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風溼病科 副主任醫師 考希良

  產後風溼症狀亦稱“產後身痛”、“產後關節病”,是發生於產後(包括流產、小產)百日內出現的肢體、肌肉、關節不適,疼痛,痠痛,重著,麻木,或功能輕度受限的常見病證。中醫治療本病根據不同個體組方用藥,辨病辨證相結合,副作用小且療效確切。2008年6月~2009年12月,我們自擬產後風溼飲治療30例取得較好效果。

  1、臨床資料

  治療組30例,年齡20~37歲,平均27.5歲;病程最短12天,最長2年,平均5.9個月。對照組15例,年齡23~32歲,平均27.3歲;病程最短20天,最長2.5年,平均5.5個月。兩組在年齡、病程、臨床症狀及實驗室檢查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 目前國內外尚沒有相應診斷標準,參照《中國風溼病學》自擬中西醫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

  主症:

  ①產後(包括流產、小產)百日內發生的肢體、肌肉、關節不適;

  ②疼痛;

  ③痠痛;

  ④重著;

  ⑤麻木;

  ⑥功能輕度受限。

  次症:

  ①乏力多汗;

  ②畏風怕冷;

  ③煩躁失眠等。舌質淡或嫩,或紫黯有瘀點;舌苔薄白、或薄黃,或少苔,或苔白厚膩;脈細濡,或沉濡而數,或沉澀。

  凡主症:

  ①加任何1項以上主症及/或兼見1項以上次證,可辨為本病。

  西醫診斷標準:

  ①產褥期或產後百日內發病,包括流產、人工流產及早產;

  ②主要症狀:肢體肌肉關節疼痛、痠痛、沉重、麻木及屈伸不利;

  ③受累關節功能輕度受限,活動後症狀減輕,絕大多數病例關節只痛不腫。

  ④實驗室檢查: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溼因子、抗溶血性鏈球菌O及血常規均正常;

  ⑤X線檢查無骨質異常;

  ⑥經治療病情可完全緩解,受累肢體及關節不留畸形,功能可恢復正常;

  ⑦排除其他風溼病如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骨關節炎及紅斑狼瘡。

  2、方法

  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產後風溼飲(生黃芪30g,桂枝10g,白芍30g,當歸12g,黃精30g,青風藤30g,雞血藤30g,防風12g,生甘草12g,生薑6片,大棗6枚,米酒15~30ml)水煎服,日一劑。要求:文火煎煮兩遍取汁約400ml,早、晚各200ml飯後溫服,米酒15~30ml為引,服藥後溫覆一小時許,遍身ZZ微似有汗為佳。對照組口服正清風痛寧緩釋片(湖南正清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20mg,每日二次,飯後服。兩組均以4周為一療程。

  2.2 觀察指標及方法

  兩組治療前後中醫證候綜合評分的改善情況為主要觀察專案,反映在兩組治療前後的中醫證候評分的差值上。

  2.3 臨床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相關內容,自擬計算公式[(治療前積分 - 治療後積分)÷ 治療前積分]×100%,以百分數表示:

  ①臨床治癒:中醫臨床症狀、體徵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

  ②顯效:中醫臨床症狀、體徵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

  ③有效:中醫臨床症狀、體徵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

  ④無效:中醫臨床症狀、體徵均無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2.4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均採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醫學統計學》統計軟體包PEMS 3.1 for Windows進行統計。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分析。

  3、結果

  3.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臨床治癒14例,顯效10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67%。對照組臨床治癒2例,顯效4例,有效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86.67%。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2 兩組治療前後症狀積分比較

  表1示,各項症狀治療前後平均積分進行對比,治療組所有症狀治療後積分值均降低,治療前後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 em="">0.05);對照組各項症狀積分值治療前後比較均降低,治療前後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em="">0.05)。治療後組間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 em="">0.05)。表明在改善臨床症狀方面兩組均有療效,治療組療效優於對照組。

  表1 治療前後症狀積分比較 (±S)

  症狀

  治療組(N=30)

  對照組(N=15)

  治療前

  治療後

  治療前

  治療後

  肢體疼痛 痠痛

  4.00±1.38

  1.06±0.33*▲

  3.86±0.83

  1.92±0.41*

  肢體麻木沉重

  3.88±0.50

  0.38±0.50*▲

  3.62±0.57

  1.91±0.38*

  肢體功能受限

  3.73±1.55

  0.86±0.63*▲

  3.38±0.17

  1.27±0.13*

  怕風畏冷

  3.59±1.34

  1.07±0.69*▲

  3.18±0.51

  1.97±0.41*

  乏力汗出

  3.22±1.01

  0.32±0.11*▲

  3.19±0.25

  1.81±0.23*

  失眠煩躁

  3.31±1.62

  0.49±0.54*▲

  3.91±0.54

  2.02±0.45*

  寒冷勞累陰雨天加重

  3.43±1.06

  1.20±0.43*▲

  3.08±0.61

  2.15±0.37*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後比較▲P< 0.05。

  4、討論

  本病多因產後體虛,復外感風寒溼邪、瘀血留滯而導致。病位在肌膚、筋脈、血脈。病機為“正虛”、“邪侵”及“血瘀”,且互相聯絡。病性以虛為本,兼風寒溼瘀阻肌膚筋脈之實,“不榮則痛”、“不通則痛”為發病機制。治療根據“以虛為主、復感外邪、瘀血留滯”的病機,確立甘溫補虛、益氣祛邪治法。

  方中重用黃芪配當歸,取當歸補血湯之意。產後體虛,血虛氣弱,加之勞倦耗氣,更虛其陰血。白芍配甘草即仲景芍藥甘草湯,酸收甘潤、酸甘化陰,為養血益陰、緩急止痛之劑。雞血藤配黃精甘補中焦脾胃,達甘溫益氣、補氣生血作用。青風藤配桂枝風溼通絡、散寒瘀除痺痛。在引經藥黃酒作用下,青風藤、桂枝風除溼、發表解肌作用更趨增強。

  防風配生薑,能升騰中焦升發之氣,以調和營衛、散風寒溼邪。甘草大棗,甘溫益氣,補氣調中,調和藥性,米酒引諸藥達病所,共為使藥。研究表明該方對本病有良好效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