔、鼻竇腫瘤的手術方法。鼻腔、鼻竇良性腫瘤侵及前、中顱底,在臨床上處理較為棘手,由於術野受限,完整切除腫瘤比較困難。我們應用上頜骨掀翻覆位術及顱面聯合徑路手術,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報道如下。
資料和方法
一、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我科自1989~1994年共收治鼻腔、鼻竇良性腫瘤侵及前、中顱底的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齡19~43歲,平均31歲。病程3~9年,平均5.8年。
2、臨床表現:6例均有鼻塞,眼球突出,偏頭痛,患側面部麻木、感覺減退或疼痛。其它表現還有頭痛、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1例,視力障礙2例,耳周疼痛、耳鳴、耳悶1例。
3、部位:鼻腔、上頜竇、篩竇2例,鼻腔、上頜竇、篩竇、顳下窩2例,上頜竇、額竇、眶壁1例,鼻腔、全組鼻竇1例;侵及前顱底4例,侵及前、中顱底2例。
4、影像學檢查:6例均行CT或磁共振(MRI)檢查,可清晰顯示腫瘤範圍及與周圍組織結構的關係,其中侵及前顱底4例,侵及前、中顱底2例。
5、病理型別:骨化纖維瘤3例,骨瘤1例,骨軟骨瘤1例,骨鉅細胞瘤(I~II級)1例。
二、手術方法
全身麻醉下手術,均採用1側上頜骨掀翻顱面聯合徑路手術。按照1側上頜骨部分或大部分切除術式,暫時將1側上頜骨及顴骨整體移位。面部旁正中切口,從眼內眥處的鼻外側向下至鼻翼外側且繞至鼻的下緣,在上脣的中、上1/3交界處作切口;同時從內眥、沿下眼瞼作橫切口,脣頰齦溝作水平切口;並根據腫瘤侵犯前、中顱底的情況,設計額部、額竇或顳部切口。
沿切口約向外分離2~3 cm,暴露犬齒窩、眶下壁、梨狀孔、兩側額骨鼻突、上頜骨額突、顴骨。剪開鼻腔外側壁粘膜,暴露鼻腔,切斷上頜骨額突,咬骨鉗斷開眶內側邊緣,分離眶底骨膜,鑿開眶底骨板至眶下裂之前端,咬骨剪或線鋸斷開顴骨中部。分離鼻底、鼻棘粘骨膜、硬顎正中由前至後行縱形切口,直至硬顎後緣,沿軟、硬顎交界處向外第3磨牙作一平行切口,深達骨面,平鑿或線鋸將硬顎斷開。
剝離器插入上頜結節後上方翼突根部分離2~3 cm的間隙,骨鑿鑿開翼突。如此遊離了1側的上頜骨,其中包括上頜竇前、後、內側壁及其硬顎。將上頜骨部分或大部移位,要注意保持上頜骨與面頰肌皮瓣連結,即形成上頜骨-面頰上頜骨肌皮瓣,從而保留其良好之血供。
按照腫瘤的原發部位及侵及前、中顱底的範圍設計前額開顱、額顳開顱、顳開顱等入路手術方式,可形成額骨瓣、額顳骨瓣、顳肌骨瓣等。探查額竇、顳下窩、中顱窩外側部有無腫瘤侵犯,必要時可擴大顳部骨窗,磨去中顱底外側部骨質,大腦顳葉後上牽引,可探查中顱底骨質,向前探查顳葉前極區及眶上裂;向上可探查蝶骨小翼後嵴區。
從而聯合切除顱內外溝通的腫瘤。由於顱面聯合進路術野較大,術中出血較多,出血量800 ml,需嚴密止血並補充出血量。製作顳肌及筋膜瓣,覆蓋顱底硬腦膜及創面,也可用遊離闊筋膜修復。術畢將上頜骨瓣插入復位,我們應用細鋼絲固定。也可用事先製備的鈦金屬顱面固定架及有關螺絲固定,以在徹底切除腫瘤的同時,保持較好的面部外形。
結果
6例中全切除腫瘤4例,近全切除2例。術後2例發生輕度咬合錯位,經上、下頜彈性牽引後很快矯正,無骨不連結、骨壞死及感染等併發症發生。隨訪2~3年,5例無異常,1例骨化纖維瘤術後2年復發,未行手術。全部患者顱、面部均保持良好的外觀。
討論
Sasaki[1]1990年首次報告採用近似1側上頜骨水平切除後再復位的方法,治療數例前顱底、中顱底腫瘤患者。而面中部揭翻術則適用於鼻竇雙側病變累及顱底的手術。
本組上頜骨掀翻覆位術是Sasaki等手術方法的改進。Sasaki等手術方法是1側上頜骨大部斷離切除後再對位,存在沒有血供的缺陷,而容易發生骨不連結、骨壞死或感染等併發症。本組上頜骨掀翻覆位術是做成面頰上頜骨-面頰肌皮瓣,有良好的血供,無上述併發症發生。
上頜骨掀翻覆位術聯同顱面聯合進路手術,可用於鼻腔、鼻竇侵及顱底的手術,尤其適合前、中顱底的手術;同時還可顯露眶腔、顳下窩、翼顎窩和鼻咽部等部位的病變。
上頜骨掀翻覆位術術野暴露充分,對功能與顱面部美容的影響減低到最低限度。初步結果說明,本方法有利於術野最大程度的顯露,以利完整切除腫瘤,同時顱底重要結構在直視下可得到保護,術後面部的形態及有關功能恢復良好。本組無併發症發生,證明此術式是完全可行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