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風溼病科 主任醫師 董衛

  產後風溼又稱產後中風、產後痺,早在唐代《經效產寶》中就有論述,指出“產後中風,身體疼痛,四肢弱不遂。

  病因

  ① 多虛:氣血虧虛兼臟腑功能不足是主要的內在因素,也是主要病因病機;

  ② 多瘀:多為氣血兩虛導致寒凝瘀血留滯經脈;

  ③ 感受外邪:乃因產後氣血不足,虛損未復,風寒之邪客之而成痺。先天腎氣不足,腎督虧虛,肝腎不足,加之感受外邪,內外合邪是形成本病的主要機。病久則化生痰、瘀、熱、毒,致使虛實錯雜,寒熱相兼,纏綿難愈。

  總之內因是氣血不足, 臟腑虛損,外因則是勞役過度,風寒溼邪侵襲肌膚經絡。具體如產後過早涉及冷水,洗滌過涼,睡臥吹風,空調過冷過熱,居住潮溼等。另外人工流產、引產後引起四肢關節痺證也屬於產後痺的範圍。婦女在妊娠期間,部分氣血濡養胞胎,而四末百骸、關節、肌膚等的氣血處於不足或空虛狀態,瓜熟蒂落後,氣血受損,關節、肌肉及筋脈失榮,則疼痛、酸楚、麻木等症隨之出現。婦女產後,陰陽欠和,正氣虧虛,,陽氣衛外不固,腠理空疏,正虛邪戀,風寒溼邪乘虛而入,停留面板、經絡、筋脈之間,久而久之,外邪瘀積留滯,或積聚在某一關節,或流走於肌膚筋脈之間,表現為四肢關節疼痛酸楚、麻木不仁,遊走不定,且隨氣候變化、感受風寒之邪而加重。

  病機:

  “產後百節開張、血脈流散”陽氣虛損,腠理不密,風寒溼邪乘襲肢體,形成陽虛血虧,寒凝瘀滯,不通則痛的痛痺證。其病機屬虛實夾雜,即素體肝腎不足,又值產後氣血驟虛致經絡失養,外邪乘虛而入,留滯經絡,氣血痺塞不通所致。

  症狀:

  關節疼痛明顯,畏風寒、遇寒溼加重,甚至有患者遇風出現面癱;一般關節不腫,伴有晨僵,保暖緩解,自汗,出汗越多關節疼痛、畏風寒越重等。

  各項實驗室檢查一般都在正常範圍。

  治療:

  西醫沒有資料藥物和方法。

  中醫:治療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多在祛邪治痺之法外,重視益氣養血,補益肝腎,認為用藥當補益勿過壅滯,風藥勿過辛散,祛溼勿過剛燥,用血肉有情勿過滋膩。常採用養血活血、溫經散寒除溼的治法, 同時則養血為主,稍參宣絡,不可峻投風藥。

  患者可需要同時鍼灸推拿、藥膳等治療,起協同作用。自身需通過鍛鍊提高身體體質,防止復發。

  產後風溼治療得當,1-3個月可以基本緩解,可以治癒,但會復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