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陳勝利

  (一)微創是手術的核心

  顱底外科經歷了傳統顱底外科、顯微顱底外科和微創顱底外科三個階段。傳統顱底外科是利用廣泛切除顱底骨質獲得顯露,在減少損傷腦組織、神經血管的情況下儘可能切除腫瘤。顯微顱底外科是在傳統顱底外科的基礎上利用了顯微外科技術,使創傷更小。

  微創概念的提出即微創顱底外科的誕生,是在保留顱底入路方式的狀況下,不再盲目追求過多的切除顱底骨質大大減少了手術創傷。手術由複雜化向簡單化發展,在治療方案的制定和手術入路的選擇上也注重個體化。

  術前利用Dextroscope虛擬現實技術提供直觀的三維立體解剖結構,個體化病理解剖,設計合理的手術入路,制定個體化診治方案,從而提高腫瘤切除程度,減少手術損傷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術中除在顯微鏡下操作外,對視野狹小的區域,可結合神經窺鏡技術,使一些手術盲區的殘餘腫瘤得到切除,並可清晰地瞭解周圍的正常結構。內窺鏡顱底手術,經歷了過去十年間迅速發展,從鞍上垂體手術到經篩板、蝶竇到顱底斜坡延伸到切除C2病變,兩側可達顳下窩和巖尖。

  但要充分了解內窺鏡解剖和顱底重建外科技術。良性病變可以通過內窺鏡完成,惡性病變處理仍是一個難題,需要導航系統、內窺鏡成像技術、機器人技術等在這個不斷擴大的領域繼續活躍發展。

  (二)顱內外溝通腫瘤應多科合作

  由於專科醫生熟悉顱底解剖和病理解剖的側重點不同,而且涉及到多部位的損害,單科處理會出現顧此失彼的後果,多科合作能及時發現和處理相應的併發症,能取長補短,克服目前學科設定的侷限性,使手術達到最佳的效果。

  (三)注重顱底重建方法及材料的選擇

  顱底手術由於腫瘤或手術對骨質的破壞,造成手術後腦組織的開放,出現腦脊液漏和顱內感染等併發症,因此顱底重建是顱底手術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顱底修補常用的材料有人工腦膜、鈦網、面板、黏膜、軟骨、脂肪、骨及筋膜。根據報告,使用這些材料,對小的缺損有高的成功率。對大的缺損,必須用帶血管皮瓣如顱骨骨膜瓣,顳皮瓣及遊離皮瓣作為重建材料。最近的一個報告中所描述的顳肌轉移皮瓣通過顳下窩和翼顎窩,然後鏡下放置皮瓣重建。

  顱骨瓣也可以通過內鏡放至鼻腔顱底缺損處。術中利用實時成像和術中超聲引導將大大改善當前在腫瘤切除術中導航系統的實用性。3D內窺鏡和依賴於虛擬現實系統已有報告。機器人顱底手術也在開發之中,不難想象,有一個系統的、高敏捷操作的鼻內窺鏡顱底機器人手術是一個非常精彩的場面。

  顱底重建是顱底外科的重要組成部分,顱底手術後遺留的顱底骨質、硬膜及區域性軟組織缺損,會增加術後腦脊液漏、顱內外感染及腦膨出的發生,選擇合適的顱底重建方法及修補材料進行可靠持久的顱底重建是手術成功的重要保證。

  顱底修補材料可分為異體和自體來源兩類,異體材料如人工硬膜(包括生物的和合成的)、鈦網等來源充足,不受缺損面積限制、塑形容易,缺點是價格較高。自體組織取材方便、經濟,缺點是來源有限、不能三維塑形、移植組織瓣容易吸收及壞死等。

  顱底修補材料與方法的選擇可根據缺損的大小、部位、患者個體情況及家屬的意願決定。可選擇人工硬膜修補硬膜缺損,鈦網修補骨質缺損。可選擇自體與異體結合的“三明治”法重建,也可選擇帶蒂組織瓣或遊離組織瓣。對於腫瘤術後死腔,可以用生物材料填充,也可以用顳肌瓣修補,消滅死腔,降低感染率,建立肌性屏障。應用顳肌瓣的關鍵是保護好顳淺動脈,剝離顳肌時從骨膜下剝離。

  目前由於微創理念的應用,複雜的、損傷大顱底重建逐漸減少,由於神經內鏡技術、虛擬現實及神經導航技術的臨床應用,使手術範圍縮小,病灶定位精準,降低了顱底缺損發生率和缺損面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