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內科 主任醫師 楊志明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目前包括五種型別:無症狀性心肌缺血、心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其發生機制主要是各種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菸等)引起血管內膜損傷,進而引起血液中的物質沉積於此,形成粥樣斑塊,使管腔變窄,供應心臟的血液減少,出現心肌缺血的症狀。冠狀動脈造影術是診斷冠心病的一種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1964年,Sones完成了第一例經肱動脈切開的冠狀動脈造影術。1967年,Judkins採用穿刺股動脈的方法進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使這一技術進一步完善並得以廣泛推廣應用,目前被認為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

  一、冠狀動脈造影術的適應症:

  1、不明原因的胸痛,無創性檢查不能確診,臨床懷疑冠心病。

  2、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如頑固的室性心律失常或新發傳導阻滯;有時需冠狀動脈造影除外冠心病。

  3、不明原因的左心功能不全,主要見於擴張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兩者鑑別往往需要行冠狀動脈造影。

  4、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後復發心絞痛。

  5、先天性心臟病和瓣膜病等重大手術前,年齡>50歲,其易合併有冠狀動脈畸形或動脈粥樣硬化,可以在手術的同時進行干預。

  6、無症狀但疑有冠心病,在高危職業如:飛行員、汽車司機、警察、運動員及消防隊員等或醫療保險需要。

  (二)用於治療:臨床冠心病診斷明確,行冠狀動脈造影可進一步明確冠狀動脈病變的範圍、程度,選擇治療方案。

  1、穩定型心絞痛或陳舊心肌梗死,內科治療效果不佳,影響學習、工作及生活。

  2、不穩定型心絞痛,首先採取內科積極強化治療,一旦病情穩定,積極行冠狀動脈造影;內科藥物治療無效,一般需緊急造影。對於高危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以自發性為主,伴有明顯心電圖的ST段改變及梗死後心絞痛,也可直接行冠狀動脈造影。

  3、發作6小時以內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發病在6小時以上仍有持續性胸痛,擬行急診PCI手術;如無條件開展PCI術,對於AMI後溶栓有禁忌的患者,應儘量轉入有條件的醫院。AMI後靜脈溶栓未再通的患者,應適時爭取補救性PCI。對於AMI無併發症的患者,應考慮梗死後1周左右擇期行冠狀動脈造影。

  AMI伴有心源性休克、室間隔穿孔等併發症應儘早在輔助迴圈的幫助下行血管再灌注治療。對於高度懷疑AMI而不能確診,特別是伴有左束支傳導阻滯、肺栓塞、主動脈夾層、心包炎的患者,可直接行冠狀動脈造影明確診斷。

  4、無症狀性冠心病,其中對運動試驗陽性、伴有明顯的危險因素的患者,應行冠狀動脈造影。

  5、CT等影像學檢查發現或高度懷疑冠狀動脈中度以上狹窄或存在不穩定斑塊。

  6、原發性心臟驟停復甦成功、左主幹病變或前降支近段病變的可能性較大的均屬高危人群,應早期進行血管病變干預治療,需要評價冠狀動脈。

  7、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後或PCI術後,心絞痛復發,往往需要再行冠狀動脈病變評價。

  二、冠狀動脈造影的禁忌證:

  1、對碘或造影劑過敏。

  2、有嚴重的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術者。

  3、未控制的嚴重心律失常。

  4、電解質紊亂。

  5、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者。

  三、冠狀動脈造影的術前準備

  1、導管室應具備一定的裝置、藥品及工作人員。

  2、患者及家屬簽署同意手術的知情同意書。

  3、術前完善超聲心動圖、X片、生化、三大常規、凝血指標等檢查。

  4、備皮。

  5、碘過敏試驗。

  6、留置針穿刺等。

  四、冠狀動脈造影術後的常規處理

  1、監測患者有無不適,注意心電圖及生命體徵等。

  2、補足液體,防止迷走反射,心功能差者除外。

  3、橈動脈穿刺徑路在拔除鞘管後對穿刺點區域性壓迫4-6小時後可以拆除加壓繃帶。股動脈入路進行冠狀動脈造影后,可即刻拔管,常規壓迫穿刺點20分鐘後,若穿刺點無活動性出血,可進行制動並加壓包紮,18-24小時後可以拆除繃帶開始輕度活動。如果使用封堵器,患者可以在平臥制動後6小時開始床上活動。

  4、注意穿刺點有無滲血、紅腫及雜音,穿刺的肢體動脈搏動情況、面板顏色、張力、溫度及活動有無異常。

  5、術後或次日查血、尿常規、電解質、肝腎功、心肌酶及心梗三項等。

  6、股動脈穿刺的患者第3天出院。

  7、鼓勵患者術後多飲水或靜脈補液,促進造影劑排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