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陳勝利

  垂體腺瘤是常見的鞍區良性腫瘤,佔顱內腫瘤的15%~20%左右,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發展和相應裝置的更新,經蝶入路切除垂體腺瘤成為首選並且日臻成熟。經蝶手術的最嚴重併發症是術中嚴重出血,雖然臨床上並不多見,但一旦出現如處理不當會造成嚴重後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我們自2002年2月至2008年8月經蝶入路切除垂體腺瘤327例,其中7例發生嚴重出血,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2年2月至2008年8月,經蝶竇入路切除垂體腺瘤共327例,7例(2.14%)發生術中嚴重出血,2例(0.61%)死亡,其中男4例,女3例。年齡38-52歲,平均43.5歲,4例有視力損害,2例有閉經泌乳。

  1.2、檢查結果:術前均行頭顱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和副鼻竇CT冠狀掃描。根據影像學結果,按改良Hardy法對腫瘤進行分級和分期。腫瘤分級:0級0例,A級1例,B級3例,C級3例,D級1例,F級0例。腫瘤分期:I期1例,II期2例,III期4例,Ⅳ期0例。

  腫瘤大小分類:按腫瘤直徑<1cm為微腺瘤,1~4cm為大腺瘤,>4cm為巨大腺瘤。本組大腺瘤2例,巨大腺瘤5例。蝶竇發育不良(鞍前型)3例,蝶竇氣化過度1例,雙側頸內動脈虹吸部距離0.4cm~2.5cm。無功能腺瘤4例,泌乳素腺瘤3例。

  1.3、手術治療:7例患者均採用單鼻孔經蝶竇入路,5例在顯微鏡下行垂體腺瘤切除,2例在神經內窺鏡下行垂體腺瘤切除。

  1.4、術中出血處理:2例為鞍隔上型出血,1例行開顱血腫清除術。5例為鞍隔下型出血,其中2例為擴大的海綿間竇出血,1例經蝶竇行血腫清除術。

  2、結 果

  2例鞍隔上型出血者均死亡。1例男性患者垂體腺瘤為侵襲性,突破鞍隔進入第三腦室,包繞雙側頸內動脈,手術中見腫瘤質地較韌,部分切除後,腦脊液明顯滲漏,在切除海綿竇處腫瘤時,一側頸內動脈出血,給予壓迫填塞,血液由鞍隔漏口流入腦內,急行右額入顱血腫清除術,術後4d死亡。

  1例女性患者腫瘤大約4.0cm×4.5cm×4.5cm,侵犯雙側海綿竇,腫瘤質地較韌,部分切除後,鞍隔下陷,有腦脊液滲漏,在刮除海綿竇處腫瘤時出血,給予壓迫出血點。術後頭顱CT示鞍區及第三腦室出血,術後3d死亡。

  5例鞍隔下型出血均好轉。1例女性患者為鞍前型蝶竇,術前MRI示雙側頸內動脈虹吸部最近距離僅0.4cm,在擴大鞍底時頸內動脈出血,給予壓迫,術中輸血3000ml,術後右眼視力為5cm可見指動,6月後恢復至0.5,又行經蝶二次手術,術中腫瘤全切,二次術後視力無變化。2例為海綿間竇明顯擴大,切開鞍底硬膜時滲血明顯,快速切除腫瘤後,用速即紗和明膠海綿壓迫止血。

  其中1例術後視力惡化,複查頭顱CT示瘤腔出血,又行瘤腔血腫清除術,1例男性患者蝶竇氣化過度,頸動脈管隆起、視神經管隆起和上頜神經與翼管隆起非常明顯,骨質菲薄,切開鞍隔時略有偏差,出現較多出血。1例侵襲性垂體瘤經蝶竇顯微鏡手術,術中見腫瘤侵犯破裂孔,切除此處腫瘤時發生頸內動脈大出血,臨時填塞數塊腦棉片結束手術,2周後取出腦棉片,術前、術中和術後。

  1例侵犯斜坡的垂體腺瘤,在清除副鼻竇及斜坡腫瘤時,骨縫及創面不斷地較明顯地出血,給予明膠海綿、速即紗等壓迫止血,終止手術,術後放射治療,效果較好。

  3、討 論

  垂體腺瘤是顱內常見腫瘤之一,隨著內分泌學、神經放射學、神經外科學、神經病理學的發展,特別是垂體微腺瘤的早期診斷,人們對本病認識的加深及臨床MRI的應用,垂體腺瘤的發現率有逐漸增多的趨勢。文獻報道72%~98%的垂體腺瘤可經蝶入路手術治療,特別是侵入蝶竇、篩竇、鼻腔的腫瘤更為首選;

  由於有很好的照明系統p顯微器械、神經內窺鏡、顯微磨鑽、生物膠水等支援,使得以往許多不能切除的垂體腺瘤得到全切或次全切。經蝶垂體腺瘤術中嚴重出血是其最嚴重的併發症,雖然臨床上並不多見,但一旦出現如處理不當會造成嚴重後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組327例患者中,7例(2.14%)發生術中嚴重出血,2例(0.61%)死亡。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