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韓輔東

  垂體腺瘤是鞍區最常見的腫瘤,約佔經手術治療顱內腫瘤的10%~15%。自1909年Cushing等首創經蝶手術治療垂體腺瘤以來,該治療方法已為廣大神經外科醫師所採用,並獲得很好療效。

  一、症狀與體徵

  主要為內分泌改變及視力、視野障礙,部分病人伴有頭痛及顱內壓增高等症狀。根據內分泌激素檢測,可將腫瘤分為非功能性腫瘤和功能性腫瘤(包括GH腺瘤,PRL腺瘤,ACTH腺瘤和TSH腺瘤)。

  二、影像學檢查

  頭顱X線片、CT掃描或MRI檢查有助於垂體腺瘤的診斷。蝶鞍斷層照片常顯示蝶鞍擴大,鞍底骨質變薄或破壞。利用增強的冠狀、矢狀及軸位CT掃描可顯示腫瘤大小及向蝶鞍上、下與鞍旁伸展的情況,並瞭解蝶竇氣化程度。MRI可更清晰地顯示腫瘤形態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係,尤其對垂體微腺瘤的診斷更有價值。根據影像學檢查所見,參照Hardy的垂體腺瘤分級標準,垂體腺瘤又可分為五級,即1級:腫瘤直徑在10mm以內,於鞍內生長;2級:腫瘤向鞍上伸展達 10mm,充填了鞍上池;3級:腫瘤向鞍上擴充套件10mm~20mm,使第三腦室上抬;4級:腫瘤向鞍上擴充套件20mm~30mm,充填了第三腦室前部;5 級:腫瘤向鞍上擴充套件>30mm,達側腦室門氏孔,常合併梗阻性腦積水。此種分級的1級為微腺瘤,2、3級為大腺瘤,4、5級為巨大腺瘤。

  三、手術治療

  手術在全麻下施行,患者取臥位,頭後仰30°,氣管的麻醉插管固定於左側口角。術中使用冷光源深部照明和高速微型磨鑽,開放蝶竇及鞍底骨質。進入蝶鞍後,在手術顯微鏡下分離並摘除腫瘤。垂體微腺瘤組織多呈白色或紫紅色,易於剝離與切除。對於大腺瘤或巨大腺瘤,在切除鞍內瘤組織後,為使突入鞍上的瘤塊獲得徹底切除,於患者腰蛛網膜下腔預先置入的導管內緩慢注射生理鹽水,用增加顱內壓力的方法將鞍上瘤塊擠壓入術野內,有利於手術摘除。注射生理鹽水的量依監測的顱內壓力值而定,一般為20ml~60ml,少數為80ml。若ICP>5.33kPa,則應特別慎重,注射量過多或過快可能會產生急性顱內壓增高而引起嚴重併發症。腫瘤切除後嚴密止血,瘤腔內用小片明膠海綿堵塞。並取小塊肌肉及骨片行鞍底修補,區域性就用醫用膠粘合加固,防止CSF漏或垂體脫位,鼻腔用碘仿或油沙條堵塞。

  四、術後經過及併發症

  術後應用抗菌素控制感染,鼻腔內堵塞物於第4天拔除,傷口第7天拆線。術後併發症最常見的為多飲、多尿,其次為CSF鼻漏,均可採取積極措施治療而獲得治癒。

  五、討論

  (一)經蝶手術發展優勢

  垂體腺瘤經蝶手術經歷了八十餘年的實踐與發展,使這一治療技術已日臻完善。尤其是60年代以來,Hardy教授倡導使用手術顯微鏡,藉助其放大及照明優勢,使術野顯露大為改觀。這不但能使醫師清楚地辨明腫瘤的大小及邊界,較為徹底地切除病灶,儲存正常垂體組織,而且可避免術後因垂體損傷導致的機能障礙。70 年代以來,隨著手術顯微鏡、操作器械及術中X線監控裝置的應用與改進,以及先進的神經影像學檢查和放射免疫測試方法的出現,垂體腺瘤特別是微小腺瘤的早期或超早期診斷成為可能。垂體腺瘤的手術不再僅滿足於視神經減壓為目的,而要求達到減少激素的分泌亢進。因而,垂體腺瘤經蝶入路手術方式已受到極大重視,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經蝶手術不僅對微腺瘤,而且對突破鞍隔的大型垂體腺瘤的治療均有很好的效果。這些年來,作者對垂體腺瘤的治療採取經蝶手術入路的比率較高,患者術後一般恢復較快,且併發症少,無手術死亡。充分說明本術式具有明顯的特點和優勢,是值得廣為開展的一種治療手段。

  (二)經蝶手術適應證選擇

  非機能性和機能性垂體腺瘤手術的目的有所不同,前者旨在解除腫瘤的佔位效應,使視神經和垂體區獲得充分減壓;後者在於將腫瘤切除後,儘快地恢復神經內分泌功能。鑑於經蝶手術切除垂體腺瘤有著許多優點,因此,掌握本手術入路的適應證十分重要。多年來,作者參考國內外有關本術式的文獻報道,在選擇手術適應證方面已積累了一定經驗。作者認為,下述幾點是經蝶垂體腺瘤切除術的較好適應證:1.垂體微腺瘤;2.垂體腺瘤向蝶竇內侵犯;3.視交叉前置型垂體腺瘤;4.垂體腺瘤向鞍上擴充套件,但不呈啞鈴型,且未向鞍旁侵襲,影像學檢查提示腫瘤質地鬆軟;5.高齡、體弱,不能耐受開顱手術者。禁忌證為:1.垂體腺瘤向鞍上擴充套件,呈啞鈴型,影像學檢查提示腫瘤質地堅硬;2.瘤體大部居於鞍上,呈倒立葫蘆型;3.蝶竇發育不良;4.副鼻竇及鼻腔有炎症。

  通常認為,垂體腺瘤向鞍上擴展采用經蝶手術有一定難度,但隨著手術經驗的積累,使得一些過去認為難以施行的手術已成為可能。許多學者指出,對於大型垂體腺瘤經蝶手術切除,只要適應證掌握得好,且術中操作細心,可順利而安全地完成手術。Satio等的經驗表明,向鞍上擴充套件>30mm的大型垂體腺瘤,經蝶入路手術效果很理想,術後隨訪(平均10 年)結果表明,74%患者症狀消失。

  (三)經蝶手術操作要點

  經蝶入路的基本要求是手術經由蝶竇、打通鞍底、顯露垂體前葉。探查並切除腫瘤組織,防治術後併發症。目前應用較廣的兩種入路為:經脣下-鼻中隔-蝶竇入路和經鼻前庭-鼻中隔-蝶竇入路。可根據患者情況靈活掌握手術入路,如經脣下-鼻中隔-蝶竇入路無損面容,但切口易致感染,且上門齒在一段時間內會有酸脹、麻木感;經鼻前庭-鼻中隔-蝶竇入路,其解剖路徑稍短,但有損面容。為避免術中及術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特提出以下操作要點,以供參考:1、依CT冠狀及軸位掃描片確定蝶竇及鞍底入路標誌,一般蝶竇中隔多位於鞍底中心部,以此為標誌進入鞍底,或不必藉助X線定位;2、使用微型磨鑽嚴格沿蝶鞍中心部開啟鞍底,不可偏離中線,以防傷及頸內動脈或海綿竇;3、對向鞍上擴充套件的大型垂體腺瘤,應先將鞍內瘤塊切除,然後採用蛛網膜下腔注射生理鹽水、增高顱內壓的方法,促進鞍上瘤塊下移至術野,以利切除;4、腫瘤切除後鞍隔下降,此時有CSF溢位,應取肌肉組織及骨片,用醫用膠粘合,行鞍底修復,防止術後CSF鼻漏;5、對於小兒或蝶竇發育不良者,可在X線監視下,用高速微型磨鑽打通“甲介型”蝶竇進入鞍底,以便切除腫瘤。

  大型垂體腺瘤(Larger Pituitary Adenoma)是指垂體腫瘤從鞍內向鞍上生長、瘤體積直徑 > 10mm者,
它包括垂體大腺瘤和垂體巨大腺瘤,臨床上約有半數病例為非功能性腺瘤。對LPA的治療,傳統的方法是以開顱行腫瘤切除術,而近些年來採取經蝶入路顯微手術切除的報道逐漸增多。我們對LPA施行了經蝶顯微手術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手術將蝶竇及鞍底骨質開放後進入蝶鞍,切開硬腦膜與瘤膜即見暗灰、乳白或紫紅色的瘤組織溢位,在手術顯微鏡下用環形腫瘤分離器剝離瘤組織,並分塊摘除腫瘤。在切除鞍內瘤組織後,為使突入鞍上的瘤塊能獲得徹底的摘除,此時向預先置入腰蛛網膜下腔的導管內緩慢地注射生理鹽水,採用增加顱內壓力的方法將鞍上的瘤塊擠壓入鞍內,以利於順利地摘除。腫瘤切除後可見鞍膈膜下降至術野,為一藍色的圓形突出物,其內含有清亮的腦脊液,應對其予以小心的保護,不得將其損傷。若鞍膈膜破損則腦脊液會源源不斷地流出,對此均進行修補術。嚴密止血後取小塊肌肉及骨片修補鞍底,區域性應用醫用膠粘合加固,防止垂體脫位或發生CSF漏。鼻腔用碘仿或油沙條填塞,嘴脣部則以紗布加壓包紮。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