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泌尿外科 副主任醫師 張旭輝

  孩子就醫時,有時在檢查、治療、手術過程中會使用到一些鎮靜和(或)麻醉藥物。很多家長會擔心檢查或術中的藥物會對小兒的神經系統和生長髮育產生影響,事實真是如此嗎?

  需要實施鎮靜和(或)麻醉情況

  在臨床上,小兒麻醉醫生選擇鎮靜和(或)麻醉,主要有以下列目標為原則:

  1、保護患兒安全和利益。

  2、減輕患兒軀體不適、疼痛。

  3、控制焦慮,使心理創傷最小,盡力使患兒遺忘。

  4、控制行為和(或)活動來完成診斷(治療)操作。

  5、使患兒安全脫離醫療監護。

  鑑於此,實際上很多小兒臨床創傷或非創傷操作和檢查均需在鎮靜和(或)麻醉下進行,包括超聲檢查、CT(計算機斷層掃描)和MRI(核磁共振成像)、氣管鏡、胃腸鏡、骨髓穿刺、深靜脈穿刺、腦電圖檢查、心電圖檢查等。而成人在進行以上臨床常用檢查時均無需麻醉和(或)鎮靜。

  關於鎮靜和(或)麻醉

  我一直使用“鎮靜和(或)麻醉”一詞,而非麻醉,這是因為鎮靜、麻醉幾乎使用完全相同的藥物。雖然鎮靜、麻醉兩者在概念上有明確的區分,但實際上具有連續性。鎮靜特別是深度鎮靜與全身麻醉之間的變化缺乏明確的臨床指徵,所以有時雖然是鎮靜,但實際上已經進入麻醉狀態。再高明的麻醉醫生也不可能在臨床工作中做到精確掌控鎮靜、麻醉完美分離。

  有不少家長會有疑問,小兒(特別是新生兒)能感知疼痛嗎?常常會請求醫生,“能不做麻醉和(或)鎮靜?”需要明確的是:兒童,即便是小嬰兒,也是可以感知疼痛並對疼痛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反應;童年時期的不良記憶會影響患兒今後的生活,如果沒有麻醉和(或)鎮靜,臨床診療操作的痛苦經歷和記憶會延續終生,造成患兒的社會、心理問題,如暴力傾向等。

  鎮靜和(或)麻醉藥物的安全性和代謝情況

  麻醉的起源實際上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華佗發明的“麻沸散Tsu san sen”,但缺乏該藥存在的證據。1846年美國的莫頓醫生在麻醉總院演示乙醚麻醉,而在此之前美國的朗醫生已經開始實施臨床麻醉,他施行的第二例麻醉病例即是小兒。因長期以來,作為社會的未來,兒童一直是社會的保護物件,臨床使用的幾乎所有鎮靜和(或)麻醉藥物上市前均未在兒童實施過臨床實驗,因而小兒麻醉的歷史並不短,但發展遠滯後於成人麻醉。

  儘管上市前未進行兒科臨床實驗,但在成人臨床使用的絕大部分鎮靜和(或)麻醉藥物均已應用於小兒鎮靜和(或)麻醉,如今,每年接受麻醉和手術的患兒有數百萬例之多。數十年的使用表明,其安全性類似於成人。

  相比較成人而言,小兒鎮靜和(或)麻醉的給藥途徑多樣,包括靜脈給藥、吸入給藥、直腸給藥、鼻腔給藥、皮下或肌肉注射,其他還有(依據麻醉方法)椎管內給藥(包括骶管給藥)、蛛網膜下腔給藥、神經阻滯(藥物注射與神經叢周圍)等,其中靜脈給藥和吸入給藥在小兒麻醉中更為常用。

  關於鎮靜和(或)麻醉藥物的代謝。成人與小兒最大區分在與“生長和發育”,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小兒的身高、體重存在巨大變化,同樣代謝某些鎮靜和(或)麻醉藥物的酶也在不斷的生長髮育過程中。但小兒對鎮靜和(或)麻醉藥物的代謝不能一概而論,兒童不是縮小的成人,決定兒童藥物效應的因素不僅多元而且複雜,藥物的吸收、分佈、代謝和清除過程可能不同於成人;即使藥物濃度一樣,藥效反應強度和性質也可能不同;疾病的種類也不一樣,有些疾病僅僅發生於兒童,有些疾病的病程與成人不一樣,病因也不盡相同。

  但對於不同的鎮靜和(或)麻醉藥物由於代謝途徑、代謝藥物的酶的發育程度不同,有些藥物在小兒的代謝可能減慢,但有些藥物代謝可能增強,如果按照公斤體重計算劑量的話,部分藥物的用量大於成人,例如我們常用的一種鎮痛藥物“瑞芬太尼”和靜脈麻醉藥“異丙酚”。

  鎮靜和(或)麻醉藥物會不會影響孩子智力?

  眾多家長所擔心的“麻醉藥物會不會影響孩子智力?”事情的最初起源是1999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該文結論認為使用NMDA受體阻滯劑(臨床常用的氯胺酮即屬於此類藥物)後新生動物的大腦細胞凋亡增加,並進而影響神經系統的發生;隨後2003年,又有作者發現用咪唑安定、笑氣和異氟醚麻醉(俗稱雞尾酒麻醉)新生大鼠6小時後,大鼠海馬(大腦的一個功能區,與學習記憶有關)的某個生理功能受損,並導致大鼠4周~4個月時出現空間認知障礙。這些及後續研究迅速在麻醉醫學界和社會引起了強烈關注,事實果真如此嗎?

  關於動物實驗,有幾點值得注意:

  ① 所用劑量常遠大於臨床(人類),例如氯胺酮用量高達20~100mg/kg,臨床為2mg/kg;異丙酚用量高達10~60mg/kg,臨床為1mg/kg;咪唑安定用量高達9mg/kg以上,臨床常用0.1mg/kg。

  ②動物實驗的麻醉是一種“糟糕”的麻醉,麻醉後接近一半的動物將會死亡,由此僥倖生存下來的動物可能經歷由於極深度麻醉導致的缺氧、內環境紊亂等一系列併發症。

  ③人體(哺乳動物)的神經發生在出生前已經完成,僅保留部分腦區的神經再生功能,海馬是其中之一,關乎學習和記憶能力。但其中的細胞凋亡屬於正常的生理性新陳代謝。迄今仍未發現鎮靜和(或)麻醉誘發大腦細胞的凋亡和學習記憶之間的因果關係存在。

  人類的學習、智力等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且學習能力不僅僅是學習數學、語文、物理等。此外,一般而言,雙胞胎生活的環境幾乎完全一致,如果一個接受麻醉手術,另外一個未接受,可能更具說服力(當然不可否認,就算是雙胞胎,學習能力也各有所長)。可喜的是,已有的回顧分析證實鎮靜和(或)麻醉沒有影響。麻醉醫學界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麻醉會導致成人手術後精神障礙,但最新的研究表明,住院病人中,內科病人和外科病人精神障礙的發生率相同,請注意內科病人一般不會接受手術和麻醉。

  2007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諮詢委員會總結認為“基於現有的證據,沒有必要改變臨床麻醉現狀”;2013年專家觀點認為“就算(假如)麻醉對神經系統有那麼一點點影響,如果改變患兒現有的麻醉技術或乾脆不做麻醉則可導致對神經系統更大的危害”

  鎮靜和(或)麻醉術後的不良反應

  中國有句古話“是藥三分毒”,這同樣適用於鎮靜和(或)麻醉藥物,實際上部分鎮靜和(或)麻醉藥物尤其是鎮痛藥物通常的原料即來源於“毒品”,所以大部分麻醉藥物屬於“管制藥品”。

  鎮靜和(或)麻醉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過敏、呼吸抑制、噁心、嘔吐、瘙癢、煩躁、寒戰等。當孩子出現過敏和呼吸抑制時需迅速告知醫護人員;噁心、嘔吐術後也很常見,但大部分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漸消退,嚴重時(頻繁嘔吐或嘔心)需提請醫護人員及時處理,患兒嘔吐時注意應協助其將頭偏向一側,將嘔吐物排出體外,極度關注不要發生誤吸(入肺);瘙癢也可能與過敏相伴,程度不重時通常無需處理;術後煩躁多見,患兒常極度不配合,但也會隨時間推移而逐步恢復,關於煩躁的原因,猜測很多,但均未得到證實。

  人類從一種意識狀態過渡到另一種狀態時通常會伴隨情緒改變,例如小兒早上起床時可能會發頓脾氣,從鎮靜和(或)麻醉到甦醒可能與此類似。術後煩躁的患兒,家長應注意的是防止患兒墜床,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寒戰時應注意保暖,但保暖並不一定會消除寒戰。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患兒可能經歷兩次手術,比如左眼和右眼分次手術,兩次手術後出現的不良反應可能不同,這與麻醉藥物、手術環境、病房環境,所用藥物、攝食的食物等均可能有關。鎮靜和(或)麻醉手術後應重點關注:患兒意識是否恢復、呼吸是否平穩(與手術前對比)、面板顏色是否如常。總之,術後護理需要家長和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兒童是我們的未來,我們應共同呵護好他們。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