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內分泌科 副主任醫師 趙躍斌

  糖尿病足就是糖尿病神經病變和(或)血管病變及感染等的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糖尿病患者足部破壞的一種病變。為什麼糖尿病足這樣難治?

  首先,糖尿病患者一般最先出現的併發症就是周圍神經病變,比如患者感覺下肢有麻木、蟻走、蟲爬、發熱、觸電樣感覺,往往從遠端腳趾上行可達膝上,患者有穿襪子與戴手套樣感覺。那提示已經有周圍神經病變的早期症狀。隨著病情進展,患者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及自主神經損傷,足部一旦失去神經的保護作用就容易受到傷害,或者損傷已經有了,患者卻感覺不到,直到非常嚴重。

  可以這樣說,幾乎每一位糖尿病足患者都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由於糖尿病患者足部運動神經損傷,足部的伸肌和屈肌之間不平衡,不能保持足部正常的姿勢,常造成患者足底不平,足底區域性(足底跖部脂肪墊及跖骨頭)下陷,甚至形成“弓形足”或“雞爪趾”畸形。隨著時間的延長,足部肌肉萎縮,足的正常姿勢和彈性喪失,行走時足底區域性(跖部)忍受較重的壓力,負重在較小的面積上,該處軟墊保護較差,因此很容易受到損傷,導致破潰。

  下肢自主神經受損傷後,肢端面板少汗或無汗,患者足部面板乾裂,很容易受細菌感染引起潰瘍,蜂窩織炎,深部膿腫。另外自主神經可控制面板微血流,當自主神經受損傷,導致面板血流增加尤其是下垂部的面板血流灌注量增加,可導致下肢面板水腫或萎縮,而發生破潰。

  感覺異常主要包括麻木、疼痛、灼熱或組織放射性疼痛,足部感覺障礙或消失,常導致穿通性神經性潰爛。足部感覺遲鈍,外傷後常無痛覺,病人不知道受傷,或已知道受傷但無疼痛之苦而疏忽大意,被細菌感染髮展為嚴重肢端潰爛。

  其次,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使糖尿病患者微小的損傷變得難以癒合。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主要累及下肢動脈,特別是膝以下N動脈、脛後動脈、腓動脈等,這些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狹窄、閉塞,致肢體遠端缺血,使組織不能獲得足夠的氧氣及營養物質,不能及時的排出代謝廢物也不能使治療藥物有效的到達病變部位。間歇性跛行為下肢缺血的早期表現,由於下肢缺血使肌肉供血不足,在行走一段時間後下肢乏力、勞累及麻木,重者小腿腓腸肌疼痛,停止行走、休息後可使症狀緩解。

  靜息痛是病變中期的表現,當病變發展、下肢缺血嚴重時,不行走也發生疼痛,這種疼痛多限在足趾和趾端,夜間尤甚,臥位時疼痛加劇,下肢垂下可緩解。病變後期趾端潰瘍壞疽:面板出現乾燥、角化、肌肉萎縮、足趾向背側彎曲畸形,受摩擦後出現水泡。水皰破後使細菌入侵發生感染,形成蜂窩組炎、慢性潰瘍,經久難愈,以第二跖骨處多見,足壞疽的好發部位為足趾、足跟等易致缺血和感染的部位,感染可促使壞疽發展,當面板感染擴充套件到足趾間隙,可發生深部膿腫,不及時控制可導致敗血症。

  最後,感染是糖尿病足的主要威脅,感染和多重耐藥可影響潰瘍程度、療效和預後。糖尿病患者足部感染的原因很多,既有足部原因,也有全身因素。如面板損傷,高危足,傷口內異物存留,死腔,引流不暢等。全身因素,常與代謝紊亂,血管、神經病變,營養不良,機體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等有關。

  全身或區域性有適合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細菌才能生存。由於細菌毒素或其破壞的壞死組織所產生的毒性產物,可引起區域性或全身一系列變化,使糖尿病足難以治癒,有些甚至就此失去了生命。

  糖尿病足之所以難治就是因為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血管病變、感染,同時糖尿病患者常有代謝紊亂,營養不良,機體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等,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就是糖尿病足不易癒合。

  說的通俗點就像農民種地一樣,要有一個好的收成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土地要有種子發芽生長的環境,雨水及養分要充足,溫度日照要適宜,還要預防自然災害等。沒有充足的雨水及養分就算這粒飽滿的種子發芽了也不會茁壯成長,這是顯而易見的,糖尿病足患者周圍血管病變使足部沒有充足的血液供應,就好比種子沒有充足的雨水及養分一樣糟糕。

  溼潤的土壤及適宜的溫度日照是種子發芽生長的前提,沒有這些種子難以發芽生長,而我們的周圍神經感知疼痛冷暖,調節面板微血流,不斷調整著足部的肌肉及骨骼,使足部保持平衡免受損傷,一旦發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久之就像種子失去溼潤的土壤及適宜的溫度日照一樣危險。即便是莊稼長勢喜人就要到收穫之時,一旦遭遇狂風暴雨,尤其是冰雹襲擊,或者蟲害嚴重,農民也是苦不堪言,甚至顆粒無收,這些現象就好像糖尿病足感染一樣致命。

  這就是糖尿病足難治的原因。

  但難治並不意味著不能治。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