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咽喉科 主任醫師 周安樑

  2000到2008 年我科共收治297 例鼻骨骨折患者, 均在鼻內鏡下進行檢查和治療, 取得滿意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  臨床資料:297 例中, 男性232 例, 女性65 例, 年齡10~ 60歲, 平均34 歲。單側鼻骨骨折196 例, 雙側101 例。其中閉合性骨折者229 例, 開放性骨折者68 例, 粉碎性骨折35 例, 合併鼻中隔骨折72 例。所有患者術前均行鼻骨側位X 線和鼻內鏡下檢查, 部分患者需鼻骨CT 掃描。在區域性腫脹消退後, 鼻部外傷癒合拆線後7~ 10 d 內在鼻內鏡下行鼻骨骨折復位術,其中56 例傷後即刻行鼻骨復位手術。古交礦區總醫院耳鼻咽喉科周安樑

  1 .2  手術方法:取仰臥頭高腳低位, 用1 %地卡因加1 ‰腎上腺素棉片表面麻醉鼻腔黏膜, 應用0°和70°鼻內鏡檢查鼻腔頂前段的情況, 在鼻骨塌陷處的黏膜下及周圍鼻中隔和中鼻甲黏膜下, 用2 %利多卡因作區域性麻醉浸潤麻醉, 然後在鼻內鏡直視下, 將鼻骨復位器準確置於鼻骨塌陷處, 將下移之鼻骨抬起復位。

  此時可聽到鼻骨復位音, 同時可見鼻骨塌陷處畸形消失, 若為雙側骨折可同法做另側。如合併有鼻中隔骨折、脫位或外傷性偏曲, 可用鼻中隔剝離子將偏曲處復位, 無法復位者行鼻中隔偏曲矯正。伴有鼻中隔血腫者可以同期行鼻中隔切開引流, 以免形成鼻中隔膿腫。出血少或無鼻中隔偏曲者, 可在區域性填塞一條凡士林紗條, 以保持鼻腔通氣功能。

  術中出血較多或合併鼻中隔偏曲者, 復位後鼻骨骨折處易移位, 可行單側或雙側區域性凡士林紗條填塞, 總鼻道高分子海綿填塞, 以達到固定鼻骨、矯正鼻中隔偏曲目的。術後48 ~ 60 h 取出填塞物, 術後2~ 3 周避免觸碰骨折部。

  2、結果

  本組297 例患者均可在術中清楚地觀察到鼻骨塌陷的情況和復位後的變化, 並能同時發現和處理鼻中隔病變。278 例一次性復位成功, 外形滿意, 19 例二次復位成功, 外形基本滿意。所有患者均無併發症。61 例未行鼻腔填塞。可見, 常規表面麻醉加鼻內鏡下區域性浸潤麻醉, 與傳統鼻骨骨折復位術相比, 患者疼痛較輕, 直視下復位準確, 效果好,術中出血少, 損傷輕微, 避免了傳統手術的盲目性, 並能同期處理鼻骨骨折的合併症。

  3、討論

  傳統的鼻骨骨折術的麻醉, 除少數患者因為合併一些頜面及顱底骨折, 應用全身麻醉外, 一般均為表面麻醉。患者往往是在痛苦掙扎中接受手術的, 而且表面麻醉作用時間較短, 鼻腔填塞後, 患者很快就開始感到不適和痛苦。而鼻內鏡直視下在鼻骨塌陷處及其周圍組織區域性浸潤麻醉,麻醉效果滿意, 患者痛苦小, 易於接受和配合手術, 利多卡因區域性麻醉作用時間較長, 術者可以從容地進行復位手術,鼻腔填塞後, 由於有區域性麻醉的麻醉作用, 患者不會很快感到不適和痛苦。這是鼻內鏡下區域性麻醉鼻骨復位術與傳統手術相比的最大優點。

  一般來說, 鼻骨骨折的診斷主要靠病史、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包括X 線鼻骨側位片以及CT 。很多學者主張將鼻內鏡引入到鼻外傷鼻骨骨折的診斷中。首先, 鼻內鏡檢查, 觀察直接明瞭, 能發現X 線和CT 不能發現的損傷。直觀地瞭解外傷後的情況, 有助於其準確地診斷和全面地評估。臨床上確有鼻骨骨折並有明顯畸形, 而鼻骨側位片和CT 檢查結果均陰性者, 可能是因為雙側鼻骨側位片的重疊, 及區域性腫脹, 使得鼻骨側位片影像重疊模糊, 難以分辨[ 1] , 以及鼻骨C T 掃描時恰好遺漏骨折處所造成。

  其次, 臨床工作中也不乏有臨床症狀不明顯, 而影像學檢查可疑的患者, 甚至部分因打架糾紛致傷患者故意誇大鼻部疼痛的症狀, 此時, 鼻內鏡的檢查就尤為必要.鼻骨骨折復位術中應用鼻內鏡, 尋找骨折部位準確,可清晰瞭解鼻骨復位經過、減少手術的盲目性, 同時剝離子進入鼻腔的深度易於把握, 避免了傷及篩頂, 防止併發症發生 。

  手術中對患者動作小, 用力適度, 同時手術創傷輕微, 周圍組織損傷範圍小, 可同時對合並有鼻中隔偏曲、骨折及脫位的患者進行治療。本組患者行鼻內鏡檢查時, 發現72 例患者鼻中隔偏曲伴骨折, 在手術時一併作了鼻中隔復位及偏曲的矯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