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精神衛生科 主任醫師 李愛萍

  一、什麼是老年精神障礙?

  老年精神病(psychosis)指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的認識、情感、意志、動作行為等心理活動均可出現持久的明顯的異常;不能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動作行為難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態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殺或攻擊、傷害他人的動作行為。

  二、老年精神障礙的常見型別:阿爾茨海默氏病、血管性痴呆、老年抑鬱症等。

  三、老年期精神衛生的特點

  1、智力改變:在老齡化的過程中,智力減退普遍存在,而記憶力減退常是最先出現的。遠記憶力保持較好而近事記憶不良。

  2、情緒改變:情緒改變在老年人群中個體差異頗大,對應激因素也非常敏感,退休、經濟收入的減少,慢性疾病增多,在家庭和社會中的主宰權和權威性受到挑戰等,這些變化對老年人的心身健康都會帶來不利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空巢”老人增多,易使老人產生孤獨、淒涼之感,加之親友的生離死別,喪偶,可能會產生抑鬱情緒,甚至身體不適,稱為“空巢綜合徵”。此外,離退休對長期習慣工作的老年人也會產生巨大影響,易產生失落感、空虛感、無用感,有的甚至出現焦慮不安、悲觀失望、心情抑鬱等不良情緒。

  3、性格改變:性格改變同老年腦功能退化有密切關係,由於大腦額葉比其他皮層區域先退化,而額葉同性格的關係尤為密切,因此老年人易發生性格改變,比如逐漸變得易衝動、自私、不關心別人、多疑等,興趣變得狹窄、生活單調刻板,而使老人漸漸與外界不協調,格格不入,而更增添孤立、不安全感。

  4、行為改變:由於老年人大腦皮層機能衰退,其感知覺、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也發生變化,致使行為出現異常。

  四、正常衰老與老年性痴呆的區別:

  正常衰老:在正常情況下,30歲以上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腦的重量會有所減輕,到70歲左右可減輕約5%。進入老年以後,正常人的軀體和心理功能都可出現一系列相應的改變,如須發斑白、面板皺縮和色素沉著、老視、近記憶減退、行動遲緩,以及某些性格改變等。這些老年性變化與老年性痴呆不同,屬生理性衰老而非病理過程。

  老年性痴呆:是一種由大腦病變引起的綜合徵,是比較嚴重的、持續的認知障礙,特徵為記憶、理解、判斷、推理、計算和抽象思維多種認知功能減退,可伴有幻覺、妄想、行為紊亂和人格改變,嚴重影響工作、生活和社交能力,意識一般無異常。起病於老年期(通常60歲以上)的慢性進行性智力減退。病理改變主要為大腦萎縮和神經細胞退變;病因未明,故又稱為原發退變性痴呆。

  五、老年精神障礙的患病率

  老年性精神障礙的發病與居民中老年人口的增加密切相關。英美等國在20世紀初65歲以上老年人僅佔居民的4~5%,到1980年代這一比例已上升到10~15%。患老年性精神障礙者顯著增多。英國統計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嚴重痴呆者佔5.6%,而美國則將近6%。痴呆的老年人中,半數以上為阿爾茨海默氏病,近1/4為腦血管病性痴呆,餘下的1/4病例中,有一半為阿爾茨海默氏病與腦血管病變的混合型,其餘部分可能是多種原因的腦部病變所致的痴呆。中國1982年全國12個地區抽樣調查,65歲以上老年人佔總調查人口的5.6%,而老年性精神障礙的患病率為3.75‰。本病患者女性多於男性,農村多於城市,其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

  六、常見老年精神障礙的臨床型別:

  (一)痴呆常見的型別:根據病因和病理可概括為三大類:⑴阿爾茨海默病型痴呆(AD),是老年痴呆中最常見的型別;⑵血管性痴呆(VD),也是較常見的老年痴呆;⑶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如藥物或酒精中毒、顱內腫瘤、顱腦外傷、顱內感染(神經梅毒)、營養障礙(葉酸、VitB12缺乏)和代謝障礙(如甲狀腺機能減退)等。

  (二)臨床常見痴呆介紹:

  1、阿爾茨海默氏病(AD):

  ⑴概念:是一組病因未明的原發性退行性腦變性疾病,大量發生於老年期和老年前期(40~65歲)的原發性痴呆,潛隱起病,病程緩慢且不可逆,臨床表現以智慧損害為主,起病在65歲以前者舊稱老年前期痴呆,或早老性痴呆,多有同病家族史,病變發展較快,顳葉及頂葉病變較顯著,常有失語和失用。而老年期者特稱阿爾茨海默氏病老年型。

  ⑵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病因:病因未明,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①遺傳因素,特別是與第21號染色體異常有關;

  ②大腦皮質和海馬中合成乙醯膽鹼的膽鹼乙醯轉移酶活性顯著減低;

  ③具有神經毒性作用的鋁在本病患者腦內含量增高;

  ④自身免疫作用;

  ⑤中樞神經系統慢病毒感染。但這些說法均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⑶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病理變化主要為:腦萎縮,以頂葉和顳葉最顯著,特別是海馬損害最重;有腦溝增寬和腦室擴大。顯微鏡下可見腦皮質神經細胞減少,星狀細胞增生,嗜銀染色可見老年斑和神經元纖維纏結,這是本病的特徵性改變。腦組織中老年斑的數目與患者認知障礙的嚴重程度常呈平行關係。一般認為,腦細胞變性可導致葡萄糖利用率下降和區域性腦血流量減少;特別是產生乙醯膽鹼的隔區和視丘下部的神經核退變,可使膽鹼能神經傳導受到嚴重損害而致腦功能減退。

  ⑷臨床表現:本病一般起病緩慢,為持續性、進行性病程,無緩解,由發病至死亡平均約8-10年,但也有些患者病程可持續15年或以上。最初表現健忘,尤其是近事遺忘;症狀輕微,往往不引起他人注意。但可合併其他軀體疾病而突然加劇,出現急性意識障礙(稱老年性譫妄)。

  ⑸治療:

  ①改善認知功能障礙:常用膽鹼酯酶抑制劑如安理申、石杉鹼一甲可改善患者記憶。

  ②非藥物治療及精神行為症狀的藥物治療:a.治療原則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患者給家庭帶來的負擔。b.抗精神病藥物可用於對抗精神病性症狀、激越行為或攻擊行為。c.抗抑鬱藥可用於痴呆伴發抑鬱的患者,可明顯改善痴呆綜合徵。

  2、血管性痴呆:

  ⑴概念:是指由腦血管病變導致的痴呆。

  ⑵血管性痴呆分型:包括多發梗塞性痴呆和繼發於急性腦血管意外的痴呆。其起病過程、臨床特徵及病程與阿爾茨海默氏病不同,主要由動脈硬化或高血壓性腦血管病導致多次腦梗塞及其他腦血管病變導致。這類病變可與阿爾茨海默氏病並存。

  ⑶臨床表現:

  早期症狀:潛伏期較長,一般不易發現。症狀以情緒不穩定及各種軀體不適症狀為主,即腦衰弱綜合徵。

  侷限性神經系統症狀及體徵:較為突出的有:假性球麻痺、構音障礙、吞嚥困難、中樞性面肌麻痺、不同程度的偏癱、失語、失用或失認,癲癇大發作及尿失禁等。痴呆:VD主要表現為以記憶下降為主的侷限性痴呆。主要特徵為雖出現記憶力障礙,但在相當長時間內自知力存在,知道自己記憶力下降,易忘事,有的病人會為此產生焦慮、抑鬱情緒,有的表現病理性贅述,如被害妄想、被竊妄想、貧窮妄想等。隨著痴呆的加重有些病人的行為和人格也會發生改變,如變得吝嗇、自私、收集廢物等。晚期出現類似全面性痴呆的臨床表現。

  神經系統體徵:VD的原發疾病是腦血管疾病,故可出現腦血管病變的不同神經系統定位體徵。

  ⑷治療和預防:對VD的危險因素的預防和治療可減少VD的發病率。治療能防止VD患者病情繼續惡化,有時可改善患者的病情。

  (三)老年性抑鬱症:

  1、概述:為較常見的精神障礙,老年抑鬱症的患病率為1%-5%。女性明顯高於男性,在自殺的老年人中50%-80%患有重症抑鬱。

  2、病因:為“多因素”,但目前腦影像學研究,提示在老年抑鬱患者中存在額顳葉的萎縮及額葉白質的病變。“紋狀體-蒼白球-丘腦-皮層”通路受損導致與情緒控制有關的神經遞質如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的功能失調,從而導致抑鬱症。

  3、老年抑鬱症臨床相的特點:⑴家族史陽性者少見,神經科病變及軀體疾病所佔比重大,認知損害多,主訴軀體不適多,疑病觀念強烈;⑵體重變化、早醒、性慾減退、精力缺乏等因年齡因素變得不突出了;⑶部分老年抑鬱患者會以易激惹、攻擊、敵意為主要表現;⑷失眠、食慾減退明顯;⑸情感脆弱、情緒波動性大,憂傷的情緒往往不能被很好地表達;⑹自殺觀念常常不會清楚地表露。⑺繼發性抑鬱佔了相當的比例。

  4、老年抑鬱症的轉歸:Post(1978)曾提出1/3原則:1/3會改善,1/3不變,1/3越來越差,Cole(1997)等經綜合分析將老年抑鬱症的轉歸總結為:97%康復;32%康復後復發;14%處於持續病態中;31%在隨訪中死亡或出現痴呆。

  5、老年抑鬱症的治療:

  急性期治療:在治療老年抑鬱症患者時,要考慮到以下因素:①老年人藥代學特點;②藥物的相互作用;③老年人的生理特點使其對藥物的認知功能損害更為敏感;④老年人心理社會因素複雜。

  維持治療:發病年齡越大,復發次數越多,再次復發的危險性也就越高。大部分研究者主張,60歲以上第一次發病的抑鬱症患者,達到臨床痊癒後至少應維持治療12個月。若出現復發,則需服藥2年以上,再次復發應終身服藥。

  七、老年性痴呆的鑑別診斷:

  老年抑鬱症性假性痴呆鑑別:老年抑鬱症的某些表現與器質性痴呆很相似。在情緒低落的基礎上,呈現精神運動性遲鈍,對環境興趣減少,注意不集中,有明顯近記憶減退。由於衰老,患者體重減輕,行為懶散,生活不能自理,步行時戰戰兢兢,跨步艱難,給人以強烈的痴呆印象。患者多訴述其軀體不適,而忽略其情感體驗,容易導致誤診。一般情況,內源性抑鬱症起病較急,病程較短,仔細詢問病史常能發現明顯的抑鬱症狀,患者有痛苦的內心體驗,而無記憶和智慧的顯著衰退。有情感障礙的家族史,以及抗抑鬱治療有效,對抑鬱症的診斷很有幫助。

  此外,正常壓力腦積水、額葉腫瘤、麻痺痴呆、B族維生素缺乏、症狀隱蔽的腦梗塞等器質性痴呆也應通過仔細詢問病史和相應的實驗檢查,加以排除。若無顱內佔位病變或顱壓增高,腦脊液應列入常規檢查;腦超聲波,腦電圖均有利於發現局灶性病變。在無CT檢查條件時,放射性核素腦掃描,氣腦造影,腦血管造影,仍可對診斷和鑑別診斷提供重要幫助。

  八、老年性精神障礙的處理

  宜採取以下綜合措施:

  ①良好的家庭照顧;

  ②舒適的休養環境;

  ③支援性心理治療;

  ④鼓勵參加文娛治療活動;

  ⑤保證足夠的營養;

  ⑥預防感染等軀體合併症和走失等意外;

  ⑦合理的藥物治療。

  九、關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針對老年性精神障礙,精神病專家指出,老年性精神病的治療要點不在於服用藥物與生活調理,更重要的是子女親屬的交流與關懷,需要身邊的親人的心理上的耐心呵護。所以,為人子女的我們,無論是在如何忙碌的情況下,都需要、更應該抽出適當時間關懷一下我們年老的父母或長輩,讓他們在溫馨關愛的氛圍中度過晚年,享受天倫之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